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起我中考的日子

2016-10-19刘卫兵

工会博览 2016年26期
关键词:玩命中考考试

□刘卫兵

想起我中考的日子

□刘卫兵

作者简历:刘卫兵,著名报告文学家、资深传媒人,现任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高级记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八届全国青联委员。2001年国内最早奔赴阿富汗战争前线报道的摄影记者。曾出版《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等纪实文学著作。

华沙距离北京并不遥远,6月23日,我们却一路奔波辗转20多小时才回到北京,辛苦着倒也收获不一样风景。倒时差,头昏有些重。24日早晨一睁眼,猛地想起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中考。成千上万的学子正坐在考场,为了一纸成绩和未来的功名考场鏖战。我似乎都能听到学生们的脉搏紧张跳动的声音。可怜天下父母之心、学子之心,祝福他们顺利。

看到今天的孜孜学子上考场,不禁想起昨天的孩子和自己。两年前,我陪着儿子参加中考时,感觉也是度日如年。再回想30多年前自己参加中考、高考时,在考场上猛然会出现短暂的“脑子里一片空白”,那种紧张确实难以言表。这哪是考试,简直是玩命。

中考、高考是重要,但有那么重要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处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也站在人生的路口面临选择。中考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路口。

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想法和观念也不同。我上小学时是在70年代,正赶上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时翻开课本,扉页写的就是毛主席语录,诸如教育要革命,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很少写学习重要性。那时我被父母留在北京郊区跟着姥姥,当时在窦店砖瓦厂子弟小学上学,天天傻玩、傻闹,经常钻到周围农村的庄稼地里偷玉米、拔花生、刨白薯,就是不知道学习。

记得当时我们班教室的门上破了一个大洞,有时上着课,我们几个同学趁老师不注意,就从洞口钻出去玩,有一次被校长抓回来站在操场上一通训斥。

别看那时学习不好,思想却“又红又专”,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逝世,子弟学校在操场上举行全校师生追悼大会,操场上哭声震天,我放声大哭。前面姓王的同学看我哭得挺厉害,回头说“小兵别哭了,眼睛又肿了!”主席逝世前两天,我在铁道边上,没事闲着拿石头打树上的马蜂窝。不料一只大马蜂冲下来,把我眼睛蜇得跟包子似得,只剩下一条缝。毛主席逝世,这一哭肿得更厉害。

我们那个时代,考试交白卷的张铁生、学习闹革命的黄帅是学生们的榜样。我二年级考试语文、数学两门课加起来只考了十多分,父母一看着急了,四年级时连忙把我带进了城里,转进了北京市朝阳区水南庄小学。记得当时听说我是郊区子弟学校转来的学生,学习又不怎么样,老师们推来推去都不想要。最后四班的班主任张老师总算把我留下。现在一想,兵哥毕业的两个小学,一个在“庄”上,一个在“村”边儿。

在小学快毕业那些年,正赶上“文革”结束、开启改革开放的年代。当时教育风气也变了,社会上开始掀起崇尚勤奋学习的风尚。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讲述了数学家陈景润勇攀科学高峰的故事,成为了千千万万学子的楷模。在水南庄小学上学的最后一年,我变得特别用功,别人在外面玩,俺常常闷头在家里学习。

还记得当时自己在作文里曾写道:“夜深了,昏黄的路灯下,我独自念着书,脑海里不断浮现着陈景润秉烛夜读、勇攀科学高峰的情景。”当时的常校长看了作文说,写得不错,就是想得有点儿远。毕业时,我在全校约200名学生中以第四名的成绩考进北京102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工大附中。

1982年我参加中考时遇到一个两难的选择。此时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没几年,国家正准备走新路,而我也彷徨在初中升高中的路口。当时一个选择是考中专或技校,毕业后可以进很吃香的国有企业,端个铁饭碗。记得当时的中专和技校主要有航空、化工、电子、幼儿师范等方面的,毕业后可以进民航公司、化工厂、电子公司和幼儿师范学校等,以后的待遇和发展应该不错。

另一选择是报考高中。而当时上了高中能够考上大学的比例并不高,如果考不上大学,再找工作可就困难了。怎么办?中考前,周围很多同学都处在纠结和彷徨之中。有些当时学习不错的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选择了报考中专和技校。记得当时自己尽管成绩不错,但上高中、考大学似乎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后跟老师、同学和家人反复商量后,总算决定上高中以后考大学,毕竟上大学是自己和家族几代人的梦想,拼一下试试。

