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内涵、特征与模式研究*

2016-10-19王仁祥黄家祥

关键词:耦合金融科技

王仁祥,黄家祥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内涵、特征与模式研究*

王仁祥,黄家祥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可以称之为社会财富创新的两翼。为此,基于历史视角界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内涵,探讨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特征与模式。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特征主要体现在共生性、联动性和风险性三个方面。结合耦合的实际情况,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模式划分为如下五种类型:泛耦合模式、内部化耦合模式、直接耦合模式、平台耦合模式和一体化耦合模式。

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耦合;特征与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如同经济发展的双翼,二者协同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之后,201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诚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强调科技创新核心作用的同时,也须重视金融创新的协同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科技创新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起支撑作用是众多学者持有的共识。科技创新通过科技扩散提升金融创新平台并拓展金融创新空间。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工具及制度的创新,打开了资金供给的大门,涌出的金融资本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发生和扩散都具有重要作用[1-2]。此外,良好的金融创新系统通过对资源进行跨期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提供、激励设计等,有效地解决科技创新遇到的难题,进而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期化、持续化和稳定化[3-5]。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文献研究证实金融创新的作用可能被低估,金融创新不止于对科技创新起支撑作用,更可领先经济或科技创新而发展。约翰·希克斯[6]较早指出工业革命并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者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原因在于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在工业革命之前业已存在,即技术创新既没有导致工业革命也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从而出现“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的局面。姜海川[7]则明确指出金融不应是被经济需求所驱动的被动产物,金融可以领先甚至引领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优先发展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主动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有文献突破了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单向的研究,开始探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双向关系。King和Levine[8]认为金融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反过来也会影响金融创新,互联网和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的作用非常明显。陈迅,吴相俊[9]则进一步指出了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存在互动关系。童藤[10]从耦合的视角出发,探究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共生、互动、匹配、协同”的关系。在实践方面,陈作章等[11]通过对苏州地区商业银行科技融资调研发现,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依然存在,在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过程中,除了科技支行与科技公司参与外,还需要政府、保险、担保、创投及科技小贷等主体的参与。王仁祥和杨曼[12]基于面板数据,从最优化的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双向关系,给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

以耦合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并不少见,但鲜有文献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特征及模式进行探讨。本文从历史视角出发,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特征进行了概括,对二者的耦合模式进行了划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模式存在多样性,对二者耦合模式的划分,不但深化了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关系的认识,更为创新主体或决策者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结合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内涵及特征

科技创新源于技术创新并丰富于技术创新,强调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研究的发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13-15]。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研究的金融创新是狭义的概念,主要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耦合源自物理学概念,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等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之后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基于历史视角,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彼此有着独立的发展过程并具有内在动态性,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愈加紧密且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形成类螺旋形态结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这些独立基础上相互影响并改变着彼此属性的特征是符合耦合理论要求的。因此,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存在耦合关系,我们将其耦合内涵界定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彼此独立的情况下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以至于联合起来的动态过程。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特征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耦合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显著特点或普遍现象。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特征呈现在如下三大方面:

(一)共生性

20世纪80年代,Goldratt提出瓶颈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认为任何系统至少存在一个制约因素,否则它将可能无限的产出[16]。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均存在瓶颈。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周期,需要经历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品的规模生产等过程,将面对巨额资金投入、风险管理以及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各种问题,这些制约因素无疑构成了科技创新的瓶颈。同样地,金融创新也面临诸多瓶颈,其中最典型的是技术瓶颈,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时效性的要求以及对大数据的处理使得脱离科技支撑的金融创新举步维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呈现出共生性特征,并伴随着瓶颈打破效应和优势互动效应。纵观科技创新史与金融创新史,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均面临诸多瓶颈,越是往前考查,这一现象就越明显,它源自单一创新系统天然的、内生的缺陷。随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以及人为力量的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不断融合,其中伴随的瓶颈打破效应奠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基础,成为二者持续耦合的第一关键。例如,股票、债券、基金、权证等金融创新有效地实现了巨额资金的融通,打破了科技创新的资金瓶颈,而期货、期权、互换、结构化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创新则实现了科技创新的风险管理,金融创新所具有的信息甄别功能,也成功解决了科技创新中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成本问题,促成了科技创新。同样地,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的支撑也是显而易见的,铸币、纸币、ATM机、POS机、网络银行等一系列金融创新的背后无不闪现着科技创新的影子,尤其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更是使得金融创新无法脱离科技创新而独立发展。除了瓶颈打破效应,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过程中也伴随着优势互动效应,这是二者持续耦合的第二关键。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除了内在的短板瓶颈,更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长板优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利用彼此的优势补充、完善以及提升自己,形成一种优势互动效应。在科技金融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优势彰显、强强联合、多样化互动,逐渐形成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耦合共同体。瓶颈打破效应奠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坚实基础,优势互动效应则使得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爆发出强大生命力,瓶颈打破效应与优势互动效应的有机结合使得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彼此支撑、强强互动,逐渐形成耦合共同体,呈现出共生性的特征。

