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高峰论坛开幕
2016-10-20童庆禧
加强科技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高峰论坛开幕
7月22日,在2016“丝绸之路”科学节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自治区科协、克拉玛依市政府共同主办“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高峰论坛,本次论坛以“加强科技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塔吉克斯坦科学院,中国亚非交流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的院士、专家就如何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图/胡江
遥感技术助力经济带建设
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又是一个政治概念和经济概念。
在政治和经济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都是一条开放性的经济带,各国资源互补、经济互利、政策沟通、货币流通、道路互连、人民互相往来,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无排他性。
在如此广袤的地理空间上,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不仅在经济上差别很大,同时在资源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景观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要保持对整个地域的宏观了解,有效开发资源,趋利避害,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遥感技术是一个对该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观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调查资源、测绘地形、监测环境和灾害,把握资源环境的动态、服务和支持国家决策快捷而有效的技术手段。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遥感技术,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计划的实施,使中国的空间遥感技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中国在空间探测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正在筹划之中。
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遥感技术手段,可以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地区对农业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掌握资源环境状况,把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创新融入沿线国家和地区
姚培生(中国亚非交流协会理事、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现在企业“走出去”跟20年前截然不同,现在“走出去”主要是与国外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不像从前自己摸索着干和“摆地摊”。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产值虽然不如哈萨克斯坦,但国家总体经济实力一年比一年强,所以,“走出去”发展首先要看清自己,立足长远,利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实现强国梦。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对外合作必须要创新,尤其要注意“软”和“硬”两方面,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还包括企业形象。在这一方面,日本的企业做得非常好,在很多中亚国家都得到了认可,我们企业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学习和消化吸收,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使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留下良好的形象。
另外,企业“走出去”,还要注意对风险的把控,不能盲目,做好前期调研。日本的企业都会进行前期调研,一般2~3年,对合作国家和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研。
最后,对一般性的企业,我不主张“走出去”。我在国外工作20多年,非常清楚企业“走出去”,必须是独特的优势产业,否则,只能是重复别人的路,也不会有竞争优势,发展也不能长远。
还有,企业领导团队的素质也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对外树立企业的形象,同时还是企业适应当地情况、应对各类挑战必须要面对的基本条件。
姚培生
马静
共同应对水资源问题
马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路主干线(即:古丝绸之路主要路线)涉及中国西北五省深居内陆地区,除陕西等部分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400mm,多半地区地处年降雨量小于200mm的干旱区域,区域的内陆河也是中国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小的地区之一。
该区域特殊的气候特征与水循环特征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绿洲经济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两大用水户存在着此消彼涨的竞争性用水关系,矛盾十分突出。在这样的干旱区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开发人工绿洲,必须要高度关注水资源利用的安全限度。
可以说,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命脉!
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疆自然生态演变呈现出“两扩大、一减少”的基本特征,即:沙漠与绿洲同时扩大,荒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减少,在绿洲面积中,人工绿洲面积扩张式发展,而天然绿洲面积呈萎缩态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上述水资源重大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以高耗水的农业、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支撑这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遇到新的挑战。
发展是硬道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以往以灌溉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构转换,促进区域性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配置水资源,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路主干线地区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