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资源到资本: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成因分析

2016-10-20道日娜罗燕芳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乳品奶业存栏

道日娜,罗燕芳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1)

从资源到资本: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成因分析

道日娜,罗燕芳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21)

伴随奶业产业化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正在从资源富集区域向资本富集区域演化。纵观中国奶业过去20 a发展历史进程,总结了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学结合的视角,构建“资源—资本—市场—政策”的四维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呈东北、西北、大城市以及南方奶业比重明显下降而华北奶业大幅递增的时空特征;2)资源因素中的大豆产量以及资本因素中的乳品企业年产值促进区域奶牛存栏增长;3)奶业优势区域政策推动区域奶牛存栏递增;4)资本因素中的奶牛单产水平的提升,减少区域奶牛存栏量;5)区域乳制品消费和奶牛存栏滞后变量对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影响并不显著。

奶业区域格局;时空特征;资源;资本;市场;奶业优势区域政策

道日娜, 罗燕芳. 从资源到资本: 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成因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2): 205-213.

Dao R N, Luo Y F. From resources to capital: The caus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 change in China's dairy industry[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2): 205-213.

奶业生产活动的区域非均衡分布是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贸易自由化、生产要素流动、规模经济以及政策偏好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奶业的区域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进口冲击和饲料价格波动削弱奶业自然资源富集区的生产成本优势,使传统主产区奶业比重下降;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带来大城市人口密度和产业技术的双重提升,导致大城市奶业规模不断缩减。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本地市场需求递增、驱使市场资源丰裕区域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乳品质量危机启动奶业“资本化”进程、致使资本优势区域奶业规模不断扩张。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奶业生产出现由自然资源优势区域向资本优势区域集中,由市场资源匮乏区域向市场资源富集区域演化趋势。突出表现为西北奶业比重的显著下滑和华北奶业比重的大幅提升。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影响奶业资源空间配置和牛奶供需均衡。探索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内在规律及其演化机理,不仅能够优化奶业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而且有助于提升牛奶生产效率、确保供给安全。揭示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核心驱动要素及其影响机制,不仅能够为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提供经验指导,而且能够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的借鉴。

2006年以后,中国奶业陷入多重困境,产业进入结构调整期[1]。伴随产业结构转型,区域格局变迁成为新背景下中国奶业面临的关键主题,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有对我国奶牛养殖区域进行成本优势对比分析[2];也有关注奶业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增长特征[3-4];同时还有探究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成因方面的研究[5-6]。上述研究揭示了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特征与原因,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理论层面,主要是基于传统的经济地理理论或者蛛网模型,揭示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而尚未考虑到奶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本驱动带来的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提升、技术进步以及乳品企业产能扩张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影响;其次,在视角层面,现有研究忽略了中国奶业优势区域政策规划对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影响,进而不能全面揭示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决定因素,更不能为我国奶业区域布局优化提供可验证的政策支持。

奶业区域格局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先天资源禀赋决定的区位条件、土地资源、饲料种植结构、人口密度等经济地理因素决定奶业的初始布局和演化的基础。后天资本注入形成的规模经济、技术进步、乳企产能扩张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决定奶业区域格局演化方向与模式。乳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带动本地奶业发展,进而形成本地市场效应或临近市场效应。奶业政策的地理偏好影响奶业资源的空间配置,进而影响演化趋势。因此,基于“资源—资本—市场—政策”的四维分析框架,从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相结合的视角,研究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符合产业区域结构变迁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要求。在理论层面,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已经突破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决定论的先天制约,向新经济地理学——资本决定论演变。对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可为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适用性和相互转化条件提供可靠的产业验证,也可为农业地理集聚提供新的分析框架。鉴于以上的分析,本研究以省际奶牛存栏为研究对象,选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青海和海南及港、澳、台除外)2002-2012年奶牛存栏数据,利用奶业生产集中度指标与奶业发展的历史阶段相结合,总结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时空特征;再构建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成因。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生产集中度 由于资源差异、规模经济等原因,产业通常集中在少数地区,通过测算空间集中程度,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产业空间格局,集中系数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本研究依据农业部2010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的五大奶业区域划分,分别从区域和省际两个层面计算奶业生产集中度。省际奶业生产集中度为各个省份奶牛存栏占全国奶牛存栏的比重;区域奶业集中度则表现为各大区域奶牛存栏占全国奶牛存栏的比重。

