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程体系,建设高效课堂
——万宁思源实验学校体系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究
2016-10-19海南万宁思源实验学校陶玉喜
□海南万宁思源实验学校陶玉喜
拓展课程体系,建设高效课堂
——万宁思源实验学校体系化校本课程建设探究
□海南万宁思源实验学校陶玉喜
万宁市思源实验学校建校五年来,秉承“服务师生、发展师生、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现实、关注细节、培养习惯、恰当发展”的教学思想,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内涵发展的轨道,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特色学校
我们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和建设我校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拓宽学校发展的宽度,逐步走上特色学校的建设之路。目前,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科学课程、生活课程、经典诵读、特长竞赛等。艺术课程包含舞蹈、合唱、书法、绘画、鼓号、乐器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运动课程包含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田径、竹竿舞、象棋、围棋、健美操、武术、拳击等12个方面,每周2课时;科学课程包含物理、化学、生物、环保、地理、历史等6个方面,每周2课时;生活课程包含劳动与技术、生活与安全、文明礼仪等3个方面,每周1课时;经典诵读包含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等方面,每周1课时;特长竞赛包含阅读与写作、英语口语演讲、诗歌朗诵、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7个方面,每周2课时。学校通过贴近学生、形式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利用教师、学生、社区、设施四种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拓宽了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将学校建设成特色明显,有品位、有品牌的学校。
二、坚持落实集体备课,研透学教新要求
我们以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基础,通过“三查三审”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集体备课。我们的集体备课的流程是:分工主备,形成初稿→集体研讨,初步定稿→结合学情,二次备课→用后反馈,形成提升稿。为了避免走过场搞形式,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课,组织全校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的地点进行集中集体备课,成立集体备课检查小组,对集体备课时教师的工作状态进行巡回检查,确保集体研究有时间,确保时间用在研讨上;我们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包科领导小组,每周四下午第二、三节课对下一周要集体讨论的初稿、本周已经集体备课后经过修改的定稿、教师一周以来已经执行了的教案的二次备课稿进行检查审批,每天组织中层及以上干部推门听课,确保集体备课的过程不落空,不出现备教两张皮。我们要求,每次集体备课在讨论下一周要上课的教案前,科组教师要对上一周已经使用过的教案进行集体反思,并将反思分课时整理后上传到学校资源库相应的文件夹中,帮助教师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为下一个学年使用这个教案的教师提供有益的修改意见,使下一轮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过好两关:一是学生关,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从而确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对策。二是教材关,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全面兼顾,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等问题。我们要求,在撰写教学设计时,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们希望: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同伴互助、教师个人反思总结,教师们逐渐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认为要实现高效教学,必须还时间给学生,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训练,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做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人。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我们成立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组,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本省以及上海等地学习考察,给老师赠阅《先学后教——教学的革命》、《崔其升与杜郎口》等有关课改的书籍,并在小范围内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初步创立了“小组合作,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基本上分成如下几个环节——
1.准备工作。每小组准备《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记录单》,保存在小组长手中。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小文件夹,用于保存老师给提供的导学案。
每个同学每个学科都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既是练习本同时也是作业本和笔记本,用于学生的当堂训练和课堂反馈。
培训小组长,因为小组长在班级内一定程度上作了“小老师”,所以老师要预先培训小组长,主要培训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方面的培训,要保证小组长在知识方面上课前基本过关(这也确保了培优),同时培训小组长如何管理小组的学习。小组长手里有一份每个组员的课堂评价表。这样一来,小组长可以作小老师、小主考,使整个学习过程都像考试一样有挑战性,有了这些小帮手,也使老师的课堂学习的精细化管理变成了可能。
预先将本节课的导学案打印好,每个小组发一份,由学习小组长组织学生抄写习题,在上课前习题必须抄写完成。上课前由小组长检查记录。学生抄题本身也帮助孩子理解问题,同时节省了纸张和避免导学案跑单页不利于保存。这个工作一定要预先完成,因为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抄题浪费大量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容量,同时也在抄题的过程中对习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在导学案中可以为学生预先提供一些辅助性的阅读材料,如涉及课内知识的拓展内容、趣味性补充、身边事物的探索等,也可以布置给孩子们自己去找、去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不需要同学抄写,传阅一下就可以。
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资源作用,真正让孩子们在集体中进行互助学习,但大幅度放开不符合我校实际,会导致很多老师的课堂失控。我们第一步先让小组长放开,培养一部分优生,先发挥他们的作用。
2.上课环节。
(1)展示目标:老师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老师经过处理过的可操作的目标),这部分要干脆利落,一分钟之内完成。目标的展示过程要简捷,如能有趣味性最好。
(2)自学互助:老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和方法,先按老师预先提出的预习题自己独立学习,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本组的小组长给小组内的同学讲解疑难的问题,并将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老师。老师搜集各个小组的问题决定自己讲解的内容。这就为精讲做好了铺垫。
(3)精讲释疑:老师将整理好的疑难问题列出来,老师先问其他小组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由老师讲解。由于这个问题是孩子们普遍的疑问,老师在讲解时要规范、放慢速度、注意学生的反映。
(4)当堂反馈:针对本节课内容,精选习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当堂测试。老师认真批改并在第二节课反馈。基本过程如下:老师提自学要求、方法。告诉大家学什么怎么学——学生读书自学,边学边记自己存在的问题——小组研讨:组员将问题反馈到组长处,由组长给同学们讲解——如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统一记录交到老师那里——精讲:老师将问题集中精练、规范讲解——当堂训练(不少于十分钟)——由老师收齐回去批改。
具体操作流程及说明如下——
四、以主题教研为抓手,有效推进校本研训
主题教研,就是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发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和方式。主题教研的直接作用,是解决教学问题。我们组织教研组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学科教研主题,有些学科可根据学段特点,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分题,然后每位教师在备课组或教研组的组织和帮助下,针对自己在平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困惑或疑难,采取主、分、子题形式,把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分题,再把主题或分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题,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承担1--3个子题研究,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除承担自己的子题研究外,还要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整合备课组或教研组成员的子题,承担一个分题研究,最后集中生成为一个主题研究。在主题教研中,我们认为主题、分题固然重要,但确定每位教师的子题更加重要,它是学校主题教研的基石,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每位教师教研子题的确定,我们采取从听课、评课、议课中汇集子题,从学生课业完成情况中发现子题,从教育教学方法中探索子题,从学科学段教学特点中思考子题,从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提炼子题,从教师自身特长中自觉生成子题,从教师自身的素质缺陷中寻找和揭示子题,从教学薄弱环节中挖掘子题。
主、分、子题确定后,我们有计划地采取上研讨课、个人反思、主题汇报、专题讨论、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利用教研网络等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和讨论,努力让研讨的形式多样化,研讨的内容具体化,研讨的结果实效化。让研究的过程,成为教师探索、改进、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最终达到积小改为大改,以小题换大题,化大题为小题,破小题通大题,一题多解,分进合击出成果的效果。主题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以教师的实际能力和研究水平为根据,研究的内容要循序渐进,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的内容逐渐由低向高、由小向大、由易向难过渡,一开始不要搞高难度的大课题,要注意教学实践中的小题,小题容易得到解决,每解决一个小题就会带来一份成就感,成就感也容易使教师产生研究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