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模式研究
——以三江平原地区为例
2016-10-20寇光涛卢凤君刘晴
寇光涛,卢凤君,刘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东北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模式研究
——以三江平原地区为例
寇光涛,卢凤君*,刘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环节众多且人为分割明显,依靠供应链整合,或照搬国外粮食供应链发展模式等传统研究思路很难推动稻米产业链转型升级。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发展为例,针对稻米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产业链中游加工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下游销售过度竞争、品牌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深度理论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了稻米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经济主体主导的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和下游渠道拓展的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并通过新旧模式对比,验证了以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等形式实现价值再分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从营造行业环境、调优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东北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一般范式。
东北稻米产业;全产业链;基地建设;加工流通;渠道拓展;增值模式
寇光涛,卢凤君,刘晴. 东北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模式研究——以三江平原地区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2):214-220.
Kou G T, Lu F J, Liu Q. Study on the value-added model of the whole rice supply chain in Northeast China: A case study of Sanjiang Plain[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2): 214-220.
综合前人研究,一般认为稻米产业链是以稻米产品为核心的集生产资料供应、稻米生产、稻米加工、稻米转化、稻米物流、稻米销售于一体的各相关环节和组织载体所构成的链状组织体系[1-2]。由于粮食产业链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关于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或者粮食全产业链增值的研究,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行业整合优化或者粮食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增值等方面,缺乏对全产业链增值的体系性和系统性研究。代表性的观点有:陈倬[3]从我国粮食链条的脆弱性出发,设计了由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导的四种可供操作的粮食供应链整合模式,以实现粮食链条的价值增加;鉴于大米供应链环节众多,吴志华和胡非凡[4]以江苏常州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为例,构建以糙米增值供应链为核心的粮食供应链整合,以此提供第三方供应链服务,进而实现稻米供应链增值。也有不少研究认为,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粮食供应链模式,粮食的生产、储存、运输、消费未形成完整统一链条[5],链条还存在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之间的相互脱节的现象[6],粮食产业链环节众多且人为分割明显[7]。这些研究成果为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目前,北方“面改米”、南方“籼改粳”的消费结构变化,促使广大消费者对粳米的需求日趋攀升,东北地区已成为我国新的水稻生产增长中心,东北稻米产业也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有关东北稻米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初期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论述了东北三省水稻产业发展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和促进粮农增收等方面存在的意义,着重论述了东北三省水稻产业在面积和单产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并提出了促进东北稻米产业发展的措施[8];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有学者对东北地区的稻米产业的优势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种植环节整合、加工环节整合、流通环节整合和销售环节整合四方面提出了稻米产业增值的发展对策[9-10];还有相关的课题组以齐齐哈尔市水稻产业为例,通过多年的实地调研,以全产业链的视角对东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11]。通过多年的市场跟踪与企业调研发现,受我国国情的影响,我国粮食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繁多,粮食产业链条短,链条上缺乏核心企业或核心企业的链条带动能力薄弱,很多情况下国内粮食的供应链并未真正的形成,因此说传统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或基于部分链条环节提出解决对策的研究缺乏实操性和系统性[12]。