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发展方向探究
2016-10-19占亮
占亮
【摘要】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道障碍。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战略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总结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分析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究了我国未来一个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经验;问题;发展方向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分布极度不均,地域性缺水现象严重,水体污染问题普遍,可资利用的水资源量稀少。水资源长期粗放式利用,用水效率极低且浪费严重,更加剧了全国范围的缺水。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多。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挑战之一。危机往往蕴藏着改革的契机。惟有实施水资源利用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我国破解水资源危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也是全面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推动节水型社会深入发展
为贯彻落实《水法》,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2002年2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强调通过试点建设,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同年3月,甘肃省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后水利部和地方省政府联合批复绵阳、大连和西安四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06年,水利部启动实施了全国第二批30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08年6月,启动实施了全国第三批40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2010年7月,启动实施了全国第四批18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这些不同类型的试点各有侧重,通过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深入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产业升级,技术优化,积极提高用水效率
从试点建设情况看,试点单位都非常重视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并采取多种手段优化节水措施。一是全力打造节水型产业体系。降低高耗水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减少北方水稻等水密集型产品生产,增加相应的进口量。二是着力构建水利用技术体系。采取推广田间灌水、农艺节水、水循环、污水回收处理、雨水回收利用、水窑建设等技术,构建科学节水用水技术体系,为提高用水效率夯实技术基础。
(三)明确水权,调节水价,激励节水与水资源保护
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可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家族和个人自觉节水和保护水资源。一是建立水权分配机制。实践证明,水权初始分配机制是水权制度的基础,能够有效激励用水者自觉开发和应用节水技术,减少用水浪费行为,对于控制用水需求,缓解水资源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价格调节是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试点单位采取水价调节机制,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对价格的变化都非常敏感,一旦水价上调,必然会做出节水控水反应,使节水意识相应增加。
(四)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构建科学的管控体系
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是节水型社会建议的显著标志。试点单位普遍构建了科学的管控体系,使节水、用水、管水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和发展。一是科学规划水资源用途和用量,使大家的节水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是在用水效率的基础上,制定用水定额,实施定额管理,使大家能够主动加入节水护水的行动当中。
二、我国節水型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编制不尽合理
由于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人员对节水型社会理解不深,对当地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导致节水型社会规划编制思路受限,没有突出地方的具体特色。同时,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与其他发展规划存在错位现象。具体表现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主要由水利部门牵头负责,由于管理体制和部门利益等现实原因,使得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难以正确处理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等之间的关系。这些矛盾和问题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的编制带来了难题。
(二)体制不顺,协调管理有难度。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效。然而,当前水务管理体制政出多门,直接影响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数据要由水利、环保、城建和经贸等多部门提供,标准不统一,侧重点不同,可靠性较差。二是具体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和配合,难以劲往一处使,形成管理合力,使得监督和管理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配套法规不完善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体系,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来规范与推进,确保用水效率和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不配套,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
虽然我国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大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教育,但宣传的方式有待改进,宣传手段有待提高,宣传内容有待创新。目前,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并不强烈,节约用水、少排污水废水和保护水资源等行为还不够主协自觉。同时,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普通民众,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存在盲目乐观和过于悲观的两极现象。
三、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
未来15年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应在总结现有试点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创新发展,摸索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体系。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不仅需要水利部门具体负责,更需要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公众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之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国家节水政策,宣传节水成功经验。新闻媒体要广泛开展水与生命、环境、发展等为主题的宣教活动,让广大民众能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宝贵性、水问题的严重性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迫切性,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夯实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拓宽规划编制思路,增强编制规划的科学性
在增强对本区域内水资源管理总结、提高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和掌握各区域、各流域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开发流域现状、水利建设特点等,编制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的节水规划。南方丰水区应重点发挥价格调节作用,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北方和西部缺水地区,可盘活水权交易市场,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划中,要采取科学、定量的方法,减少主观成份,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三)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建设节水型社会,重点是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用水,用最少的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坚持节水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地区水资源状况,科学分析本地区工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和人口规模,调整升级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管水用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加强法律体系建设,规范节水型社会建设
制度规范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完善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全国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确定节水工具、设备、设施的技术标准,明确各行业的用水定额,实施节水产品认证制度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取水许可、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制度,使得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尽快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建立节水型社会利国利民,但任重道远。要继续坚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保障区域水安全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切实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机构建设和组织管理,加强多部门的联合和协调,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法规制度,保障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继续深化节水型社会的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云.基于社会水循环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方法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彭世彰,纪仁婧,杨士红,刘笑吟.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01:1-7.
[3]胡育荣.节水型社会视野下我国农村水权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