1.1.2 面板数据模型 本研究旨在探索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所用数据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因此,在计量分析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经典的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如下[5];

式中,Yit是被解释变量省际奶牛存栏,Xit是解释变量矩阵,i和t分别为截面维度和时间维度,i=(1,2,…,N);t=(1,2,…,T),α为截距向量,βi是待估参数,μit为误差成分。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应用的我国省际奶牛存栏和其他奶业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奶业年鉴》(2001-2014),相关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2014),《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等。数据的时间维度为2002-2012年,空间维度为除西藏、青海和海南以外的中国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奶业生产集中度的奶业区域格局演化时空特征分析

2.1.1 中国奶业区域分布 根据中国农业部2010年《中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中国奶业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南方和大城市五大产区。东北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四省。1990年东北地区奶牛存栏比重为38.80%,是中国奶业第一大产区。其中,黑龙江和内蒙古占全国奶牛存栏比重分别为20.07%和14.64%,是中国奶业第一和第三大产区。区域特点是饲草料资源丰富、拥有大规模乳品加工企业和大量奶牛养殖群体,但奶牛分散饲养比重较大、单产水平低,远离主销区。

华北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和山东四省,1990年华北地区奶牛存栏比重仅为8.74%,略高于大城市。区域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加工基础好,饲草料资源丰富,但是奶牛品种杂、单产水平低。西北包括新疆、陕西、宁夏和甘肃省,1990年全区奶牛存栏比重为26.54%,是全国奶业第二大产区。其主要贡献来自于新疆,占有全国17.69%的奶牛存栏比重。区域特点是奶牛养殖和牛奶消费历史悠久、草地和耕地资源丰富,但是牛奶商品率偏低,奶牛品种杂、饲养技术落后,单产水平低。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1990年大城市奶牛存栏比重为5.91%,是中国奶业规模最小的区域。该区域特点是乳制品消费市场大、加工能力强、奶牛单产水平高,但环保压力大、饲草料紧缺。南方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14个省市和自治区。1990年南方奶牛存栏比重为20.04%,是中国奶业第三大产区。其中最大的产区是西藏,饲养了全国8.66%的奶牛。此区域特点是人多地少,奶牛饲养成本高。综上,中国奶业主要集中于黑龙江、新疆、内蒙古、西藏、河北和甘肃等草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典型的资源型产区主导格局。

2.1.2 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特征 根据中国奶业发展历史,可将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1)市场化改革期的奶业区域格局演化(1992-1998):南方衰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奶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放开牛奶购销价格、取消牛奶补贴、实行市场竞争、开放乳制品市场[7]。奶业市场化改革推动产业区域格局变迁。这一时期,东北、南方和大城市奶业有所下滑,而华北和西北奶业开始增长,特别是华北奶业增长最显著。主产区层面,新疆、河北和内蒙古奶业比重显著上升,新疆取代黑龙江成为中国奶业最大产区。黑龙江比重有所下滑,而西藏奶业比重降幅最大。中国奶业生产逐渐偏离南方,向北方转移,奶业生产成“东北和西北共同主导,华北为辅”的区域格局(表1)。

表1 1990-2013年中国省际奶业生产集中度变化情况(%)Table 1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of China's dairy industry at provincial level, 1990 to 2013

2)高速发展期的奶业区域格局演化(1999-2006):西北衰退。乳品需求增加和乳品企业规模扩张带动中国乳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新一轮的增长中,东北、大城市和南方奶业比重稍有下滑,而西北奶业地位下降明显。与此相对应的是,华北奶业持续增长,取代西北成为中国奶业第二大主产区。主产区层面,黑龙江和新疆奶业比重显著递减,而山东、内蒙古和河北的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特别是山东奶业增速全国第一,成为中国奶业的“新秀”,跃居全国奶业第五位。同时,内蒙古超越新疆成为中国奶业第一产区。中国奶业分布成“东北主导、华北和西北为辅”的区域格局(表1)。