那么如何借鉴前人研究,破解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开拓探索一条能够实现稻米全产业链增值的路径模式,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2014年2月份以来,课题组选取三江平原地区,进行东北稻米产业链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并对该区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稻米加工企业、粮食仓储与物流企业、稻米销售企业共计50多家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当地的稻米产业情况。通过对相关调研样本一年多的跟踪调查,就模式实施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座谈和补充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8份,能够了解全产业链增值模式运营状况、费用成本、增值效果等信息。调查的数据、农业年鉴的统计和访谈纪要形成了本研究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从产业链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和下游渠道拓展三个环节剖析了目前东北稻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外包服务业+中小企业集群”以及“经销商+产业联盟+消费者”的创新性组织模式,选取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全产业链增值模式的推广实施,并就新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优势进行了总结分析,此种不同环节、不同经济主体主导的创新模式能够通过增值的再分配,强化产业链各环节成员的能力和动力,避免传统经营模式中链条成员增值效果不明显,各自为战,目标利益无法协同等弊端,能够为我国东北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一般范式。
1 三江平原稻米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三江平原作为东北稻米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包括黑龙江农垦系统、佳木斯、鹤岗、双鸭山、鸡西等所属县市稻米主产区,其生态环境好,耕地中大多为黑土,农药、化肥等使用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随着品种质量进一步优化,稻米种植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区域内稻米加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部分稻米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实地的访谈与问卷调查的资料分析发现,尽管近年三江平原稻米产业链得到有效的发展,但仍面临着以下难题。
1.1 产业链的上游基地建设环节
种植成本的持续升高,目前该地区2014年每公顷水稻的生产成本为1.7万元左右,包括了租地、种子、农资、劳动力、机械费用等,比上年上涨了12%左右。即使近些年东北水稻收购价格屡创新高,但农户的平均收入较前几年有所下降。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很多生产基地始终面临着卖难的问题,不少较高质量的水稻仍以较低的价格将其出售给经济人或者粮库。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农户种植规模变大,不仅缺少资金的有效支持,而且经营风险偏高。初步统计,94%的种植大户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其生产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另外,当遭受自然灾害风险时,农户往往损失惨重,严重影响其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2 产业链加工流通环节
稻米加工企业的发展定位不清晰,落后的加工产能严重过剩,以黑龙江省来说,截至2012年底全省水稻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为5 255万t,这一数据大约是2012年水稻总产量2 171万t的2.5倍,其中先进产能仅占10%左右;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对稻米精深加工方面的研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产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稻米加工流通中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水平低。以水稻物流运输为例,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多次装包与拆包,不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作业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1.3 产业链下游渠道拓展环节
市场上东北稻米品牌混杂,缺少开拓市场的统一规划,同质竞争问题依然严峻,没有真正形成品牌竞争优势。以佳木斯市为例,大米产品品牌竟然有100多种,有时候一个小米厂会使用3-4个品牌,用以区分高中低档品质大米,产品品牌管理十分混乱,消费者很难判别黑龙江各地大米品质好坏,未能基于客户对东北稻米持续增加的逆向需求,放大东北稻米产品品牌联合的增值效应,使得部分优质东北稻米无法优价,存在效益低下等问题。
2 三江平原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分析
本文提出的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是以产业链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下游渠道开拓为对象,以全链条的成本降低、风险控制、效益提升等为增值目标,依靠链条的价值最大化和价值再分配来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成员的动力和能力,形成新的产业链网结构[13-14]。链条上的成员不仅通过产品创新、品牌联合等方式实现增值,还涵盖了由产业链进行拓展和整合过程中形成的现代服务增值,通过增值的再分配从而使链条上的成员获得比以前更多的收益[15-16]。
