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门市2015年小麦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6-10-19陈雁王家同魏先尧谢支勇文铁军

湖北植保 2016年2期
关键词:病穗率条锈病赤霉病

陈雁 王家同 魏先尧 谢支勇 文铁军

(湖北省荆门市植物保护检疫站 448000)

荆门市2015年小麦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陈雁王家同魏先尧谢支勇文铁军

(湖北省荆门市植物保护检疫站448000)

受气候、菌源、品种、田间管理等因素影响,2015年荆门市小麦主要病害偏重发生,是近几年小麦病害发生最重的一年,条锈病等病害发生特点鲜明,适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小麦病害;发病特点;原因分析;防控措施

荆门市地处江汉平原北部,由南到北呈平原、丘陵、低山分布,以丘陵为主。小麦是荆门市主要秋播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在12万hm2左右。2014年9月~2015年5月小麦田间生长期间,受气温变幅大,阴雨雾霾天多等不利因素影响,主要病害偏重发生,面积达23.96万hm2次,其中条锈病发生5万hm2,赤霉病发生11万hm2,白粉病发生3万hm2,纹枯病发生5.16万hm2,是近几年小麦病害发生最重的一年,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一定的影响。现将2015年小麦病害发生特点和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小麦病虫测报及防治提供参考。

1 病害发生特点

1.1条锈病

偏重发生(4级),局部大发生(5级)。

1.1.1见病早

2015年12月27日钟祥市荆台村初见条锈病,是荆门市历史上少见的早发年份(1999年12月下旬见病)。1月15日、1月21日沙洋县和东宝区分别发现条锈病,较常年3月见病提前50t~60t。

1.1.2发病重

钟祥初见病田3块,发病中心4个,最大中心约1m2,病叶51片,平均严重度50%,主要集中在近地叶片,新鲜孢子如黄色粉尘洒落一地;1月26日,在沙洋县高阳镇调查,贺集村鱼池边2hm2金麦8号小麦田,见发病中心23个,其中最大发病中心面积10m2,病叶率80%,平均严重度约60%。

1.1.3病点多

截止2月4日,条锈病在钟祥、沙洋、东宝3个县市区5个乡镇,7个村发生,到3月12日全市7个市县区均见病,见病乡镇近20个。3月12日~13日东宝、掇刀、漳河新区部分乡镇普查,最高病田率36.37%,平均病田率10.21%,多数发病田块有数个发病中心。

1.1.4冬季滞育期短,病害流行特征明显

见病后,病害持续发展,只是1月末低温雨雪致病害出现短暂停滞。前期病害发展主要表现为田块内部发病点不断增多,3月上旬~4月中旬病害在田块之间迅速蔓延,进入片、面快速流行期。东宝区盐池乡系统观测区约30块小麦田,1月21日见病田1块病叶1片,2月4日调查病田2块,发病中心2个,3月2日调查病田数未变,发病中心5个,3月9日调查病田5块,病田率21%,发病中心多个,至4月16日病田率达100%;3月9日~4月9日,病害发展速度加快,流行度高,条锈病系统监测点病叶率从23.6%上升100%,平均严重度从20%上升至80%,病菌孢子量巨大,新鲜度高;4月24日监测田调查,条锈病病叶率1%~100%,平均56.9%,田间可见新鲜孢子,但数量已很少,病害流行接近尾声。

1.1.5各县市区病害分布不匀

条锈病见病早的钟祥市、东宝区等县市区发病面积大,约占小麦种植面积60%以上;京山县见病迟,发病面积约占种植面积24%。5月10日~11日病害定局调查,全市加权平均病叶率53.64%,病指20.43,是继1990年以来条锈病发生最重一年。

1.2小麦赤霉病

中等发生(3级),局部大发生(5级)

1.2.1发病普遍,病穗率较高

4月下旬田间零星见赤霉病病穗,5月初病害普遍发生,5月上旬调查,京山县平均病穗率9.3%;钟祥市8.8%;沙洋县26.1%;掇刀区11.11%;东宝区、漳河新区26%;全市加权平均病穗率13.22%,是2014年同期6.13%的2倍多,而且后期病穗率有所提高,病情指数上升。

1.2.2田块之间病害差异大

大田调查显示,子陵镇子陵村8组9块郑麦9023,病穗率从6.4%~62%;石桥驿雷坪村9块小麦田(品种不一未知),病穗率从0%~19.5%;漳河新区却集村9块鄂麦22,病穗率从7.2%~90%。

1.2.3后期病情有所加重

5月11日调查,东宝区子陵村8组郑麦9023,1级~4级病穗约占调查总穗数的14.2%、8.8%、6.07%、5.07%,1级~2级病穗占总病穗的68.13%;5月24日田间目测,病穗率和级别都有提高,3级~4级病穗较多。

1.3小麦白粉病

中等发生(3级)