3)产业结构调整期的奶业区域格局(2007-至今):华北崛起。饲料成本上涨和乳品企业过度竞争,导致农户奶牛养殖收益下降,小规模奶户大量退出;乳品质量危机引发奶业“规模化浪潮”,中国奶业进入生产结构调整期。这一产业背景下,大城市、东北和西北奶业比重下降,而华北奶业比重逆势递增。主产区层面,新疆的奶业比重明显下滑,而河南和山东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特别是河南成为全国增速最快的地区,跃居中国奶业第六位。内蒙古和河北奶业比重有所下滑,但仍居全国奶业第一和第三位,黑龙江奶业虽有上升,但难以重现昔日辉煌,仅略高于河北,居全国奶业第二位。中国奶业呈“东北与华北并驾齐驱、西北为辅”的区域格局(表1)。

纵观中国奶业20 a的发展历程,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呈南方、大城市、东北和西北依次减弱而华北奶业不断递增的时空特征(表1)。西藏、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奶业比重的下滑以及山东和河南奶业比重的进一步提升,表明中国奶业生产已经从传统产区向新兴区域转移。

2.1.3 奶业优势区域政策 为了推进区域奶业专业化和提高牛奶产量,2003年中国农业部结合全国奶业资源分布、乳品加工、市场消费情况,制定了《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8]。规划将全国奶业划分为三大优势产区,主要涵盖7个省市自治区;即以京、津、沪等大城市郊区为主的城郊型奶源基地;以黑龙江、内蒙古为主的东北产区和以河北、山西为主的华北产区。按照优势区域规划,旨在三大区域内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奶源基地、饲草料生产体系、疫病防治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以及乳品龙头企业等项目,推进三大产区的“种-养-加”区域一体化体系建设,进而成长为中国奶业专业化区域。为了进一步提高奶业区域专业化水平,2008年农业部制定了新一轮的《奶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9]。规划在原有7个优势产区基础上,增加了华北的山东和河南,西北的新疆、陕西和宁夏,以及东北的辽宁等6个省区。在政策内容方面,保留原有建设项目外,增加了奶业预警信息体系建设项目。显然,中国政府优势区域政策的扩张,进一步表明了政府将“三北”区域发展成中国奶业主产区,弱化南方奶业的地位。早有学者担忧中国奶业南北分布不均衡问题,并提出发展南方奶业的政策建议[10-11]。同时,于海龙和李秉龙[2]基于小规模养殖户的成本比较分析得出,黑龙江和辽宁等地不具备奶牛养殖优势。这显然与中国奶业优势区域政策规划相矛盾。那么这一奶业优势区域政策是否促进了奶业地理集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2 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目前关于奶业区域格局演化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多数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围绕着奶业生产布局变迁的动因,进行一事一议的研究阶段。本文在结合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上,考虑中国奶业优势区域政策,提出一个“资源—资本—市场—政策”的四维分析框架,作为分析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理论框架(图1)。

图1 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Fig.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egional structural changes in China's dairy industry

2.2.1 资源 基于经济地理理论的资源要素包含人均土地资源、饲料种植结构和畜牧业基础三个方面。其中,区域人均土地资源禀赋决定奶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饲料种植结构决定奶业的物质资料基础;畜牧业基础决定奶业发展的外部产业环境。根植于经济地理理论的产业资源分布决定奶业生产的初始布局和演化基础。李帮鸿等[6]研究表明自然资源是影响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

2.2.2 资本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促进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资源要素主要表现为循环累积因子、规模经济、要素流动、牛奶加工等四个方面。

1)循环累积因子表示奶牛生产的循环积累因素对产业地理集聚的影响,用地区奶牛存栏的滞后变量表达;其含义是由资源优势决定的奶业主产区通过奶牛的周期性繁殖,形成自我强化和资本积累,推动奶业区域由“第一”优势(资源)区域向“第二”优势(资本)区域转化。有研究表明,上一期的奶牛存栏促进奶业地理集聚[10, 12],也有研究表明奶牛两年的生产周期是影响牛奶供给的重要因素[13]。

