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木构中的凸窗现象之“坐窗”不能坐

2016-10-20夏珩彭嫱XIAHengPENGQiang

世界建筑 2016年8期
关键词:木构窗台议题

夏珩,彭嫱/XIA Heng,PENG Qiang

中国传统木构中的凸窗现象之“坐窗”不能坐

夏珩,彭嫱/XIA Heng,PENG Qiang

本文以“坐窗”为例,从设计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木构中的凸窗现象。除浙江诸葛村不能坐的“坐窗”实例外,文章一共对12个凸窗案例进行比较以得出“坐窗”的基本特征。研究指出这种“坐窗”的根本生成力量来自构造议题,它是增加屋顶遮盖的一种方式,如此可减少雨水对木构的影响,增加木结构的耐久性,而功能、空间、礼仪等议题为第二层次的考虑。研究认为使用“坐窗”一词命名此类凸窗值得商榷。最后,本文讨论了在凸窗设计中组织众多设计议题的两种方法,即关联众多议题或者分离以突出单一议题。

木构,凸窗,坐窗,构造,悬挑,屋顶,设计议题

1a 新叶村“是亦居”西厢房中的“坐窗”(1a.1b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b 新叶村“是亦居”东厢房中的“坐窗”

1c 是亦居厢房剖面(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1d 东阳卢宅镇某宅(1d-1f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1e.1f 金华八咏门某宅

据作者调查所知,在中国传统木构中存在不少的凸窗现象,如《新叶村》提到的“坐窗”(本文中暂用此称谓),《浙江民居》中的“檐箱”“檐口栏杆”,贵州苗寨中的“美人靠凸窗”(图1)。

1 “坐窗”不能坐

“坐窗”在《新叶村》中的定义如下:“正房明间的楼上,有时还加上厢房的楼上,前檐向前挑出‘坐窗’,就是从槛墙以上出挑大约40~50cm,形成悬窗”[1]45,并以“是亦居”为实例。本文认为,这种构件还出现在新叶村的进士第、双美堂、崇仁堂、种德堂等,以及浙江诸葛村。这两个村中的“坐窗”具有相同点:多出现在建筑的内天井之中,通常位于建筑的二层,向天井方向出挑,窗台高度约在500~700mm之间,窗台之下多有牛腿,之上多有小木装修的窗扇,再其上是被延伸的屋顶覆盖(图2)。

那么,构筑这种凸窗构件的原因是什么?目前通常有3种说法,分别涉及功能、面积和礼仪等因素。第一,顾名思义,“坐窗”是可“供人坐榻的窗”,它应对的首要设计议题为“坐”这一“功能”,即生成力量来自于功能议题。第二,人们可通过悬挑、凸出这一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使用空间。据《新叶村》指出,它是随着人口增加和对使用空间的更多需求而产生的。“正房二层或者也连厢房二层一起向天井方向出挑,形成‘坐窗’,以增大二层的使用空间”[1]45。在《浙江民居》的《空间的争取和利用》章节中也提到,“为了争取和利用更多的空间……最常用的办法是出挑……”[2]103。而楼层外檐的出挑方式众多,类似于“坐窗”的方式也是其中之一。第三,有人说它与内院中的闺阁、绣楼有关,满足女性接触自然又不违封建礼仪的需要。

但以上说法令人疑惑。首先,“坐窗”的窗台高度值得商榷:《新叶村》的定义中并没有明确窗台的高度,这是由于此高度不言而喻吗,还是说它可以进行自由变化?在类型层面,窗台高度的变化并不带来类型层级的差异,而仅仅是产生差异的变量。可将《浙江民居》中的9种变体作为比较,它们的参数主要有3个,出挑窗台高度、有无栏杆和窗扇位置的变化。窗台高度可从零开始增至1m以上,前者形成整个楼层的出挑,中者成为坐凳或书桌,后者则是“檐箱”。窗台之上可设置栏杆。窗扇的位置可在窗台的内侧或者外侧,也可在栏杆之上。是否只有变体3f(窗台高度在400mm左右、适合人坐)可被称为“坐窗”?那么就层级而言,“坐窗”是否只是一种变体,而不是一种凸窗的类型(图3)?第二,“坐窗”仅为构件层级的出挑,增加空间的效率自然有别于房间层级的出挑(如吊柱楼或者挑楼)。所以为达到最大化地增加使用面积,人们借助于后种手段应该更为合理(图4)。第三,假使“坐窗”构件并不局限于在内院中使用,而是木构建筑中的普遍现象,那么这第三种观点是否也就不攻自破?第四,在专业术语角度,此构件似乎并无确切称谓。《新叶村》作者将之命名为“坐窗”是否仅为一家之言?原因如下:首先,“坐窗”用词仅出现在此文献中,尽管《诸葛村》《新叶村》两部文献均涉及到“坐窗”实例(为同一作者所著)。而在《浙江民居》一书中,使用的则是“出窗”“檐口栏杆”。其次,若以“坐窗”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无法搜索到其他对应的信息。

