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蔬菜病毒病的药剂类型及其作用机制
2016-10-19尹涵王小平刘勇
尹涵 王小平 刘勇
(1.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 430070;2.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长沙 410125)
防治蔬菜病毒病的药剂类型及其作用机制
尹涵1王小平1刘勇2
(1.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2.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长沙410125)
我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食品的营养与安全,尤其是膳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对蔬菜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导致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然而,由于蔬菜大面积的种植,单一的种植结构导致蔬菜病害频繁发生,发生面积逐渐增大。其中,由病毒性病害引起的蔬菜失收更是屡见不鲜。目前,菜农主要选择化学防治方法,但该防治方法导致的蔬菜安全问题尤其是农药残留问题日渐突出,每年都有多起因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发生。鉴于此,为了便于菜农合理选择药剂和施药时间,本文综述了防治蔬菜病毒病常见药剂的类型及作用机制,并对其合理施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1 蔬菜病毒病药剂的类型
目前,登记用于防治蔬菜病毒病的药剂共有158种,涉及的蔬菜包括番茄、辣椒和西葫芦,其中番茄病毒病140种、番茄花叶病毒病2种、辣椒病毒病14种、辣椒花叶病毒病1种、西葫芦病毒病1种。本文将这些农药按照作用机理分为以下三类(其中有些农药的作用机理有重叠部分)(表1):
2 蔬菜病毒病不同药剂的作用机制
2.1植物增抗剂
植物增抗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刺激植物生长:
①通过提高植物叶绿素的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植物茁壮生长,如2.2%烷醇·辛菌胺可湿性粉剂;②调节植物内源生长因子,促进根部生长,恢复叶部功能,如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0.5%葡聚烯糖可溶粉剂。
另一方面是诱导植物的抗病性:
①提高细胞壁的抵抗能力,如5%氨基寡糖素水剂;②诱导植株抗病基因的表达,提高相关蛋白、细胞分裂素等的含量,使植株或细胞产生并积累更多的抗病性物质,如0.5%香菇多糖水剂;③激活植物免疫系统,如0.1%大黄素甲醚水剂。通常情况下,植物增抗剂对植物病毒病仅有预防作用,必须在植物发病前施用,才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2.2病毒钝化剂
病毒钝化剂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体外钝化病毒的方式,使病毒不侵染植株,或对已侵染植株的症状具有推迟和缓和作用,如:6%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20%琥铜·吗啉胍可湿性粉剂。由于病毒钝化剂对植物病毒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缓和作用,故需在植物发病前施用。
2.3病毒抑制剂
病毒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①抑制或破坏病毒核酸、脂蛋白等的形成,阻止病毒复制,如5%盐酸吗啉胍可溶粉剂、40%烯·羟·吗啉胍可溶粉剂;
②改变病毒核酸酶活性或使酶系统变性,抑制病毒的合成,如0.06%甾烯醇微乳剂、5.9%辛菌·吗啉胍水剂;
③延长病毒潜育期,破坏病毒粒体结构,降低病毒粒体浓度,如8%宁南霉素水剂;
④释放某些物质,直接杀死病毒,如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病毒抑制剂对植物病毒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施用时间也是宜早不宜晚,在发病初期施用能对植物病毒病达到更好的防效。
3 展望
根据不同药剂的作用机制,菜农可根据蔬菜病毒病的发病时期选择药剂及施用时间,即在发病前可施用植物增抗剂和病毒钝化剂,在发病后可施用病毒抑制剂,其中在发病初期病毒抑制剂的防治效果最佳。
目前,用于防治蔬菜病毒病的药剂有很多,但这些药剂是否可用于防治除登记对象以外的蔬菜品种尚不可知,这直接导致菜农在防治其他蔬菜病毒病时难以选择合适药剂。因此,今后需要对这些药剂的防治对象进行研究,以明确其是否可用于其它蔬菜品种,为菜农更好地选择药剂防治蔬菜病毒病提供方便。
表1 防治蔬菜病毒病的药剂类型及防治对象
S481+9
B
1005-6114(2016)02-059-002
2016-01-07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蔬菜主要病毒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03028)资助。
尹涵(1994-),女,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