2.1 产业链上游基地建设增值模式分析
产业链上游基地建设主要包括准备环节、育苗环节、田间管理环节和收货交易环节四部分,传统的基地建设合作形式一般为“农户+经济人+龙头企业”或“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本文构建了“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服务业”的创新性组织形式,主要内容与步骤如图1所示。通过合作社与涉农企业签订合理的契约,解决合作社面临的优质产品优价卖难等问题。合作社中的大户和农户等组织成员需要根据契约的规定合理安排种植规模,学习种植技术、执行相关种植标准。龙头企业联合政府部门和社会化服务机构等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防控等方面给予支持,并提供农机、农资、农技等专业化服务,通过服务的规模经济降低服务成本,形成良田、良种、良法相结合的技术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回收到的问卷分析发现,产业链上游基地建设增值模式相对原有模式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图1 稻米产业链上游基地建设环节增值结构图Fig. 1 Value structure of planting area construction of rice supply chain upstream
1)龙头企业主动为合作社担保贷款,推动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三江平原地区的合作社种植面积大都保持在800-1 000 hm2左右,由于种植者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因此通过龙头企业为其担保和筹措部分贷款,能够促进合作社稳步发展,进而推动农业金融的创新改革。
2)进一步推进适度规模化种植,不仅保障农户利益,而且有效防控种植风险。优质稻米产业链需要做到产品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其中规模化是前提条件,从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角度,通过计算和调研相结合,发现适宜当地的户均规模为20-30 hm2,此规模的推广实施不仅能够保障农户的收入水平,而且大幅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3)龙头企业给予合作社二次返利,构建收益共享机制。合作社按照契约的约定,统一组织来完成农户的水稻收获,龙头企业依据相应的标准对稻米进行检测,在水稻达到收货标准后,龙头企业的水稻交易价比当日地头交易价格略高(高0.10-0.15 元/kg)。另外,龙头企业还根据市场销售状况,给予合作社二次返利(约占利润的5%),进一步强化了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
2.2 产业链中游加工流通增值模式分析
产业链中游加工流通主要包括仓储环节、物流环节和加工交易环节等内容,传统的加工流通模式的合作形式通过简单的契约合作为主,中小企业规模小,单个企业对现代服务的需求量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本文构建的是“核心企业+外包服务业+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性组织模式,主要内容与步骤如图2所示。产业链中游的稻米加工企业需要根据其企业的发展能力来确定市场定位,通过与合作社的契约形式获得稳定的粮源,进而入库形成交易仓单。同时需要基于产业链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导向,对稻米加工主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创新开发,实现产品的增值。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通过向链条上的众多中小企业提供部分外包服务,优化与其他成员的合作关系,逐步强化中小企业对其依赖性。通过与稻米加工物流企业的座谈交流发现,产业链中游加工流通增值模式相对原有模式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图2 稻米产业链中游加工流通环节增值结构图Fig. 2 Value structure of circulation and processing of rice supply chain in the middle steam
1)根据客户定位与消费者需求,实现产品研发和创新。2013年有近半或超半加工企业亏损,亏损企业加工稻谷亏损约100-200元/t。因此稻米加工企业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创新和生产相关稻米产品和副产品。中小企业生产某些特色大米和功能大米等,满足消费者对稻米产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核心企业需要发挥规模大加工成本低的优势,构建水稻加工循环产业链,发挥稻壳、米糠等副产品的效用。
2)强化了政策扶持的针对性,降低稻米流通过程中的损失。现行模式下我国稻米主产区一般都采用稻米包装储运与装卸的作业方式,中小企业聚集以后,政府支持集群发展散粮运输更具针对性,装卸成本比之前每吨少19元左右,而且损失不足之前的1/2。
3)核心企业开展规模化外包服务,大幅度降低链条的运营成本。从产业链演化发展的规律来讲,核心企业需要发挥带链竞争主体的链接作用和整合作用,如北大荒集团等,通过整合链条上的相关信息、科技、物流等资源,为中小型加工企业的非核心环节提供融资、财务、物流等服务,强化了中小企业的聚集作用,进而通过服务的规模化,使得服务成本降低30%左右。
2.3 产业链下游渠道拓展增值模式分析
产业链下游渠道拓展主要包括经销商环节、零售环节和消费者消费环节等内容,传统的渠道拓展模式各经销商之间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无法实现品牌增值。本文构建的是“经销商+产业联盟+消费者”的创新性组织模式,主要内容与步骤如图3所示。为了增强东北稻米产品的品牌聚合能力,稻米经销商可以参与到产业联盟中,联盟能够将产业链下游经销商联合起来,不仅能够共建营销渠道,抱团闯市场,而且也向联盟成员提供信息服务、政策服务、融资服务和广告服务等。在链条的末端,消费者在购买稻米产品的同时,部分忠实客户在消费中获得返利激励,进一步吸引和锁定消费者,扩大产品的销售量。通过分析回收到的有效问卷发现,产业链下游渠道营销增值模式相对原有模式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图3 稻米产业链下游渠道拓展环节增值结构图Fig. 3 Value structure of development of sales channel of rice industry chain in the downstream