2)产业地理集聚的实质是要素集聚[14]。生产要素流动涉及到奶业领域,包含两个维度:一是资本流动;二是技术进步。在奶业生产结构转型过程中,具有资本优势的区域通过大量资本投入,替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等流动性差的生产要素,并突破“种养结合”的小农经济局限,以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吸引奶业生产向该区域集聚。资本要素用地区奶业规模化水平做代理变量,即1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的奶牛存栏占全省奶牛存栏的比重。

3)奶业技术进步表现为饲养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两个方面。牛奶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优化牛群结构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水平;生物技术进步,优化奶牛品种结构,提升奶牛生产率。因此,饲养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交互作用,提升奶牛单产水平,可以用奶牛单产水平代表奶业技术进步。牛奶单产标志一个国家牛奶生产的技术水平,反映奶牛的品种结构,决定一个国家当前和未来牛奶生产的技术政策取向[15]。技术进步的空间差异导致奶牛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进而导致奶牛由高生产率区域向低生产率区域转移(大城市向周边地区),且只要这种空间生产率差异存在,区域之间奶牛迁移就会发生。

4)奶业对乳品加工业的依赖性极强。地区乳品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决定当地奶牛养殖业的产业规模。乳品企业发展带动区域奶牛养殖业发展已经被许多研究者证实[5, 8, 13]。

2.2.3 市场因素 乳品需求决定乳品产量、乳品产量决定原料奶需求量,进一步原料奶需求量决定奶牛存栏量。乳品需求增加,带动本地奶业或临近区域奶业发展,进而形成本地市场效应或临近市场效应。市场需求的数量和潜在规模决定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和潜力。有研究者表明,中国奶业的迅速发展源于城市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16],还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消费将成为中国乳制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17]。然而就奶业区域格局演化方面,有研究者表明市场需求对其影响不显著[5-6]。因此,呈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乳制品消费变动对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验证。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分别用城镇人均乳制品消费金额和农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表示城乡居民乳制品消费。

2.2.4 奶业优势区域政策 区域资源禀赋决定奶业初始布局,影响奶业政策地理偏好。奶业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通过有形的政策扶持和无形的市场信号传递,两个方面影响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区域非均衡奶业政策制造区域之间奶业发展的制度差异,形成政策优势区域。中央政府以补贴、技术扶持,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式扶持政策偏好区域奶业发展,培育优势区域形成。其次,政策的地理偏好,作为一种“市场信号”,传递政策优势区域奶业发展前景和政策资金扶持的潜在可能,进而吸引“社会资本”集聚,强化政策偏好区域奶业发展。因此,本文用虚拟变量区分政策优势区域和非优势区域。

基于以上机理,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资源、资本、市场与政策四大因素对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影响。

2.3 模型设定

根据上述区域奶牛存栏变化的影响因素,模型设定为双对数线性的计量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式中: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为待估参数,μit为误差项。式中,logCoinit是被解释变量,代表各省每年奶牛存栏数量的对数值,logResit是解释变量中的资源因素,包含各省人均土地面积、各省畜牧业总产值占全国畜牧业总产值比重、各省大豆产量,各省玉米产量的对数值;logCapit是资本因素,包含各省奶牛存栏二期滞后变量、各省100头以上规模牧场奶牛存栏比重、各省奶牛单产水平、各省乳品企业产值,各省乳品企业数量的对数值;logMarit表示市场因素,包含各省城镇人均年乳品消费金额和各省农村人均年乳制品消费量的对数值;Polit代表奶业政策因素,具体为奶业优势区域政策,是一个虚拟变量,优势区域用1表示,非优势区域用0表示。表2是模型变量解释,变量数据的总体性描述分析见表3。

表2 模型变量选择Table 2 Model variable selection

2.4 五大区域奶业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奶业五大产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明确不同区域奶业发展的要素禀赋差异,进而为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奠定基础。如上文分析,从奶牛存栏的平均分布看,依次为东北、华北、西北,大城市以及南方(表3)。

