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汽车车身的焊接工艺设计
2016-10-19王增柱张博
王增柱 张博
摘 要:目前,汽车的焊接工艺对制造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焊接工艺可以称得上生产线的“灵魂”, 从宏观上决定车间的工藝水平、物流、投资和预留发展,具体决定着生产线的工艺设备种类和数量、物流工位器具形式、机械化输送方式及控制模式等。焊接工艺对于全新设计的车身来说,通过对总布置断面的正确理解,将车身按照焊接总成顺序分解,确定焊接装配关系进行设计,这是结构设计的先行条件。而对于改型和逆向的车身来说,追溯其原型车的焊接装配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尤为必要。 原型车的工艺往往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工艺,焊接关系的正确确定和理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原型车已有生产条件的利用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和周期,如工艺路线的延用,工艺师和操作工对工艺的熟悉和掌握,焊装夹具的调试和延用,焊接生产线的共线生产等。
关键词:焊接工艺;汽车;车身;设计
一、焊接工艺的设计要素
为了顺利开展焊接工艺设计工作,必须具备以下要素:1、车身数模。数模是提供车身零部件位置关系及结构尺寸等设计参数的基本资料,同时利用车身数模还能够制作各类剖面图及轴测图。2、车身各个零部件的具体明细表,如标准件数量、规格,冲压件编号及名称等。此外,样车、样件及全套图纸也是工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样车指的是车身分总成、各大总成及整车总成等,样件则主要指冲压件。以上三种要素是保证工艺设计具备合理性的前提,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二、汽车车身的焊接工艺分析
(一)凸焊工艺
在焊接汽车车身时通常会使用到凸焊工艺,凸焊一般被应用于焊接低碳钢型汽车冲压件或车身。为了避免凸焊质量受到影响,在焊接汽车车身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凸焊的焊接时间主要由三种因素决定,即薄板厚度、凸点刚度及焊接电流。在焊接施工时应将板件凸焊厚度控制在0.5mm~4mm之间,并在同一接头处焊接多个熔核,以提高焊接质量。如车身薄板厚度<0.5mm,则凸焊机的电极嵌块应为钨材料或铜-钨烧结材料,以便使平板一侧散热量得以减少,从而确保不同薄板间实现热平衡。此外,还应在车身薄板上焊接凸焊螺母及凸焊螺栓,以便于在拧紧螺栓或螺母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车身装配工作。2、利用凸焊机将螺母及螺栓焊接好之后,应检查上一级车身零部件与车身整体是否匹配,同时利用定位销对螺母焊接位置进行定位。3、为了顺利进行凸焊,在焊接汽车车身时应确保螺母板底孔孔径与凸焊螺母大小相适应,就一般情况而言,底板孔径与螺母公称直径的差值应为1mm左右。此外。应确保螺栓的公称直径比钣金底孔的孔径小0.5mm左右,以保证凸焊螺栓能够发挥良好的定位作用。
三、车身焊接工艺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产品资料
1、产品的数学模型(简称数模)。在汽车制造行业中,一般情况下用UG 、Catia 、ProE 、Solidworks、Alias等三维软件均能打开数模,并在其中获取数据或进行深人的工作。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将所有数模装配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整车数模,从数模中可以获得零部件的结构尺寸、位置关系。由数模还可以生成整车、分总成、冲压 。
2、全套产品图纸
3、样车、样件(包括整车车身总成、各大总成、分总成和冲压件)。
4、产品零部件明细表(包括各部件的名称、编号,冲压件的名称、编号、数量,标准件的规格、数量)。件的各种视图(包括轴测图),以及可以输出剖面图。
工艺设计时,业主必须提供上述a、b、c中至少1项,d项可以从前3项中分析出来,正常状态下d项早在汽车设计结束时就已经确定了。如果仅提供b项,那么需要增加大量的车身拆解、分析工作。
四、汽车焊接工艺设计的主要注意事项
(一)车在装焊过程中,合理分块非常重要,而车总成的分块大体相同,但往往对头接缝处有所变化,要认真分析。分块决定夹具的套数、工艺流程,是工艺设计的第一步。
(二)工艺设计不能只顾眼前,应该远近结合、滚动发展,做到近期合理、远期可行。
(三)要充分考虑混线生产的可能性,在夹具设计任务书和工艺设备选型上尽可能柔性化。
(四)生产方式尽可能精益,尽量减少在制品存放,大型外覆盖件的物流尽量短;灵活布局车间内的各条生产线,使各生产线之间工件输送及与其他车间的衔接尽量短捷、顺畅,提高生产效率。
(五)小件生产尽量集中布置,提高设备利用率。按照工艺流程在线旁布置小件的模式,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
(六)要进行三维焊钳与夹具的焊接过程动态模拟,提高选型准确性。
(七)将以往设计中不宜发现的问题经过计算机仿真,较早地被发现和解决,提高设计方案、图纸的准确性和节拍平衡。
(八)工艺设计不能脱离生产管理系统,计算机系统在那些工位取得生产信息,就要求在设备定货技术任务书明确功能及接口条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车身焊接工艺可对汽车整体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应注意在完善焊接工艺设计的基础上对车身焊接方法进行优化。此外,由于汽车车身焊接工艺的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投资限制、精度要求、工艺水平及用户观念等,所以在选择与设计焊接工艺时也应全面考虑多种因素,以保证车身焊接质量与设计要求相符。
参考文献:
[1]于奎刚,杨志宏.基于柔性装配偏差模型的汽车车身薄板零件公差设计[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4(03):01-06.
[2]马莲琴,王玉萍,娄改焕.HNASE08061 ZN6500系列车体焊接工艺方案设计[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34(07):56-12.
[3]刘奇先.汽车变速箱齿轮CO2激光焊接热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验证[J].热加工工艺,2012,41(15):148-154.
[4]郭三爱.不同焊接顺序的汽车用S355J2G3钢工字梁焊接结构变形和残余应力的有限元预测[J].热加工工艺,2013,42(09):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