最有趣的是一处“坐窗不能坐”的实例,它位于诸葛村新堂路8号住宅。此宅的天井内四周都被设置了“坐窗”,但它们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异。如进深方向的剖面所示,在天井中有两个“坐窗”构件,它们隔天井相望。天井左侧的构件“正常”,其后方是较宽敞的二层室内空间,坐窗处可供人通行、停留,在“坐窗”上发生行为;而右侧的构件却很“异常”,因为它紧贴高墙,根本没有走廊可以让人通达。那么这一无法使用的“坐窗”又是供谁凭坐呢(图5)?试问,人们设置这一贴墙的“坐窗”是否出于装饰目的?例如,在视觉上,这可使天井四周的木结构围合面具有连续性与完整性。不过这是触发凸窗构件的动机还是某种力量作用下的附带结果?以下信息可从侧面提供一些参考:据《诸葛村》指出,此贴墙的“坐窗”构件所在的木构架被称为“金鼓架”[3]48,它具有重要结构意义:为单薄独立的高墙提供结构稳定性。若延续这种理性思维来推测,传统智慧对于构件的设置似乎具有极其朴素的考虑,而非停留在表层视觉性那么简单。

2b 新叶村“双美堂”中的“坐窗”

2c 新叶村“进士第”中的“坐窗”

2d 新叶村种德堂剖面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2e《新叶村》中测绘图《种德堂牛腿与荷花柱》反映了坐窗局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4 增加面积的出挑结构方式:吊柱与挑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5 诸葛村新堂路8号住宅的剖面(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作者重绘)

7 凸字的两种书写笔顺(7-9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6a 美人靠(6a.6b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6b 经美人靠演化而来的美人靠凸窗

812个凸窗的特征分析比较一览表

2 “坐窗”不为坐

在文字含义的角度,是否可以将“坐窗”拆解成“坐”与“窗”两个步骤来讨论?在中国传统木构中,“美人靠”是与建筑开口相关、具有悬挑结构、并只单纯提供“坐”之功能的构件。与凸窗相比,它仅缺少将开口封闭的围护面。经“美人靠”演化而来的“美人靠凸窗”就是一种“坐”+“窗”的组合体。它的演化过程是,先有坐的构件,再用窗扇对开口进行4个面的包裹(立面和顶面)。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围合,而非自上而下的遮盖。这种“美人靠凸窗”在贵州千户苗寨木构中相当普遍。它应该是最契合“坐窗”含义的构件(图6)。

从抽象的几何层面看,凸窗的不同生成过程类似于“凸”字的不同书写过程,它的笔顺可以从上到下,亦或相反。不过,当视其作建筑的剖面时,这上方的线条意味着遮盖,下方则意味着承托(因受重力作用)。先有遮盖,则指示了屋顶的优先性;先有承托,则是与支撑相关。“美人靠凸窗”即是属于后者。这对理解“坐窗”的生成过程具有启发意义(图7)。

下文对12个凸窗实例进行并置比较,以探讨“坐窗”的特征。它们选自3本文献和作者实地调查案例。图表在6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凸窗所在楼层位置、在建筑立面的位置、与屋面的关系、所在立面的表面材质、建筑所在地形环境、母题(parti)等(图8)。

9 三种增加屋顶覆盖的方式

10 诸葛村新开路52号住宅(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a.出檐很少的情形b 增加进深的方式于建筑的山墙面(山墙面多为砖、土、石等材质),有独立屋顶。文章关注的“坐窗”构件(图8中的第8-11号案例)多具有第一类特征;第12号“美人靠”凸窗属于第二类,其余为第三类。

“坐窗”在屋顶遮盖、立面材质、出挑宽度方面具有的特征意味着什么(如果仅仅为了实现坐的功能,它应该与楼层位置、在建筑立面的位置、与屋面关系都无关)?若将视角转回到“坐窗”所在的建筑主体上来就可发现上述特征具有关联性:对木结构的耐久性而言,反复的干湿变化是重要的不利因素。木匠们有句行话来形容木材的寿命,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才三年”,所以遮盖木构的屋顶应该尽可能大,这个方法可以减少来自雨水的影响。对于双坡顶覆盖下的正立面而言,该方法会受制于两方面,屋顶结构悬挑的尺寸极限和建筑的高度。在屋面出挑深度一定的条件下,建筑高度越高,其下不受屋顶保护的墙面面积也越多。有两种可行方法应对这一问题,一是将楼层逐层出挑,用上层为下一层提供遮盖;二是为低处的墙面附加一个披檐[2]32-33。这里,“坐窗”或可被列为是第三种方法,或是第一种方法的变体。它将整个楼层的出挑缩小为某个标高(座椅、窗台等高度)上水平台面的出挑,在台面上使用小立柱来支撑出挑的屋顶。在某些情形下,这些小立柱还会被吸收转化成为窗棂(图9)。