首先,在影响奶业区域分布的资源要素层面:1)奶业区域分布变化与区域土地资源禀赋并不匹配。例如西北是中国人均土地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但其奶业比重却在不断缩减。而华北地区人均土地面积仅略高于大城市和南方,其奶业规模却在不断扩张,这表明奶业发展已经突破传统的土地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向新的增长方式转型。2)畜牧业基础设施分布与奶业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华北和东北作为中国奶业主产区,其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仅略高于南方和西北。3)玉米带与奶业养殖带存在一致性,但大豆种植与奶业分布区域不匹配。东北和华北作为中国奶业的两大主产区,同时也是玉米主产区,但是就大豆产量而言,华北地区的大豆产量远远小于东北,与其奶牛存栏量偏离较大。这可能揭示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将会受到区域大豆供给的约束。

表3 变量的描述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其次,从资本因素层面:1)代表奶业自我积累的奶牛存栏滞后二期数值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区域奶业地位中表现出一致性,而对于大城市而言,奶业的自我循环积累效应不显著。这与2008年以后,城市奶牛存栏减少直接相关;2)代表奶业资本投入的奶业规模化程度和奶牛单产水平均表明奶业比重较小的大城市以及南方奶业指标值均高于传统产区东北、西北以及新兴的华北区域。这表明,中国奶业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增长方式,传统区域更偏重于数量扩张和对原有生产模式的路径依赖。而奶业规模较小的区域,更容易转型,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3)区域奶业结构变迁与乳企产能分布一致。东北和华北作为中国奶业两大产区,其乳品企业年产值也是全国前两位。同时,乳品企业数量少,产值低下可能是导致西北和南方奶业规模缩减的重要原因。再次,市场需求层面,除大城市外,其他区域之间的乳制品消费需求差异并不显著。这表明中国牛奶生产与乳制品消费区域背离,牛奶生产尚未呈现出“本地市场效应”。最后,从奶业优势区域政策方面,显然南方没有被划定为奶业政策优惠区域,中国政府旨在将北方地区发展为奶业专业化产区。

2.5 回归分析

利用STATA12.0软件,我们得到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组估计结果,R2表明两组的拟合优度较高,但Brensch-Pagan LM检验和Hausman检验均证明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可靠。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值为2.53,即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忽略。故我们以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为依据(表4)。

表4 模型回归结果Table 4 Estimation results

2.5.1 资源因素中的大豆产量,而不是玉米产量影响奶业区域分布 究其主要原因,中国奶牛养殖带与玉米带高度重合,玉米生产已经不是制约奶业发展的稀缺因素。大豆生产变化则与奶业区域格局演化方向相反,表现出向南方和西北转移,华北生产比重显著下降,东北产业地位开始减弱。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大豆的大量进口以及玉米价格的提升挤压了国内大豆生产,使得大豆主产区域黑龙江和吉林的大豆产量大幅削减[18-19]。因而大豆生产成为区域奶业增长的重要约束因素。

2.5.2 省际人均土地资源与畜牧业基础设施对区域奶业增长影响不显著 这与李帮鸿等[6]的研究不符,他们得出土地资源显著影响奶业生产集中度。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本文使用省际人均土地面积作为土地资源的代理变量,而于海龙和李秉龙[2]的研究用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作为代理变量。显然耕地面积中包含饲料生产因素,因此本研究中大豆产量对区域奶业资源分布的正影响,部分地解释了这一差异。同时,人均土地面积对于奶业区域扩张无显著影响,也表明中国奶业的区域格局变迁正在突破原有的土地资源依赖模式,向新的流动强的要素驱动模式演化。省际畜牧业基础设施对奶业规模扩张作用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奶业区域分布与其他畜牧业分布有区域差异,例如南方奶业比重偏低,但生猪比重较高。