在北京工大附中上初高中时,我家住在北京东四环外的朝阳区百子湾,学校在劲松垂杨柳(现在的富力城附近)。上学挺远,每天上下学路上单程要四五十分钟,坐两趟公交车。记得当时中考前的几个月,同学也都挺用功、挺玩命。平时没事就拿张纸条背古文、单词、背数理化的公式。那时候,家里有电视机的很少,不看电视,更没有手机和游戏等,娱乐诱惑少,生活也简单。每天除了上课认真学习外,回到家里一般要学习到深夜。男同学们偶尔还抽空在操场上和女生打打排球、篮球,放松一下身心。

兵哥刚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名列前茅,后来因为理科学习不给力,成绩退到中上游水平。同时我大概也属于那种考试容易紧张的类型,回想30年前参加中考和高考时,自己在考场上都曾出现过“脑子里一片空白”的紧张过度情况。考试时间那么紧张,自己却有几分钟写不出一个字,回想起来都可怕吧!

然而比较而言,过去学生们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似乎没有现在学生这么大。我们中考前也作过一些考试卷子和练习题,但不像现在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做一大堆厚厚的卷子。记得儿子参加高考前,每天晚上都是要做几份试卷。感觉现在的学生、学校和老师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压力和疯狂的状态。

两年前儿子快参加中考时,我好像比他还紧张。早晨一睁眼或者晚上睡觉前总要跟儿子嘟囔几句“要玩命学习”之类的话,弄得一向懂事的儿子都受不了。有一次,儿子主动跟我说:爸,您别太紧张了,注意身体,我知道学习和中考很重要,但也不至于为它去“玩命”吧……

“不用为中考玩命!”闻听儿子的一句话,也让我这资深的老学生陷入了思考中。

儿子的话,老爸记住了。仔细想来,他说的确有道理。学习是学生时代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就像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商人做生意一样,不好好学习不行。考试前多用心读书、勤奋努力、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在当今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下,学习好了,多掌握些知识,会为以后走上社会创造一定的机会,也为以后选择工作或就业打好基础。尽管中考、高考不是衡量学生真实水平的唯一标准,但它也是目前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相对比较公平、公正、合理的衡量办法。

当然,在中国应试教育和升学体制下,学习成绩只能说明一个学生擅长学校的学习和考试,而这些学习和成绩跟你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没有根本性的关联。许多身边的朋友发现,当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表现得并非那么优秀和突出,而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甚至并不理想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却有良好的表现和发展。前些年,中国相关机构对1977年恢复高考后30多年来中国各省市的高考状元有个跟踪调查显示,当年上千名“高考状元”后来极少有人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得出的结论是: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

为了中考、高考需要勤奋努力,但无需那么玩命。给孩子脑子里留一些自由和轻松的空间,别都让学习、念书和考试占满了。留一些随意玩耍的时间,让孩子个性自然发展。同时也让孩子留一些以后学习进步的余地。孩子放松些,家长的心态也要平衡些,一切会好的。

中考高考再大,也没有世界大。它们只是你人生旅途中路过的一个个关口和驿站。尽心尽力就好,不必太在意、太较劲儿。

前不久,网上流传的高考段子似乎也说明了某种现实和无奈:“考上大学的同学注意了,要记得和没考上的同学搞好关系,等大学毕业后好去他们的公司打工;而考上一本的要经常联系二本的,未来家乡的领导没准儿就是他们;二本的要跟考上大专的搞好关系,他们很有可能将来就是你们孩子的老师……”

前年儿子因为中考前比较贪玩、不大用功,中考没有如愿考入名校。可进入普通校后,他像变了一个人,学习比以前用心、勤奋许多。以前在名校时,成绩总排在中等偏下的位置,学习上比较被动也缺少自信。上高中后不仅成绩一跃排到了年级前列,德智体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看着孩子进步,老爸一直在偷着乐。

十年前儿子上小学时,我有一次问他,比赛跑步时能跑过同班邻居家的女生月(化名)吗?当时儿子瞪大眼睛惊讶地回答说:我哪儿跑得过她啊?她个儿那么高、腿那么长,特有劲儿……看儿子那副神情,我一时无言。只是告诉他,现在落后没关系,每天要坚持锻炼,争取一步步追赶人家。几年后,他终于跑到了那位女生和一些同学的前面。

人生的路很长,要经过的事好多。中高考不是唯一、也不是衡量你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些考试重要,但没必要去为之“玩命”。您说呢……

午后,京城小雨初歇,天上的云洁白靓丽。您有空推开窗子,眺望一会儿天空吧。

猜你喜欢

玩命中考考试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成语玩命猜
成语玩命猜
成语玩命猜
成语玩命猜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