1)产业联盟的引入,增强了企业的品牌溢价能力。通过设置产业联盟的进驻门槛,优选经销商加入其中,不仅能够抵御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且可以共同享用联盟的人才、技术、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其他东北农产品在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方面的联合,形成范围经济,进而实现品牌放大品牌和品牌增值品牌。
2)实现了联盟成员之间的交叉合作,提高了经销商的销售能力。联盟成员之间通过统一的协调合作,不仅能够降低规模化服务的成本,而且通过相互持股、交叉合作等方式,实现渠道共享,增大相关产品的销售量,使得东北稻米的销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布局,经销商的销售量增加10%左右,产品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增值。
3)通过对消费者的返利激励,强化了东北稻米产品的忠诚度。持续稳定的消费需求对整个产业链的供需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的加剧,经销商把目光转移到差异化的客户服务上,通过对忠诚客户采取个性化服务和直接返利行为,不断提升客户对产品的依赖度,逆向拉动稻米产业链的增值。
3 三江平原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效果分析
本文分别构建了产业链上游“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中游“核心企业+外包服务业+中小企业集群”、产业链下游“经销商+产业联盟+消费者”的组织模式,并选取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模式推广,该类型企业向上可以溯源到与之关联的合作社,向下跟踪到大米销售的经销商,基本实现了稻米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的全链条经营。新旧模式的成本和收益对比分析结果,成为了链条上各参与成员能否进行模式推广的动力所在,下面根据回收的98份有效问卷,分别对两种模式的增值效果展开对比分析。
3.1 新旧模式下稻米全产业链成本节约对比
通过计算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新的增值模式在链条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投入成本情况,具体内容见表1,根据调研数据对比测算后发现,新模式下规模化效应和集约化效应的结果,使得链条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成本节约十分显著,在产业链上游基地建设环节每公顷水稻共计节约成本670元,其中种苗购买节省190元、农机租用节省170元、农资使用节省310元。产业链中游加工流通环节每吨水稻共计节约成本42元,其中流通运输节省36元,稻米加工节省6元。产业链下游渠道拓展环节每吨大米共计节约成本72元,其中广告宣传节约19元,场地租赁节省53元。按照调研的数据统计,三江平原水稻种植大户的种植规模平均约20 hm2,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约3万t/年,经销商销售大米约3 000 t/年,通过成本节约给上述成员每年实现的利润节约分别为1.3万元,126万元和21.6万元。
表1 新旧模式下产业链上中下游成本节约的对比测算表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new and old models about cost savings of supply chain
3.2 新旧模式下稻米全产业链收益对比
新的增值模式下,除上述成本节约带来的增值外,由于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等手段,通过品牌效应、网络效应等,链条上相关成员的收益增加,建立新旧模式对比测算后发现,产业链上游环节共计增加收益150元/t(表2),计算依据为龙头企业的水稻交易价比当日地头交易价格高0.15元/kg。产业链中游环节共计增加收益500元/t,该部分收益的增加主要原因为中小企业形成集群后产生聚集效应,其谈判能力增强,每吨大米增加收益180元,碎米增加收益140元,稻糠增加收益90元,稻壳增加收益90元。产业链下游环节共计增加收益160元/t,该环节收益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经销商加入联盟后产生的品牌增值效应,每千克大米多卖0.16元。综上计算可得,整条稻米产业链共计增加收益为810元。
3.3 稻米全产业链增值项目列表
根据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增值模式(图1,图2,图3),以及稻米产业链新旧模式成本与收益测算表(表1,表2),从节本增值、控险增值、机会增值和增效增值四个方面对链条上各成员的增值空间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得到稻米全产业链增值项目类列表,见表3,表格中的★表明产业链上的相关成员存在该项增值可能。可以看出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推广后可以实现35项增值项目,其中农民4项,合作社6项,加工企业7项,物流企业5项,经销商6项,消费者7项,通过相关成员的增值,能够提高链条上相关成员的动力和能力,进而提升其目标利益协同程度。
表2 新旧模式下产业链上中下游收益增加的对比测算表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new and old models about revenue increasing of supply chain
表3 稻米全产业链相关环节各成员的增值项目列表Table 3 Value added items about all members of the whole supply chain
4 政策建议
东北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涉及到从田间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增值,由过去的产业链利润最大化变为链条价值最大化,是一种产业链发展的变革。本文通过研究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发展,进而基于价值增值的再分配,强化链条成员之间的协同程度,从根本上解决东北稻米产业链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为了进一步落实和推广全产业链增值模式,促进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的转型和升级,当务之急产业链上领先企业、合作社、经销商等经营主体需要形成合力,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共同去营造行业环境、调优组织结构和创新服务模式。