2.5.3 资本因素中的奶牛存栏滞后二期与奶牛存栏不相关 这一研究结果与卫龙宝和张菲[5]和李帮鸿等[6]的研究结论不同。究其原因是本文加入了奶业优势区域政策变量,而这一变量与区域奶牛存栏的二期滞后变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进而部分替代了这一滞后变量。奶牛存栏的滞后二期变量不能显著地促进地区奶牛存栏增长,表明中国奶业发展已经突破传统的奶业主产区向新的生产区域演化。例如,河南和山东等新的产区正在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生产区域,新疆和黑龙江等产业比重在下降。

2.5.4 乳品企业年产值递增能够有效促进奶业集聚,而乳品企业数量增加对地方奶业作用不显著 这表明乳品企业加工规模扩张能够带动地方奶业发展。这与乌云花等[20]以及花俊国等[13]的研究结论一致,但与卫龙宝和张菲[5]的研究乳品企业数量增加能够促进奶业集聚的结果不同,由于其用乳企数量替代了乳企加工能力,进而产生了有偏差的结果。该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政府推行的乳品企业行业管制,关闭了大量的小规模乳品企业,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奶业地理集聚。

2.5.5 奶牛的单产水平与地区奶牛存栏显著负相关

模型结果表明奶牛单产水平每增加1%,奶牛存栏数减少0.850%,即奶牛单产水平每增长10 kg,奶牛总头数将减少8.5头。奶牛存栏对奶牛单产变化的高度敏感特征表明中国奶业依然处于数量型增长时期,奶牛存栏水平的提升将会大大减少奶牛存栏量。这一结果与许多学者的研究一致[4,13]。2012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不足5 t,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奶牛单产水平低直接制约奶业生产率水平的提升[21]。同时,该结论也表明旨在增加奶牛存栏和提升奶牛单产的中国奶业优势区域政策的双重目标存在内在冲突。按照发达国家奶业的发展经验,一般是通过优质选种来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和牛奶质量,并非追求纯粹的规模扩张[22]。

2.5.6 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与地区奶牛存栏数量变化关系不显著 这主要源于时间和空间差异两个方面;时间维度,中国奶业规模化进程始于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推动了大规模牧场建设,大幅提升了奶业规模化水平。2014年中国奶业统计摘要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中国100头以上规模牧场的奶牛存栏比重从19.50%增至37.20%,年均增长18.15%,而这一变化从2002至2008年,为11.90% 至19.50%,年均增长9.12%。从空间考虑,地区奶业规模化发展方式不同。具体表现为,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南大规模牧场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奶业规模化,而东北的黑龙江和西北的新疆则表现为小规模奶户的退出促进了奶业规模化。因此,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导致奶业规模化水平对地区奶牛存栏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2.5.7 城镇人均乳制品消费额与农村人均消费量对区域奶牛存栏增长的作用均不显著 该结论与卫龙宝和张菲[5]和李鸿帮等[6]的研究一致,同时也充分表明Fuller等[16]认为的“中国城镇人均乳制品消费需求的提升和乳品营销渠道建设大大促进了中国奶业发展”,只有在全国层面有效。在区域层面,中国奶业生产与消费呈现显著的区域分离特征,奶业主产区,非乳品主销区。因此,乳品销售市场一体化与牛奶生产的省际分割冲淡了乳制品消费的本地市场效应。

2.5.8 奶业优势区域政策促进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和区域专业化 研究结果表明奶业政策优势区域较非政策优势区域奶牛存栏高0.075%。究其原因,被奶业政策划定的优势区域,其本身即是奶业主产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例如内蒙古、黑龙江和河北;或是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例如2006年以后发展迅猛的山东和河南。给予这些区域政策扶持,自然会有显著的政策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奶业优势区域政策顺应了区域产业发展趋势。

3 结论与政策启示

3.1 结论

纵观中国奶业20 a的发展历程,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呈东北、西北、大城市和南方奶业显著下降而华北奶业大幅递增的时空特征。从主产省份层面看,西藏、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奶业比重的下滑以及山东、河南奶业比重的进一步提升,表明中国奶业生产已经从传统的自然资源富集区向资本以及政策要素富集区域转移。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生产、乳品企业年产值和奶业优势区域政策等因素促进区域奶牛存栏增长;而奶牛单产水平的提升,减少区域奶牛存栏量;同时,区域乳制品消费和奶牛存栏滞后变量对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影响并不显著。综上,中国奶业发展已经从自然资源驱动模式向现代的资本和政策要素驱动模式转化,相应奶业区域格局也从传统的自然资源富集区向资本和政策优势区域演化。新一轮的产业集聚过程中,地区大豆产量将会成为约束奶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变量,而奶业技术进步作为一股分散力量,延缓这一变化趋势。