1.3.1见病早

1月5日,京山县见病;1月21日,东宝区盐池乡系统测报点见病,均早于常年,见病点发病中心明显。

1.3.2老病区病情相对重,田块间差异大

京山县泉水灌溉区及东宝区盐池乡等都属于老病区。2月25日京山调查,老病区白粉病病株率10%~100%,病叶率5%~60%;3月2日盐池乡普查,病株率1%~90%,平均44.5%,病叶率0.2%~30%,平均9.57%;3月上旬,钟祥市调查,病叶率最高55%,平均0.1%。4月24日盐池乡调查,病株率0.07%~100%,平均28.68%,病叶率0.07%~90%,平均23.95%;钟祥市调查病叶率0~20%,平均1.5%。

1.3.3病害在田块间扩散缓慢

据盐池系统观测区调查,2月4日病田率20%,3月2日病田率41.9%,4月24日病田率50%,病田增加缓慢。

1.3.4病害在田块内稳步发展

表1 2015年荆门市盐池系统点白粉病监测数据

盐池乡白粉病系统监测点监测数据(表1)显示,2月病害主要集中在近地叶横向扩展,2月11日调查病株率是13.3%,3月2日调查病株率达96.67%;横向扩展的同时,病害也逐步向上发展,快速增长期在3月上旬到4月中旬,病叶率从28.67%上升至98%,病情指数从5.76上升至39.18,4月9日病害上顶叶,4月24日病害上穗。

表2 2015年1月~5月旬平均温度℃对比表

表3 2015年元月~2015年5月雨量(mm)、雨日(d)对比表

1.4小麦纹枯病

中等发生(3级)

1.4.1见病早

1月15日京山县见病,较常年提前40d~50d。

1.4.2发病范围有扩大

纹枯病原来主要集中在钟祥、京山等县市,2015年在东宝区有一定发病面积。

1.4.3前期病害发展缓慢,4月中旬后速度加快

4月上旬调查,京山县病株率0%~25%,平均0.5%,钟祥市病株率3%~45%,平均5%;5月上旬调查,京山县病株率12%~50%,平均2.7%,钟祥市病株率3%~100%,平均30%。东宝区盐池乡系统观测区,4月9日见纹枯病,病田率9.1%,病株率3.3%;4月24日调查病田率25%,病株率0%~44.7%,平均27.76%。

2 原因分析

病害的发生与气候、菌源、品种、栽培管理等因素关系密切。

2.1气候因素

2.1.1冬前气温偏高,病害发生较常年提前

2014年12月中下旬平均气温6.5℃,较常年同期高1.4℃,2015年元月上中旬平均气温7.6℃,较常年同期高3.85℃(表2),虽然近40d只有一日降雨(0.7mm),但早晚温差大,雾霾天多达24d,田间湿度适宜病菌的侵染繁殖,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较常年提前发生30d~60d,且条锈病和白粉病中心病团病害发生重,孢子量巨大。

2.1.2冬季低温时间短,病害滞育期短

元月下旬到2月初遇雨雪低温,日平均最低温度-2.7℃,病菌在小麦体内休止,病害发展停滞,加上部分受害叶片冻死,病害得到短暂抑制,但21.2mm(表3)的雨雪也提高了田间湿度,为气温回升后病害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1.3气候有利病菌繁殖

开春后,气温回升,但变幅大,空气对流频繁、降水多,有利于病菌孢子的传播和侵染繁殖。2月上旬~4月中旬,降雨量193.4mm,比常年降雨量多58.3mm,降雨相对集中,其中2月上旬、3月上旬无降雨,短时强降雨较多,雾露天40d,田间湿度大,整体对病害发生有利,但强降雨对白粉病孢子有冲刷作用,对其传播有一定影响。在雨水充足条件下,气温决定病害发生快慢。3月中旬旬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后,条锈病和白粉病发展加快;4月上旬遭遇倒春寒,旬平均温度10.7℃,不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发展,但对条锈病发展有利;4月中旬气温回升,赤霉病、纹枯病开始发展,条锈和白粉病发展达到高峰;由于之前气温较低,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的天数不多,延长了白粉病病菌繁殖周期,白粉病在田块之间扩散较慢,纹枯病发展也缓慢;4月下旬旬平均气温达20℃以上,纹枯病、赤霉病有了较快发展,但气温升高不利于条锈病和白粉病的侵染,病害发展受到抑制;5月上中旬阴雨天较多,赤霉病、纹枯病得以不断发展。

与2014年相比,2015年前期温度偏高、雾露天多,中后期雨水充足,造成病害早发,持续时间长,条锈病、白粉病重于2014年;4月下旬~5月气温偏高,赤霉病较2014年重。