4.1 营造行业环境,全面提升产业链的增值空间
政府需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导,针对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不同的主体出台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出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产业链上游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金融创新改革,解决农户面临的经营风险与资金短缺等难题。还需要调动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扶持与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积极打造稻米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强化品牌的增值效应,实现链条成员增值发展。
4.2 调优组织结构,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行业领先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能力,升级、兼并或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延伸和加粗产业链条,与产业链上游合作社及下游经销商通过契约合作、联盟共赢、股份分红等方式建立紧密与半紧密的关系,利用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基地产品的质量和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强化经销商的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能力,使得产业链能够环环相扣,不断增强链条的柔性和抗风险能力,将传统的全产业链“大而全”的组织模式,向“大而强”、“专而精”的组织结构模式转变,推动链条转型升级。
4.3 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全链条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
积极扶持与壮大稻米加工企业,把生产相似产品或提供相似服务的链条成员联合起来搭建服务平台,以平台的方式将链条上游基地建设的社会化服务、中游加工流通的外包服务和下游渠道拓展的经销商联盟服务进行网联和聚集,在更大范围内提供现代农业的科技、信息、金融、物流、人才等方面的标准化服务和规模化服务。链条上的合作社、加工企业、经销商等通过服务平台直接进行信息交互,准确及时把握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管理与经营信息,提升稻米全产业链的现代服务水平,提高各环节主体之间的互促性和协调性,实现多主体共生共赢。
[1] 王松梅. 国内关于产业链及粮食产业链研究的述评[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29): 41-42. Wang S M. Review of research on industry chain and food industry chain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13(29): 41-42.
[2] 赵予新. 我国产粮大省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管理的途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6): 650-653. Zhao Y X. Research on approaches to implementing whole industry management of major food grain producing provinces in China[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 34(6):650-653.
[3] 陈倬. 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分析与整合研究[J]. 财经论丛,2011(6): 105-110. Chen Z. Research on grain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and integration[J]. 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1(6): 105-110.
[4] 吴志华, 胡非凡. 粮食供应链整合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4): 26-32. Wu Z H, Hu F F.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of grain supply Chain:Cas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 grain logistics center[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1(4): 26-32.
[5] 杜文龙. 我国粮食供应链整合问题探讨[J]. 商业时代,2006(36): 7-9. Du W L.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grain supply chain in China[J]. Business Time, 2006(36): 7-9.
[6] 何官燕. 整合粮食产业链确保我国粮食安全[J]. 经济体制改革, 2008(3): 101-103. He G Y. Integrated food industry chain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in China[J].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2008(3): 101-103.
[7] 厉为民. 粮食安全十问[J]. 开发研究, 2005(3): 9-16. Li W M. Ten problems of food security[J]. Development Research,2005(3): 9-16.
