APP下载

创新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实现审计全覆盖

2016-10-20姚少芬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9期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

姚少芬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提出的要求,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不断增强审计的威慑力和实效性,依法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不留盲区和死角”,提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提高审计监督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途径和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实现审计全覆盖成为目前政府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诉求。有鉴于此,本文以审计业务管理模式为基点探讨目前政府审计工作现状,籍此从计划管理、审计项目类型确定、审计组织实施方式及审计模式等四个角度思考创新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推动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路径。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审计组织实施方式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1

自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也趋于复杂,就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要求,但目前存在审计覆盖面偏低,审计技术方法比较落后等问题,且审计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工作方法仍较为原始,这已成为审计监督效能发挥的绊脚石。创新就是唯一的出路,从整个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开始转变。

一、现行审计业务管理模式的状况

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实施审计监督的组织管理形式。审计管理模式包括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关系三要素。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审计机关3000多个,审计人员9.2万人,一个省级审计机关在3-4百人左右,而审计对象的数量繁多,内容层次复杂,包含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的资产及公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等。目前主要的审计关系有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两种,难以实现对被审单位的全面覆盖,应当采用“扫描辐射”方式,形成科学有效的审计管理新模式,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一)对并不成熟的审计计划管理的依赖度偏高

从审计计划管理看:审计机关都是围绕着审计计划进行审计,而纳入计划审计范围的审计对象仅20-30%,审计计划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及片面性,而且并没有充分体现审计全覆盖,或者说没有充分考虑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诉求,目前尚未成熟。这种态势,限制了审计效能的全面发挥。

(二)审计方法及手段相对落后

从审计方式方法看: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提高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的培训,但是计算机的应用层面仍是比较落后,特别是市县级开展大数据的审计非常少。大部分审计项目停留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有条件展开联网跟踪审计和推行计算机大数据审计分析的审计机关不多。

二、审计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创新审计计划管理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坚持‘滚动计划、有效整合、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摸清审计对象的底数,实行分类管理,制定五年审计项目总体规划和分领域审计项目滚动计划,做好年度审计计划与长远规划的衔接,加强年度计划的统筹和整合”。因此,审计全覆盖的首要条件科学有效地做好审计计划。审计部门分步骤实行全覆盖,首先将全部审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或类别等进行分门管理,以便全面掌握各类审计对象的数量、资金规模及其结构特征,再对重点的领域、行业、单位、公共资金及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实行审计全覆盖,此次消除盲点,特别是那些数量不大性质严重、重要程度不高关注度高的资金和事项。因此做好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不同年度项目计划的前后延续,审计部门内部充分沟通,做到有规划有序、计划可行、相对稳定、前后衔接,这样比较有利于从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的全面覆盖上进行综合考虑和提前布局。

(二)灵活确定审计项目类型

审计项目类型的确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取“横向”或“纵向”的审计主线,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式。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专项审计调查具有目标宏观、范围广泛、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程序方法灵活等特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经济领域中带全局性、普遍性进行系统性的审计调查,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机制体制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如对可采取针对个别市(或个别县)某厅局主管的所有专项资金进行全面审计,也可采取针对同领域、跨部门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性抽查,既能够检查某领导经济责任的规范性,也能够延伸至某行业专项资金运行的有效性,这种“1+n”的同一对象同时实施多个审计项目,实现对全行业的审计全覆盖。

(三)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的改变,多采取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项目,由审计署或省级审计机关引领或邀请地方审计机关参与。适当增加此类项目的数量,有效率提高审计全覆盖,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往集中型转变,节约资源,强化了审计过程的控制,利于信息传递、疑问解答、技术指导、后勤保障、统一指导工作,利于对某一领域从广度、深度的全面覆盖,并确保审计质量。近年来举办了不少全国性大型审计项目去得不错的效果,如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审计等,实现了同一项目、同一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审计人员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组织管理整体联动的效果,提高审计组织和实施效率。

(四)大力推行“集中分析、分散核查”审计模式

搭建纵横交织的数据库,包含财政、金融、社保、企业、国土、环保、经济责任等行业的审计专业数据库和审计分析平台,实现署、省、市、县审计机关网络互联。审计数据集中可以克服其分散及零碎,从而实现数据分析不受审计项目周期影响。目前的计算机审计仍停留在为某单个项目提供辅助,网络技术开展就更是在起步阶段。审计部门应加强“大数据”、网络的审计应用,推行“集中分析、分散核查”审计模式,加大数据分析力度,提高疑点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性,将相对独立的财务系统审计扩大到业务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审计,将就地审计发展为联网即时审计,从而开拓了审计全覆盖的路径。

参考文献:

[2]郭长水.我看“审计全覆盖”[J].审计与理财,2016(01).

[2]刘伟.审计全覆盖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6(02).

[3]杨宇婷.实现审计全覆盖 不断创新和完善审计制度[J].审计月刊,2016(02).

猜你喜欢

审计全覆盖
审计全覆盖理念下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创新对策研究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决策研究
政府审计全覆盖中人力资源困境及措施
审计监督全覆盖下的探讨
审计全覆盖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浅议大数据时代下医院审计全覆盖实现路径
“云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