(二)联动性

从整体上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是一个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动态过程,科技创新不断地为金融创新提供新科技、新平台等,金融创新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风险规避工具等,如此循环互动,螺旋式上升,呈现出联动性特征。从细微处分析,根据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程度,将二者耦合的联动性分为独立联动性和共同体联动性两种。独立联动性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耦合过程中双方能够明显保持各自独立性,而共同体联动性则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形成耦合共同体,联合起来协同发展的特性。独立联动性与共同体联动性的区别在于双方独立性的保持程度以及整体性的显现程度,独立联动性凸显了独立性而弱化了整体性,而共同体联动性则凸显了整体性削弱了独立性。例如,科技银行的典范——硅谷银行与高新科技企业通过资本纽带、股权债权匹配创新等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协同发展,即便二者在投融资方面关系密切,甚至在公司管理上有所渗透,但并未削弱二者的独立性,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的独立联动性。而共同体联动性较常见于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虽为独立的创新单元,但因服务于企业总体目标,二者耦合过程中弱化了独立性而凸显了整体性,体现了共同体联动性。

(三)风险性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面临着更多不确定因素,即将耦合或正在耦合的创新系统会因外界条件、政策环境的变化等原因而改变或中止耦合的过程。相比单一种创新而言,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因其涉及创新系统广、需协调因素多、环节相对长等特点更显脆弱性。耦合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因匹配协同不当而导致的风险。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通常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进行创新,缺乏针对性,因而在耦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匹配度不佳或协同度不高等问题,从而导致耦合风险的发生。耦合的风险性还体现在其影响具有杠杆效应。一些金融创新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强的杠杆性,当这类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不当而激发风险时,不利影响便会向两端扩散,产生倍级性的破坏作用。

三、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模式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模式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互结合的方式、方法或路径。从时间维度、动力源泉以及实际结合方式出发,我们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模式划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一)泛耦合模式

泛耦合模式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而耦合的模式。泛耦合模式最大的特点体现为泛,即它不具备明确的干预主体,亦不带有特定的针对对象和主观目的,它主要依赖市场的力量而自发形成。从时间维度上看,泛耦合模式出现最早,时空跨度也较大,贯穿经济发展过程;从动力源泉分析,泛耦合模式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结果,是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据可查史料记载,冶铁(商朝中期)、造纸(中国西汉时期)、计算机(1946年)等科技创新,分别对铸币(商朝晚期)、纸币(1023年)、电子货币(1995年)等金融创新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则有效地解决了科技创新资金需求、风险管理、应用扩散等一系列问题。不难看出,类似上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一则时空跨度大,缺乏目的性;二是不具有明确的干预主体,主要通过市场作用而自发形成,但最终都显著改变了双方固有属性,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良好互动、协同发展的局面。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泛耦合的作用机理为:首先,耦合过程中的瓶颈打破效应有效地破除了另一方创新的瓶颈,促进了对方创新与发展,并拓展了其创新的领域。事实上,任何单一系统均存在创新与发展瓶颈,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也不例外。没有冶炼技术、造纸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铸币、纸币与电子货币便不可能成为现实,这些科技创新是金融创新迫切需要而又无法凭借自身能够实现的,科技创新打破了金融创新的瓶颈并与之协同发展;反之亦然,没有股票、债券及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科技创新很难获得巨额资金的支持、有效的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的筛选甄别等,这些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鸿沟也是其凭借自身所难以逾越的,金融创新打破了科技创新的瓶颈并极大地拓展了科技创新的空间。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有效地弥补了彼此先天的不足,打破了对方固有的瓶颈,有效拓展了彼此发展的空间。其次,耦合中的链级效应推动了创新结构的优化,在“创造中毁灭”,在毁灭中萌生更优质的创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所产生的影响是发散性的,单一科技创新或金融创新会对系统内与系统外带来诸多不确定的变革,当市场足够有效,这只“看不见的手”往往能够引导创新走向对人类趋利的一面,实质上是对创新进行了定向的选择,即淘汰劣质的创新,而保留优质的创新,并使得这些优质的创新突破时空的局限进行不断的融合,最终优化了创新的结构。最后,通过反馈机制,一方的创新在促进另一方创新的同时,凭借另一方呈现出的优势反过来提升自身更高层次的创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二者一旦耦合往往能够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形同两个齿轮,环环相扣,协同发展,形成联动效应。泛耦合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泛耦合模式示意图