上述观点还有实例提供印证,三种增加屋顶遮盖的方法在这个实例中得到了集中应用——诸葛村新开路52号住宅。由沿进深方向的剖切轴测图可见,该民居由三进院落串联而成,每进院落由两层楼房围合成U型。在每个院落中,正房增加屋顶遮盖的方式都不同。在第一进用的是方法三,增加“坐窗”:建筑主体的屋顶得到延伸,利用在二层设置的一个出挑坐窗构件提供支撑。在第二进采用了方法二,底层结构具有独立的批檐构造,主体屋顶没有延伸,结构支撑来自向进深方向增加的一跨单层柱子(擎檐柱)。在第三进是方法一,即延伸主体屋顶的方法,在进深方向增加一跨的柱子(图10)。

由此可见,此类凸窗生成的初衷是保护木构免受雨水的侵袭,它是增加屋顶覆盖的多种凸出方式之一。不过与其他方式不同的是,它还可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额外的水平台面,高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台面高可做晾晒,低则成为坐凳。所以,台面提供“坐”的功能其实是在出挑之后的顺势而为,因为既然有现成的檐下空间为何不作利用呢?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三点:(1)在设计议题角度,用“坐窗”命名此类构件并不准确,或许使用“檐下凸窗”更为确切,契合“坐窗”含义的另有它物。凸窗与主体屋檐是否相连,是否具有独立的屋顶围合面,是否是全面宽出挑,是区别其不同类型的重要依据;(2)“檐下凸窗”构件是传统木构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具有类型层面的意义;(3)“檐下凸窗”的生成力量是来自构造要求,是增加屋顶覆盖、保护下方木构的一种方式。

本研究的视角也说明,在对传统木构的研究中如果能够适当剔除装饰的干扰,则可能深入探究窗构件中的设计问题。

在组织设计议题方法的层面,诸葛村“不能坐”的案例也值得反思。它使用“减法”突出单一议题,也能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而在作者参与的一系列凸窗设计实践中较多使用“加法”,即将一个凸窗构件关联多个设计因素。如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之多面体凸窗,它联合了结构、构造、气候、能量、功能、空间、视线、外观这些所有因素[4]70-76。

从横向比较来看,这种“减法”操作与某些当代的凸窗设计具有相似性,如日本设计师坂本一成的“水无濑的町家”(Machiya in Minase,1970),有一个位于客厅高处的凸窗,它同样让人“可望而不可及”。这些无法被正常使用的凸窗究竟具有怎样的设计价值,又暗示着怎样的设计意图(图11)?□

11a 水无濑的町家的凸窗内景(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11b 水无濑的町家的立面

11c 剖面(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作者重绘)

[1]陈志华等.新叶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HUANG Yinwu.The Logic of Vernacular Materials:The Relationship of the Vernacular Material of Wood,Earth,Stone and Lime in Shaxi's Construction System.2006.

[3]陈志华等.诸葛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夏珩.应对气候能量议题的凸窗设计实践.建筑学报,2013(7).

[5]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1956.

[6]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浙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岩冈龙夫,奥山信一,曾我部昌史,刘东洋,小川次郎,五十岚太郎,仓方俊辅,长岛明夫.郭屹民等 译.建筑的诗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Investigation of Bay Windows in Chinese Vernacular Timber Construction: An Unavailable "Window-Seat"

Under perspective of bay window design,a "Zuo Chuang"(window-seat) phenomenon in Chinese vernacular timber construction is reviewed.Including that unavailable "Zuo Chuang" in ZhuGe Village,12 similar cases are compared to clarify the typical differences.It reveals that the "Zuo Chuang" is primarily formed by construction issue—extended roof cover protecting the timber structure against rainwater for a longer lifespan,while the issues like program,space and social rules are secondary.The Chinese name "Zuo Chuang" has been argued.At last,it discusses two methods of design issue organisation in bay window design,articulating or separating.

timber construction,bay window,window-seat,construction,cantilever,roof,design issue

自由研究员

2016-07-25

猜你喜欢

木构窗台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爬窗台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今夜窗台月光晶莹
《窗台》油画 史华璐
窗台下的紫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