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野蛮”与“文明”
2016-10-19王天锋
王天锋
阅读杜威,是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是教育信仰者的异域旅程。我怀着期待,带着好奇,翻开了《杜威教育名篇》,渐渐走近了杜威。震撼于先生思维的深刻和犀利,阅读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个问题:近百年前教育的文明就已产生,为什么今天还出现那么多野蛮的常识性错误?文明是一种精神境界和财富的积累,审视当下教育,教育的文明从哪里开始丢失了?
一
我们每年都要召开家长进校园评议教育活动,其中一个项目是让孩子和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进行打勾评议。为了避免出洋相,一些老师“发明”了高招,直接指定学生进行选择。
教育信条的缺失与教育的简单粗暴,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教育者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以事件推进的进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学生的纪律习惯培养情况如何?班级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薄弱项目?如何去完成学校布置的某项具体工作?考虑了学校、教师、班级的利益,唯独忽视了学生的利益。学生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独特的自然群体,只是作为教师的管理和加工的对象而存在。
教师不应该是简单的训练者,而应该是参与社会生活并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职业工作者,是学生的引路人与陪伴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用理性和丰富的教育智慧点燃儿童。
二
很多时候,我们的任课老师只是将自己定位为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科学老师等等,其出发点大概是将自己的课上好,学生该学科的成绩考好,这样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了。杜威认为:如果教育的统一性被肢解了,各种学科就形成了离心的倾向,以致全部课程变成了互相冲突的目的和毫不相关的科目拼凑起来的大杂烩。时下,国家正努力培养小学全科课程的教师,正是源于对单科课程教师“各自为政”现状的担忧和改进。其实做一个全科课程的小学老师,更重要的不在于课程知识的难度有多深,而是课程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推进。
北京亦庄实验学校推出的全课程教育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他们在一年级开设了始业课程。一般的学校,小学生一入学,立刻就进入拼音的学习,而拼音往往枯燥抽象,持续数月后孩子们就普遍地感到恐惧、紧张以及对学习的厌倦。而亦庄小学用半年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绘本,诵读儿歌,学唱歌曲,排练绘本剧,每个孩子完成30篇左右的写绘故事,学有成效,学得开心。由此可见,只有正视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才会直抵教育的核心。
综合课程是对教师学识的挑战,是对教学内容选择和组合的加工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尊重。我以为,学生被肯定是第一位的,课程是第二位的,秩序和纪律是第三位的。这就需要教师从完成教学任务转向寻找适合的教学内容,带领儿童一起穿越和旅行。这也是课程朝着文明进化的重要标志。
三
杜威认为:凡是事物生长的地方,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以尊重的方式还是干预的方式进行教育的?这两者形式上虽有交叉之处,本质上却完全不同。
有句老话说道:鸡蛋从外部打开就是食物,从内部打开就是生命。当我们判断某个具体的行为是真正的教育活动还是一个粗暴的干预,重要的要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是朝着优化的方向去发展人,还是一味地依据教师的观点去强迫人?这也是教育的文明与野蛮的重要分水岭。
很多教师觉得工作非常忙,为什么这么忙?他们认为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更要管好班级的学生。吃饭要管,上厕所要管,作业不完成要管,似乎所有的都要老师去管一管,不管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管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笔者认为:一个好教师绝不是“管家婆”。儿童的小学教育从六年的时间长度上来看,应该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自我调整、逐步适应的过程。教育,应该让儿童逐步在认识自我、多元选择中,学会调整自己内在的生长模式。儿童成长的进化,就是教育方式文明的体现。
四
杜威先生一再强调,要培养儿童的社会能力和洞察能力,要让儿童循着历史上人类的进步足迹前进,立足当下,了解过去,还要适应未来。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语文课要让学生体验到文字的味道及汉语的独特魅力;数学学科要让学生感受到公式和定理的简洁美和精确美;科学学科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追求技术的改进、获得真理的历程……我们不能将所有学科的知识零碎地掰开来喂给学生,只有穿越知识本身,让他们发现知识,进而创造知识,他们才会真正成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育的文明才能得以体现。
阅读大师,更是获得思想的启迪。教育的文明进程,需要的不是隔岸观火者,而是思想者和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