(二)内部化耦合模式

图2 内部化耦合模式示意图

内部化耦合模式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纳入同一个企业或组织体系内,使二者结合更加紧密,匹配更具针对性,操作更有可控性,以期达到互为支撑、协同共促、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效果。内部化耦合模式如图2所示。随着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重要性的凸显,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或组织体系便自建互补的科技创新系统或金融创新系统,以便实现支撑发展、匹配协同、降低成本、利润最大化等目的。如,通用电气公司(GE)早在1943年便成立了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GE金融),西门子公司于1997年建立西门子金融服务集团(SFS),花旗集团于2002年在上海建立了花旗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CSTS),IBM,Caterpillar等也在这种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模式中获得了成功。以GE为例,GE创办于1892年,是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现已发展为多元化跨国经营公司。GE最早的金融业务始于1905年,起初仅经营少许商业信贷。1933年,GE开始向顾客提供消费者信贷,目的是为了帮助电器经销商推销GE生产的冰箱、电炉等商品。20世纪60年代,GE开展设备租赁业务,并于70年代末拓展到二手贷款、商业房地产以及个人信用卡等业务领域,GE金融也逐渐由过去的协助集团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转变为专业的金融服务部门。进入80年代后,杰克·韦尔奇通过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使GE金融获得了巨大发展。

GE集团以及GE金融的巨大成功有其内在的原因。贡华章等[17]认为畅通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的资金筹集、实业与金融的有机融合、专业的风险管理以及清晰而规范的定位等,使得GE与GE金融互为支撑、互惠互利、相得益彰,降低了效率内耗和交易成本,达到了资源的最优整合。王琳璘[18]从产融结合、资源共享和“交叉销售”模式出发,指出GE金融所关注的领域和GE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基本一致,GE金融凭借强大的产业部门支撑,通过共享专业的管理资源和知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和创造附加值。GE集团凭借产品优势和客户众多优势,不断发掘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成就了GE金融业务的延伸和拓展。GE金融所提供的消费信贷、设备租赁、资产管理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使得GE的产业部门比同行拥有更强的成本和增值服务优势。正是这种产融结合、协同发展以及资源共享的模式成就了GE集团和GE金融。

不难看出,产融结合或部门协同表象的背后,本质上还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融合,这种紧密的、有机的融合带来了各种资源(信用资源、客户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品牌资源等)的共享、优势的互补和效果的放大,撬动了彼此长足而强健的发展,形成了互动联动效应和匹配协同效应。另外,基于同一企业或组织体系的架构,内部化耦合模式还凭借其规模小,操控灵活等优势,有效地解决了耦合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匹配度不佳、协同度不高等问题,实现了支撑互促、协同发展的局面,提升了耦合的效率。

(三)直接耦合模式

直接耦合模式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中一方以另一方的创新为目的而进行的外部的、直接的匹配协同发展模式,如图3所示。直接耦合模式突出的特点是外部性、直接性、匹配性以及互利性。所谓外部性,是相对于内部化而言的,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突破单一企业或组织体系的内部融合局限,走向外部有机融合的模式。内部化耦合模式往往需要企业或组织体系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但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不普遍,更多的企业实力平平或非常弱小,尤其是一些创新、创业类的中小高科技企业,面临的困境更多。因此,这类企业迫切需要外部的、及时的支持,否则将很快被超越而遭淘汰。直接性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耦合的过程中尽量去媒介化,实行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显然,在信息瞬变的时代,直接性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效率,减少创新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企业的项目鉴别能力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匹配性是针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互融合的程度而言的。通常,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外部耦合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够走向协调,但直接耦合模式中的一方往往是基于对另一方事前的直接了解、风险评估、价值衡量等而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无疑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具有更好的匹配性,仅需较短的磨合便能融为一体。互利性是从风险与收益的角度来审视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均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二者外部的、直接的耦合无疑会使潜在风险进一步放大,因而对收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直接耦合模式尤为关注收益分配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一方的利益往往根植于另一方的利益之中,形成耦合利益链,在促进对方创新及利益实现的同时往往也有利于自身创新及利益的实现。