3.2 政策启示

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已经突破传统的资源约束,向资本和政策资源富集区域集聚。顺应这一变化趋势,首先,中央政府应该促进各个地方政府在奶业产业链“种—养—加”环节之间的生产合作,推动区域生产专业化。具体而言,投资于东北、南方与华北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华北的奶牛饲料供给,特别是大豆供给;同时完善南北方之间的乳品冷链运输设施建设,降低乳制品区域之间流通成本。其次,突破原料奶交易的区域市场分割,促进奶牛养殖和牛奶加工的区域分离。再次,引导养殖者优化牛群结构,提升奶牛单产。最后,鼓励乳品企业横向兼并和产能扩张,进一步推动乳品企业行业重组和整合。

[1] 吕向东, 宗会来. 我国奶业发展进入调整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7): 45-50.Lü X D, Zong H L.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airy industry during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period[J]. Issu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8(7): 45-50.

[2] 于海龙, 李秉龙. 中国奶牛养殖的区域优势分析与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2): 150-154.Yu H L, Li B L. Regional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airy farming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2): 150-154.

[3] 郭利亚, 张娜, 王加启. 转型升级期我国奶业生产区域分布特征变化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 2014, 50(8): 16-20.Guo L Y, Zhang N, Wang J Q. Analysis of var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lk produc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J].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14, 5(8):16-20.

[4] 花俊国. 我国奶业生产的波动性及区域特征——基于H-P滤波法的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60-67. Hua J G. The volatility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ilk produc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P filtering method[J]. Journal of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2): 60-67.

[5] 卫龙宝, 张菲. 我国奶牛养殖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中国畜牧杂志, 2012,48(18): 52-56. Wei L B, Zhang F. The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dairy cows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ovincial panel data[J].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12, 48(18):52-56.

[6] 李帮鸿, 李翠霞, 邹玉友. 中国原料乳生产区域布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5—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 2014, 50(8): 51-56. Li B H, Li C X, Zou Y Y.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aw milk pro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ate-level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11[J].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14, 50(8): 51-56.

[7] 中国奶业协会. 中国奶业改革开放30年[J]. 中国奶牛, 2009(1):Ⅰ-Ⅶ. China Dairy Association. Tracing the past 30 years of China's dairy industry development after introuduc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J]. China Dairy Cows, 2009(1):Ⅰ-Ⅶ.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3-2007)[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ac.agri.gov.cn/ac/ ViewContent.do?id=4affaa20227e2e180122a17191b402dc&year= 2003&month=7&right=!ENCODEYua6fN5sYNNG65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dairy superior regions overrall arrangement (2003-2007)[EB/OL].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ortal, http://ac.agri.gov.cn/ac/ ViewContent.do?id=4affaa20227e2e180122a17191b402dc&year= 2003&month=7&right=!ENCODEYua6fN5sYNNG65g.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全国奶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EB/OL]. 中国农业建设信息网, http://ac.agri.gov.cn/ac/ ViewContent.do?id=4affaa20227e2e180122a17191b402dc&year= 2009&month=7&right=!ENCODEYua6fN5sYNNG65g&sysid=4 028817608b273d40108b273e12b1000.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dairy superior regions overrall arrangement (2008-2015)[EB/OL]. http://ac.agri.gov.cn/ac/ViewContent.do?id=4affaa2022 7e2e180122a17191b402dc&year=2009&month=7&right=!ENCO DEYua6fN5sYNNG65g&sysid=4028817608b273d40108b273e1 2b1000.

[10] Wang J, Zhou Z, Shen Q. Who is going to supply the milk to China's South?[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08(16): 94-109.