2.2菌源因素

2.2.1菌源充足

条锈病病菌传入早、病点多,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发展时间长,本地菌源积累充分;同期周边县市荆州、宜昌等地条锈病发生面积大,外地菌源传入的几率高。白粉病、纹枯病老病区菌源充足,虽然部分地区是水旱轮作,但旱旱连作仍占一定面积,有利于病菌的存活繁殖。赤霉病病菌是腐生菌,在田间广泛存在,3月末对东宝区部分田块进行赤霉病稻蔸带菌率调查,加权平均稻蔸带菌率36.37%,稻株带菌率5%,带菌率较高。

从条锈病最早见病的钟祥、沙洋、东宝的地理位置看,这些地方靠近汉江流域,因此越夏的条锈病孢子沿汉江流域传入可能性较大,邻近汉江流域的地区发病早,面积大,其他地区以本地繁殖菌源再侵染为主,见病相对较晚,面积小。

2.2.2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度高

3月31日对带菌稻株的子囊壳进行镜检,子囊壳平均成熟度56.67%,子囊孢子释放与4月上中旬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有利于病菌侵入。

2.3品种因素

2.3.1不同小麦品种,病害发生程度差异大

5月6日,对牌楼村小麦品种品比试验进行病害调查,在管理措施相同条件下,各品种条锈病病叶率18%~95.4%,病指0.5~66.5;赤霉病病穗率7.6%~22%,病指1.4~12(表4),病害发生程度差异大。

2.3.2主栽品种抗耐病不强,病害发生重

荆门市种植的小麦品种繁杂,主要品种有郑麦9023,襄麦55、鄂麦596等,这些品种对条锈病、赤霉病的抗耐病力不很强,病害流行快,病情较重。5月上旬小麦病害定局调查,郑麦9023条锈病加权平均病叶率42.71%,病指23.21;赤霉病加权平均病穗率16.1%;鄂麦596条锈病加权平均病叶率50.42%,病指22.19;赤霉病加权平均病穗率11.83%。

表4 2015年小麦品种品比试验赤霉病、条锈病调查表调查地点:牌楼村调查时间:2015年5月6日

2.4田间管理

2.4.1肥水管理的影响

密植、偏施氮肥、排水不畅,导致田间湿度大,小麦抗逆能力下降,病害发生重。盐池系统监测田,氮肥施用过多,田间渍水,5月上旬调查,条锈病病叶率平均70%,白粉病病株率100%,病叶率90%,白粉上穗;在施药一次防赤霉病情况下,赤霉病病穗率19.5%。

2.4.2生育期的影响

小麦品种、播期不一,导致生育期不整齐,田间适宜病菌入侵的时间长,有利于病害再侵染。屈家岭管理区、钟祥市湖区的部分小麦播期早,3月下旬就进入抽穗扬花期;播期迟的小麦4月下旬才进入灌浆期,生育期相差近30d。

2.4.3防控措施的影响

田间病害防与不防,最后发病程度差异大。石桥驿雷坪村的一块小麦田,抽穗扬花期防赤霉病2次,5月中旬调查田间病穗率不到1%;而附近未防治的田块病穗率达60%以上。因多种原因造成部分农户对小麦病害防控不到位,造成局部病害发生严重,少数小麦田赤霉病病穗率达100%,几无收成。

2015年条锈病流行主要依靠本地菌源的传播,点片防治非常关键,但是条锈病发病初期正处于农历的岁末年初,而且田间不易见病害,农户对防治工作疏忽,导致菌源不断累积,后期防治难度加大。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病条件相近,防治药剂兼用,因此对条锈病的防控的同时,对白粉病的兼防作用显著,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白粉病的发展蔓延。

3 防控措施

3.1种植抗(耐)病品种

当前对几种小麦病害兼抗(耐)性的小麦品种不多,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在了解主栽小麦品种病害发生特性的基础上,做好小麦病害预防和防控预案。

3.2种子处理

小麦播种前用高巧+立克秀、粉锈灵、烯唑醇、戊唑醇等拌种,能有效推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的发生,预防小麦黑穗病,高巧还能减轻地下害虫为害;全蚀病发生区,重点采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拌种或包衣。

3.3健康栽培

合理密植,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增施有机肥,合理追肥,平衡氮磷钾肥,提高小麦抗逆能力;条件允许,多进行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减少田间菌源。

3.4及时防病

冬季气温偏高,病害发生提前的几率大,要加强预警监测,发现条锈病、白粉病病害中心,要及时进行挑治,降低菌源;结合天气预报和小麦生育期,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打药;小麦拔节孕穗期做好小麦纹枯病的防控。

积极做好小麦的“一喷多防”,发挥兼治作用,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促进小麦病害防控工作的良性发展。

S435.12

B

1005-6114(2016)02-045-005

2016-01-15

陈雁(1969-),女,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植保工作。

猜你喜欢

病穗率条锈病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基于病穗率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等级气象预测模型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与防治适期确定试验研究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的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