图3 直接耦合模式示意图

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其研发或成果转化的阶段,因缺乏固定资产做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长期面临着金融资本的约束。1993年,美国硅谷银行首先调整发展战略,将自身定位为针对信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网络服务、生命科学等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贷款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创立了以支持创业、创新为主体的新型金融产品——创业金融,研发并推广适合创新型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抵押贷款金融产品,并引入科技专家服务团队,为这些企业提供价值评估和咨询服务;同时,还根据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轨迹,为处于初创期、扩张期和全球化时期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分别提供具有差异化的加速器金融服务(SVB Accelerator)、增长金融服务(SVB Growth)和企业金融服务(SVB Corporate Finance)[19-20]。硅谷银行的创新联通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成功推动了一批诸如Facebook、Twitter、Cisco等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其科技创新的顺利实现和不断涌现;而同时,硅谷银行的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与科技创新相呼应,形成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硅谷银行的成功实践是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直接耦合模式的一种诠释,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办法。

(四)平台耦合模式

平台耦合模式是指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搭建平台,促进二者交流互动、提高匹配效率、达到协同发展的模式,如图4所示。平台耦合模式突出平台优势,注重市场化、互联网化和产权化发展。随着市场的广化与深化,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分,新的行业及创新创业模式不断涌现,信息亦呈爆发式增长,信息不对称现象将会进一步凸显。平台耦合模式通过平台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搭建了桥梁,拓展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渠道,提升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匹配的效率。基于平台耦合模式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需求,努力促进成果的转化和价值实现。另外,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流通和创新成果交易的重要渠道,促进平台的互联网化势在必行,平台互联网化是提升耦合效率的关键环节。最后,产权化是推动创新成果价值确定及顺利流转的必要环节,构建全面、合理、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效率和耦合水平。

图4 平台耦合模式示意图

事实上,早期的风险投资公司本质上起着平台的作用。风险投资公司不仅在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匹配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且在风险识别及价值评估上起着重要作用。自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发展公司(AR&D,1946年)成立以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如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专业平台不断涌现,例如,2009年,有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科院等组建的中国技术交易所在北京成立,中技所围绕技术交易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交易、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利技术评价等一系列的相关服务,着力打造“技术交易的互联网平台”和“科技金融的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搭建桥梁,在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同时,也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及高效的匹配,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高效耦合。截至2014年底,累计挂牌各类技术产权转让项目6.8万余项,累计成交985亿元;技术合同总计完成9816个项目,成交额总计491.3亿元[21]。可见,平台耦合模式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互动融合、匹配效率的提升以及协同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一体化耦合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横向拓展,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也逐渐突破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有目的地耦合。一体化耦合模式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两个或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展开有目的性的互动、匹配及协同发展的模式。一体化耦合模式是空间拓展与目的推动的有机统一。与泛耦合模式相比,一体化耦合模式目的针对性更强,不再是盲目性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而是有着明确的干预主体。与其它耦合模式相比,一体化耦合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空间的拓展,这也意味着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匹配和资源的整合利用。例如,2015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创新科技与金融资本对接峰会以及在天津举办的科技金融与跨国并购会议,展望了科技与金融的“走出去”及“走进来”战略,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联合提供了思想指导及实现路径。

一体化耦合模式是对全球创新资源有目的性地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成本与学习成本。突破单一企业、国家或地区,站在更高的高度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体化耦合模式虽然任重道远但前景广阔,它是对全球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资源的消化吸收,有效地避免了创新资源的浪费;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协作、匹配对接的窗口,避免了重复创新、劣质创新甚至淘汰式创新,双方或多方基于协作共赢精神,互取所长,互补其短,可以极大地降低创新成本和学习成本。

一体化耦合模式具有强大的撬动效应。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作用及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一体化耦合会通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两大链条,从横向及纵深两个方向渗透蔓延,对更多国家或地区的其它行业产生辐射性的影响,从而产生强大的撬动效应。

一体化耦合模式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传导效应。一体化耦合模式使得国家或地区间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得更加紧密,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某环节失败或因政治经济环境改变而被迫中断,风险便会逆向扩散,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基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一体化耦合模式互利共赢的情况下,更需注重风险的定期评估及控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隔离墙。

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模式评析

总体上说,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五种耦合模式既存在关联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耦合模式划分的依据、案例的辅助分析以及逻辑抽象,我们从效率、稳定性、影响度以及适用对象四个方面对五种耦合模式作出简要的评析。

