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后反思: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2016-10-19章文静蒋其君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接龙知识点课堂

章文静 蒋其君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双眼瞄准教学任务的完成,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往往重课前,轻课后。课前的备课较为充分,诸如教学目标的设定、主题的选取、思路的设计、史料的搜索、情境的预设等等,却常常忽视对教学效益的反思。教后反思作为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专业性活动,是促进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水平达成,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还应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本文拟以高三年级二轮“明清史”的专题复习中的“知识梳理”环节为例,总结教学反思的策略。由于高三年级进入二轮复习后,时间紧迫,教学节奏更快,常态课也不会像展示课那样精心打磨,所以良好的课后反思显得十分重要。

一、观察和还原

有效的教后反思需要建立在细致的课堂观察和精准的课后还原之上,如此才能让反思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课堂观察要有一定的视角,也要有观察提纲。历史教学中的观察,通常包括教学目标制约下的师生行为及学生的实际收获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又可分解成若干小的观察角度。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者不可能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状况,即时的观察记忆也容易被新的现象掩盖,因而必须在课后及时地努力还原。还原就是将课堂观察到的状况如实地在脑海中呈现出来,并记录在课前拟定的观察提纲中,还原的记录不仅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时间分配、提问、措辞、插话等等,从观察到还原,收集证据,从而为自我分析与反思提供素材。

《明清史》二轮复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整理——知识点的梳理;概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阶段特征;拓展——明清与近代西方的比较。本课知识点梳理环节的课堂还原如下: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首张PPT:明清时期国力依然强盛,一统天下,经济繁荣,文化集成,但明清帝国陶醉于华夏文明优越的光环之中而不知天下已变,不知已渐渐落伍,一如火红的夕阳……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PPT的内容,概括明清历史的特点。30秒左右,请学生A站起来回答,并表扬A生: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比较性地认识了明清历史。然后出示复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

出示PPT,进行基础知识的定位。

要求学生列出知识清单,60秒以后,学生以接龙的方式陈述知识要点。

学生B围绕考纲的二级考点进行陈述,教师适度干预和点评。

学生F提及重农抑商政策时,没有展开。教师打断: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影响?该生只是回答: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

教师指出学生失误:仅回答进步或落后这些套话,既没有历史味,也不会得分,要依靠史实证据来进行解释。例如……该生在教师指引下,用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来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性。

学生H陈述“科技成就”时,座位上有两位同学小声说了“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教师听到了,但没有理睬。

学生J陈述“文学成就”时,教师插入问: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长河中,这时期的文学呈现怎样的趋势?大部分学生回答“平民化和通俗化”。

学生继续回答“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学生K站起来讲述京剧时,拿出学案读。教师肯定其陈述正确的同时,希望学生能印在脑海中。

共有10位同学作答,知识梳理用时25分钟。

二、自问与假设

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课堂还原只是反思的素材,教师还须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自问和假设。

自问不能漫无目的,而要基于预设效果的参考坐标来进行。上述环节的预设效果是:学生准确地说出明清史的知识要点及其在不同模块中的定位。据此,笔者的自问是:(1)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清单?(2)学生是如何参与知识梳理的?期间我的应变能否增进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3)我用什么方法有理有据地判断学生的收获与缺失?

对比自问后,发现了存在的问题:(1)虽然PPT涉及考点与教材模块的定位,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回看教材,梳理结束后也没有及时小结,既忽视了教材的作用,也不能判断学生是否完整地建构了知识。(2)以接龙方式进行知识梳理,导致了如下结果:后续的同学会因准备下一栏的作答而不再倾听,不在接龙之列的同学则会自我放逐;教师在接龙中,难以掌握其他同学是否在建构知识的直接证据,也不能“照顾”施教的重点对象。(3)在 “重农抑商的影响”和“文学发展趋势”的临时应变中,未能灵活地运用“学生尝试—教师示范—学生摹效—教师认可—学生练习”这一技能养成模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得到切实的加深。

反思中作了改进教学的假设:(1)构建知识清单时,可以先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快速翻阅教材,进行考点与模块章节的定位,然后围绕考纲的知识目录来梳理,学生就能形成双向的知识清单。(2)要确保学生参与的广度与实效,还要注重随机抽样,提升学生注意力。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针对重点对象重点提问,提高关注度。(3)教学推进的速度宁可慢些,也要保证学生有思考和训练的时间,从而有效地考察学生是否已经建立起知识的清单。

三、应用与检验

我在第二个班级的授课时做了如下改进:(1)出示课题后,直接请某位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知识定位:考纲中的明清史知识大全及其模块与专题章节分布,然后要求全体学生回归教材,尝试再现。(2)用PPT展示“基础知识定位表”,按照课前准备的薄弱生名单,随机选择作答,再请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帮助,既提高参与度,又增进注意力。最后要求所有同学拿出一张纸做知识的列表归纳,然后投影展示并点评。(3)在临时应变的两个知识点上,运用技能培养模式进行尝试。教师阐述了重农抑商的影响以后,提问:你们的回答和老师的回答有哪些不同?当学生说出不同后,教师用感性的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到要“置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并有理有据地得出结论”。接着再请一位基础薄弱的学生重新阐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体会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的表述。最后教师再做变式训练:如何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帮助学生增进知识的理解,巩固正确的表述方式。针对“明清时期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教师分层设问,逐层推进: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体裁发生了怎样的嬗变?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演进的主要原因何在?结合原因和不同体裁的内容表达,明清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趋势”通常用什么词来呈现?最后再变式训练:在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接力中,明清时期的科技呈现怎样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对“趋势”的理解。

如此,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教学得以实证性地改进和检验。当然,再次的实践并不意味着完美的终结。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完成预定的备课任务后,缺乏自我反思,偶尔的反思也缺乏反思性的研究,学生就难以凭借教师的教学改进而持续进步。因此教师作为研究者,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研究就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是一种自我的反思,需要经历有意识的课堂观察—课后“还原”—“自问”诊断—“假设”改进—检验成效这一循环过程。将科研的行动研究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这不仅是教师的幸福,更是学生的幸运。

猜你喜欢

接龙知识点课堂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