[8] 方福平, 潘文博. 我国东北三省水稻生产发展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6): 92-95. Fang F P, Pang W B.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China[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8(6): 92-95.
[9] 陈艳红, 胡胜德. 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及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2): 158-162. Chen Y H, Hu S D. Advantag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4, 35(2): 158-162.
[10] 陈艳红, 胡胜德. 优质稻米产业链整合的框架设计[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 35(2): 67-70. Chen Y H, Hu S D. Framework design of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of high-quality rice[J].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14, 35(2): 67-70.
[11] 齐齐哈尔市粮食局课题组等. 齐齐哈尔市水稻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 黑龙江粮食, 2013(12): 24-29. Food Bureau Task Group of Qigihar City.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in Qigihar City[J]. Heilongjiang Grain, 2013(12): 24-49.
[12] 杜京娜, 王杜春. 发达国家粮食供应链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黑龙江粮食, 2009(1): 51-53. Du J N, Wang D C. Experience in 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velation to our country[J]. Heilongjiang Grain, 2009(1): 51-53.
[13] 成德宁. 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 经济学家,2012(8): 52-57. Cheng D N. The comparison and choic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 model of China's agriculture[J]. Economist, 2012(8):52-57.
[14] 盖文启, 蒋振威. 基于不同模式产业链的价值增值理论探析[J].经济管理, 2009(12): 39-47. Gai W Q, Jiang Z W. Value-adding theory based on different model of industrialchain[J]. 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12):39-47.
[15] 刘奕, 夏杰长. 以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思路之辨与路径选择[J]. 宏观经济研究, 2014(5): 11-18. Liu Y, Xia J C.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ervice industry: Identification of ideas and path selection[J]. Macroeconomic, 2014(5): 11-18.
[16] 吴金明, 钟键能, 黄进良. “龙头企业”、“产业七寸”与产业链培育[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1): 53-60. Wu J M, Zhong J N, Huang J L. “Dragon-head enterprise”,“seven-inch of industry chain” and cultivating of industry Chain[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7(1): 53-60.
(责任编辑:王育花)
Study on the value-added model of the whole rice supply chain in Northeast China: A case study of Sanjiang Plain
KOU Guang-tao, LU Feng-jun*, LIU Q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re are too many links and artificial segmentations in the rice supply chain of Northeast China. It is very hard to upgrade the chain if only depend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supply chain or copying foreign experience. On the basis of thoroughl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workshops, this study took the rice industry in Sanjiang Plain as an example, identifi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ice supply industry, including high cost and operational risks in the upstream, the excess capacity and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 middle section, and excessive competition and brand management confusion in the downstream. This paper also designed a full value-add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l, 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production base in the upstream, the investment of circulation and processing in the middle s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ales channel in the downstream. A comparison analysi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models proved that the fea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redesign of the value-added supply chain by decreasing cost and increasing revenu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including constructing the industry environment, optimiz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ng the service models. The results of the paper will provide a referential paradig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rice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whole 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 of planting areas; circulation and processing; development of sales channel; value added mod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Beijing (201302711110510); Project of Chinese Seed Group Co. Ltd. (201407211111442).
LU Feng-jun, E-mail: fj_lu@263.net.
4 June, 2015; Accepted 22 February, 2016
F307.1
A
1000-0275(2016)02-0214-07
10.13872/j.1000-0275.2016.0018
北京市科委专项课题(201302711110510);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委托课题(201407211111442)。
寇光涛(1985-),男,山东垦利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系统分析与供应链管理研究,E-mail:404136650@qq.com;
卢凤君(1960-),男,吉林东丰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系统分析与战略决策研究,E-mail:fj_lu@263.net;刘晴(1983-)女,山东潍坊人,博士,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涉农产业链创新管理研究,E-mail:youthqing@163.com。
2015-06-04,接受日期: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