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野马川矿区煤层赋存与煤岩煤质特征

2016-10-20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一三队贵州贵阳550081

地球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含煤质体煤质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一三队 贵州贵阳550081)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一三队 贵州贵阳550081)

依据煤田地质勘查钻孔资料与实测煤岩煤质资料,对贵州省野马川矿区煤层分布与厚度变化、煤岩煤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含煤地层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汪家寨组,区含可采煤层6层,其中5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1、7、8号煤层为大部可采,3、4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厚度变化与其分布范围有所不同。各煤层均以亮煤为主,多含镜质组与惰质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介于2.98%-3.17%之间,平均为3.15%。

含煤地层赋存特征煤岩煤质

0 引言

煤层赋存与煤岩煤质特征是影响煤矿生产非常重要的地质条件。矿井开采对地质工作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查明断层、褶皱、无煤区的规模与分布,而且要预测煤层厚度变化及空间几何形态,也解煤岩煤质特征。本文以贵州省野马川矿区为例,对研究区内煤层赋存及煤岩煤质特征进行了研究。

1 矿区构造

野马川矿区位于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Ⅰ)黔北隆起(Ⅱ1)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Ⅳ)黔北断拱的西端。构造单元位于黔北煤田西部,其构造走向有北东、北西及近东西,褶曲往往被断层破坏而不完整。野马川矿区地处赫章背斜与姑开背斜的野马川向斜中(图1)。野马川向斜,为一近东西走向的向斜,长约23km,核部地层为下三叠统,两翼为含煤地层,北翼地层倾角15°~30°,南翼地层倾角30°~60°,北翼缓、南翼较陡。矿区及周边共发现断层24条,地表6条,孔内见隐伏18条;正断层15条,逆断层3条(表1)。地表6条断层中,SN、EW向各1条,NE-SW向1条,NW~SE向3条;落差大于或等于100m的3条(F2、F4、F5),落差大于或等于50~100m的2条(F3、F6),落差大于或等于30~50m的1条。

2 研究区煤层赋存特征

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汪家寨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及第四系。龙潭组、汪家寨组为矿区的含煤地层。含煤地层厚度244.27~291.87m,平均厚度268.07 m:含煤7~22层,一般15层左右,含煤总厚4.21~15.20m,平均厚度9.90m,含煤系数3.69%,含可采煤层6层(1、3、4、5、7、8号煤),可采煤层总厚1.76~4.93m,可采煤层平均总厚5.88m,可采含煤系数2.19%。全矿区含可采煤层6层,其中:5号煤层为全矿区可采,为主要可采煤层,1、7、8号煤层三层为大部可采,3、4号煤层二层为局部可采。各煤层特征见表2。

3 研究区煤质特征

研究区各煤层以粉粒状为主,少量碎块状及块状;性脆,结为线理~细条带状,少量宽条带状;以玻璃光泽为主,似金属光泽次之;裂隙较发育,充填薄膜状方解石;断口主要为阶梯状、参差状,少量贝壳状,偶见棱角状;局部镜、亮煤间夹丝炭透镜体,含结核状、透镜状、浸染状、星点状、蠕虫状黄铁矿。各煤层的真、视密度见表3。

表1 研究区断层特征统计表

表2 研究区可采煤层特征

各煤层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少量镜煤和丝炭,镜煤呈线理状~细条带状,亮煤、暗煤呈中条带状、宽条带状,丝炭呈透镜状。1号煤层以半暗型为主,半暗~半亮型次之;4号煤层以半暗型为主;5号煤层主要为半暗~半亮型,少量半亮型;7号煤层主要为半暗~半亮型,少量光亮型。

图1 研究区构造纲要图

表3 研究区各煤层的真、视密度统计表

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常见基质镜质体及透镜状、细条带状均质镜质体,少量结构镜质体(2)及碎屑镜质体,偶见团块镜质体,胶质镜质体。镜质组测值为70.54-79.80%,平均为76.27%。无机显微组分以粘土矿物类为主,氧化物类、碳酸盐类次之、少量硫化物类。惰质组:常见多为透镜状或不规则状半丝质体,氧化丝质体,部分碎屑惰质体,少量微粒体,粗粒体分布于基质镜质体中,亦见分泌体,偶见真菌体。惰质组测值为20.20-29.46%,平均为23.73%。研究区内的无机组分表现为1、7号煤层以氧化物为主,粘土矿物次之,少量碳酸盐组和硫化物组;4号煤层以氧化物为主,硫化物组黄铁矿次之,少量碳酸盐组和粘土矿物;5号煤层以氧化物为主,碳酸盐组次之,少量硫化物组和粘土矿物;8号煤层以粘土矿物为主,氧化物次之。

4 结论

(1)研究区位于黔北煤田西部野马川向斜,含煤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龙潭组与汪家寨组。共含可采煤层6层,其中5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1、4、7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1号煤层厚度由南西至北东向逐渐变薄,4号煤层在矿区西部及南东部变薄,5号煤层在东部及南东部变薄,7号煤层在南西部变薄。各煤层顶底板一般均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为主。

(2)研究区各煤层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介于2.98%-3.17%之间,平均3.15%;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暗煤次之。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平均为76.27%;惰质组次之,平均为23.73%。

(编号:41330638,41402140)

[1]黄文,徐宏杰,张孟江,等.贵州省织纳煤田煤层特征及煤层气资源潜力 [J].天然气工业,2013,33(8):25-30.

[2]黄文,徐宏杰,周顺林.黔西南地瓜二井田构造特征分析 [J].中国煤炭地质,2016, 28(2):11-5.

[3]金军,徐宏杰,桑树勋,等.贵州省黔北煤田含煤地层特征分析 [J].中国煤炭地质, 2015,27(6):1-7.

[4]杨瑞琴,唐显贵.贵州省六盘水煤田含煤地层特征分析 [J].中国煤炭地质,2014, 26 (7):28-32.

[5]唐显贵,张伟,孔维敏.贵州省煤炭资源现状及其潜力评价 [J].中国煤炭,2013,39 (10):27-30.

[6]唐显贵.贵州省织纳煤田构造分区及赋煤特征 [J].贵州地质,2013,30(2):95-101.

[7]唐显贵.贵州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 [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5):1-5.

[8]唐显贵.贵州省织纳煤田煤质特性分析 [J].煤质技术,2010,160(1):11-4.

[9]金军,唐显贵.贵州省织金—纳雍煤田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J].中国煤炭地质,2010, 22(3):8-12.

贵州省野马川矿区煤层赋存与煤岩煤质特征

■任平

P62[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100-2

任平(1983~),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煤层气试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猜你喜欢

含煤质体煤质
多煤层复杂煤质配煤入选方案的研究
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煤泥脱水降灰工艺中的应用
我国部分地区绒山羊乏质体感染情况调查
基于工程实践的火电厂含煤废水集转措施探讨
顶质体
——有效的抗弓形虫药物靶标
含煤地层的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及防护研究
顶复门原虫顶质体研究进展
昭苏盆地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通柘煤田—1—2煤层的煤质变化规律
三家企业煤质超标各被罚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