(一)效率分析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效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目标的实现程度,或者说完成一个耦合过程所需要时间的长短。显然,耦合效率会受到诸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空间障碍、推动力量、目的性强弱以及耦合规模大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泛耦合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依赖度较强,主要受市场力量推动而自发完成,缺乏目的性且时空跨度大,因而其效率比较低。内部化耦合模式因其目标极其明确、对接较为便利、互动非常紧密、匹配协同度较高等原因,其耦合的效率较高。直接耦合模式目的性也较强,大多经过风险评估,匹配度较高,但因其是外部性耦合,会受到信息不对称以及发展战略不一致等因素的干扰而削弱效率;同样,平台化耦合模式借助平台化运作优势极大地提高了耦合的效率,但平台化耦合模式也有局限,比如制度完善程度、软硬件配备情况以及产权化发展程度等参差不齐,所以,直接耦合模式与平台耦合模式的效率适中;一体化耦合模式虽然是趋势所在,但因需要克服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其耦合的效率一般。

(二)稳定性分析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稳定性是指耦合系统对风险的抵抗能力以及稳定协同发展状况。泛耦合模式是受市场力量自发形成,是市场对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所形成的耦合系统往往具有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因而稳定性较好。与此相当的是,内部化耦合模式因其独特的框架设计以及紧密而有效的匹配协同,其稳定性也较好。直接耦合模式与平台耦合模式主要是基于利益关系的外部协作,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因此二者的稳定性适中。一体化耦合模式因其庞大的组织体系和众多复杂的因素处理,其稳定性一般。

(三)影响度分析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影响度是指耦合系统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所产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泛耦合模式与一体化耦合模式影响范围较大,呈渗透延伸趋势,二者的影响度均较高。平台耦合模式与直接耦合模式因其受众面相对狭窄,影响范围有限,二者的影响度适中。内部化耦合模式影响范围极为有限,其影响度较低。

(四)适用对象分析

泛耦合模式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没有明确的适用对象,或者反过来说,任一个市场参与主体都在泛耦合模式的适用对象范围之内,因此泛耦合模式适用对象最广泛。内部化耦合模式的适用对象最为狭窄,往往适用于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或大型的组织体系。与内部化耦合模式相反,直接耦合模式往往适用于一些实力弱小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平台耦合模式的适用对象较直接耦合模式的适用对象广泛,它提供的是平台式的交流协作,既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也适用于大中型企业。一体化耦合模式较适用于外向型企业或需跨国合作的项目,它为企业有效地参与到国际协作中提供了视野。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Perez C.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Finance Capital [M]. London: Edward Elgar,2002:50-60.

[3]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M].伊志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32.

[4]TADESSE,SOLOMON.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R].University of Michigan, 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749,2005.

[5]黄国平,孔欣欣.金融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和制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2):28-37.

[6]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 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8-134.

[7]姜海川.从世界强国崛起看金融革命对经济的引领作用[J].中国金融(观察思考),2006(9):38-39.

[8]KING R,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3(108):688-726.

[9]陈讯,吴相俊.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互动关系[J].科技与管理,2009(6):53-55.

[10]童藤.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41-57.

[11]陈作章,贝政新,周晨.商业银行科技支行业务创新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61-71.

[12]王仁祥,杨曼.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关系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来自35个国家的经验数据[J].软科学,2015(1):33-38.

[13]刘诗白.论科技创新[J].改革,2001(1):5-9.

[14]李文明,赵曙明,王雅林.科技创新及其微观与宏观系统构成研究[J].经济界,2006(6):60-63.

[15]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1-5.

[16]Goldratt E M, Cox J. The Goal: Excellence in Manufacturing[M]. New York: North River Press,1984:56-60.

[17]贡华章,于毅波,等.论企业金融与资本运营:以GE公司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4(4):105-109.

[18]王琳璘.GE集团金融业务发展经验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56-57.

[19]娄飞鹏.硅谷银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做法及借鉴[J].华北金融,2012(6):18-20.

[20]李希义,邓天佐.硅谷银行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及其原因探秘[J].中国科技产业,2011(10):31-33.

[21]中国技术交易所.公司简介[EB/OL].[2015-07-05]. http://us.ctex.cn/article/aboutus/introduction/.

(责任编辑王婷婷)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s of the Coupling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WANG Ren-xiang, HUANG Jia-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WUT,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n be called the wings of social wealth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definition of the coupling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mad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s of the coupling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symbiosis, comovement and risk.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upling, the coupling models ar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as follows: broad coupling model, internalization coupling model, direct coupling model, platform coupling model and integrated coupling model.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s

2015-12-28

王仁祥(1961-),男,湖北省汉川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金融管理、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研究;

黄家祥(1984-),男,河南省周口市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JY023);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项目(GX2014-1014(Y));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2015-yb-011)

F833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20

猜你喜欢

耦合金融科技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P2P金融解读
科技在线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