[11] 钱贵霞, 解晶. 中国原料奶供求矛盾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3): 272-276. Qian G X, Xie J.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aw milk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31(3): 272-276.

[12] 周宪锋, 朱香荣, 花俊国. 基于供求弹性角度的原料奶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8(7): 73-80. Zhou X F, Zhu X R, Hua J G.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factors of raw milk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8(7): 73-80.

[13] 花俊国, 朱香荣, 殷成文. 中国乳业集中状况和空间布局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7(2): 49-54. Hua J G, Zhu X R, Yin C W. Analysis of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s dairy processing industry[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7(2): 49-54.

[14] 毛军. 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积累——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103-110. Mao J.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Taking Pearl River Delta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6): 103-110.

[15] 农业部. 牛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DB/OL]. http://www.sino-agro. com, cn/zcfg/100.htm, 2003.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iry superior regions overrall arrangement [DB/OL]. http://www.sinoagro.com,cn/zcfg/100.htm, 2003.

[16] Fuller F, Huang J k, Ma H Y, et al. Got milk? The rapid rise of China's dairy sector and its future prospects[J]. Food Policy, 2006,31(3): 201-215.

[17] 王胜雄. 促进我国乳业发展转型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2(8): 19-25. Wang S X. Research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airy indust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8): 19-25.

[18]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课题组. 开放视角下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定位及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 2013(8): 40-48. Agricultural Trade Promo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ina's soybean industry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revelation[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3(8): 40-48.

[19] 朱满德, 江东坡. 市场开放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 基本取向与定位[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5): 543-549. Zhu M D, Jiang D P.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ybean industry under the market opening: Basic orientation and positio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4, 35(5):543-549.

[20] 乌云花,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农户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业扩展[J]. 农业经济问题, 2007(12): 62-69. Wu Y H, Huang J K, Scott R. Rural household dairy farming and dairy processing industry expansion[J]. Issu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7(12): 62-69.

[21] 王明利, 王济民, 申秋红. 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现状评价与实现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07(8): 49-54. Wang M L, Wang J M, Shen Q 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growth mod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J]. Issu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7(8): 49-54.

[22] 赵全厚. 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扶持奶农和奶业[J]. 农业经济问题, 2002(11): 10-15. Zhao Q H.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to actively support dairy farmers and dairy industry[J]. Issu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2(11): 10-15.

(责任编辑:王育花)

From resources to capital: The caus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 change in China's dairy industry

DAO Ri-na, LUO Yan-f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1,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flow of productive factors, China's dairy industry is undergoing a significant regional structural change from resource-intensive regions to capital-intensive regions. By reviewing China's dairy industry development history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s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China's dairy industry.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both economic geography and new economic geography, this paper also constructs a four-dimensional conceptual framework, including resources,capital, market potential, and policy factor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above four factors upon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f milk production in China using a state-level panel data from 2002 to 2012.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dairy industry shares in the Northeast, Northwest, Metropolitan areas was decreasing and the dairy industry shares in the South China were increasing; 2) the output values of dairy enterprises and the state-level soybean output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growth of regional dairy cow inventories; 3) dairy superior region's policy favored the increase of dairy cow inventories; 4) the per cow productivity, however,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region's dairy cow inventories; and 5) statelevel consumption of dairy products and the lag of cow inventory show in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specialization of milk production in regions.

dairy regional structur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 capital; market potential; dairy superior region's polic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563036, 71463040);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Inner Mongolia (2014MS0702).

DAO Ri-na, E-mail: daorina345@163.com.

18 June, 2015; Accepted 22 December, 2015

F326.3

A

1000-0275(2016)02-0205-09

10.13872/j.1000-0275.2016.0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63036、71463040);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MS0702)。

道日娜(1980-),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管理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E-mail:daorina345@163.com;罗燕芳(1989-),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乳业经济研究,E-mail:xinyufeiyang668@126.com。

2015-06-18,接受日期:2015-12-22

猜你喜欢

乳品奶业存栏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农业部发布 2017 年 4 月 400 个监测县生猪存栏信息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