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视角下的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构建*
2016-10-19王福
王福
复杂网络视角下的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构建*
王福
构建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型,切实指导精准文化扶贫已成为内蒙古迫在眉睫的任务。文章以内蒙古贫困地区居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指导构建三维复杂网络;从内蒙古贫困地区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信息需求特征出发,运用关联数据方法分析贫困地区居民对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与图情机构提供服务能力的匹配程度,构建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运用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能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有助于内蒙古的精准文化扶贫。
复杂网络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精准文化扶贫模型
引用本文格式 王福.复杂网络视角下的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构建[J].图书馆论坛,2016(10):7-15.
AbstractIt is urgent for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 in Inner Mongolia to construct scientific model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nd to guide the precise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ively.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 complex network involving the demands for cultural services from residents in poor areas of Inner Mongolia,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local goverment’s directions.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ner Mongolia poverty and the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demands,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the actual demands for cultural services from Inner Mongolia residents living in poverty and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information institutions,constructs a precision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for Inner Mongolia,and moves on to a case study.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odel optimizes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providing directions for accurate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Inner Mongolia.
Keywordscomplex network;poverty area;poverty alleviation;precise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1 内蒙古地域文化特征及信息资源需求
内蒙古地域文化是内蒙古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1]。内蒙古地形狭长,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我国邻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2]。内蒙古有高原、草原、沙漠、山脉、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使其形成了草原游牧文化、高山渔猎文化、平原农耕文化等[3]。这些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各不相同,显示了内蒙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4]。除汉族外,内蒙古有少数民族48个,以蒙古族、回族、满族和朝鲜族居多,多种民族文化碰撞交汇形成了内蒙古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5]。内蒙古各地居民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1)多语种性[6],对汉语和蒙古语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量较大,对蒙汉双语文献信息资源也存在一定的需求量;(2)多学科性[7],内蒙古不同地方对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农业、林业、矿业、能源等信息资源的需求各有侧重;(3)城乡差别性[8],城乡居民对信息资源的专业性需求不同,同一地区的不同居民对信息资源的语种需求亦不同。在此情况下,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所需信息资源具有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和多来源性等特点,且内蒙古不同地方居民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存在差别。为此,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服务体系(以下简称“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这些特色,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也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服务的精准化,并非普泛化。
2 内蒙古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贫困地区的共同点是远离发达地区的辐射,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经济结构单一、农牧业延伸发展困难,粗放的工业生产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总体经济效益低下。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内蒙古有8个贫困县(市),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和燕山-太行山区[9]。这些地区的贫困发生率和脱贫返贫率高,脱贫难而返贫易。梳理现有研究成果[10-13]发现,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主要问题为:(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维持力度弱,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可持续投入、文化资源配置和政府服务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需要加强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能力,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非简单地提供普适性服务。(3)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文化服务水平差距大。内蒙古地区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已成常态,城乡居民对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意识的差异较大,乡村居民文化信息素养水平急需提高。(4)政府文化职能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但进展缓慢。政府虽为各级文化服务机构提供了资源支持和服务管理,但忽略了服务职能及对服务有效性的监督。(5)文化法规体系不完善,部分文化法规略显粗放,解决问题时可依据的具体法规较少,且在执行上具有一定的难度。(6)服务与需求啮合性差。资源和服务的针对性不强,影响了贫困地区居民对文化扶贫的信心,致使文化服务的粘性较差。本文在分析内蒙古地域文化特征、民族特征、信息需求特征以及扶贫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以复杂网络为视角,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对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的构建展开研究。
3 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是指由多个类型的同质和异质子网所组成的网络,其节点和边的类型、数量超越了普通网络,结构复杂,子网间关联形式也呈现多样性、动态性和复杂性[14]。目前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信息网络、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如科研论文引用网、科学家合作网、技术网和生物网。为了更好地开展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建设,运用复杂网络技术实现政府部门、图情机构及贫困地区贫困居民(以下简称“居民”)3个维度的关联,将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使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形成拥有同质和异质节点和关联关系的三维复杂网络[15]。在该体系中,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精准文化扶贫的指挥、协调、控制、监督和创新,决策和控制是其扮演的主要角色;居民是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的主体,增强信息分析、信息鉴别能力,明确自身信息获取的方向是其扮演的主要角色;图情机构扮演的角色是资源、技术和服务的提供者,需要分析不同居民的文化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源。在整个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复杂网络中,各级政府组成宏观视角的子网络,各类图情机构组成中观视角的子网,而各类居民组成微观视角的子网,3个维度的子网相互关联,从而联实现居民的实际信息需求与图情机构的文化服务的有效啮合,更清晰地展现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主干脉络。
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复杂网络具有以下特点:(1)多子网。有各级政府部门组成的宏观子网、各级图情机构组成的中观子网,以及各类居民组成的微观子网。在这些子网之间以及子网与精准文化扶贫目标之间建立起关联关系,使不同子网完成精准文化扶贫的各个子目标。(2)多层次。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复杂网络需借助专门的资源建设和服务平台的支撑[16]。精准文化扶贫服务平台在遵循不同子网之间的匹配和啮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关联数据技术实现各子网之间的关联映射。(3)多级别。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中的实体有多个级别,如各级政府部门、各级图情机构、各类居民等。(4)多维度。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复杂网络3个层次的子网节点类型是多维度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边也是多维度的[17],不同子网节点和边的类型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5)多准则。通过将居民文化信息需求与“体系”的实际服务能力进行匹配,实现居民贫困领域之间的业务关联、贫困县域之间的文化扶贫关联等的啮合,可使多个维度的关联关系反映到各层子网的某个节点上,以丰富不同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实现精准文化扶贫性能的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6)协调性。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复杂网络的不同层次之间由于资金支持、文化资源、服务能力、基础设施等的不均衡会产生一些冲突,同一层次网络的个体之间由于资源、能力、技术等支持的不均衡也会产生冲突,这些都需要借助复杂网络进行协调和统筹。
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复杂网络涉及3类重要实体:政府部门、图情机构和居民,在实际扶贫中应根据精准文化扶贫的目标实现这3类实体的有机融合。在该复杂网络中,各级政府与居民之间、各级政府与各级图情机构之间[18]、各级图情机构和居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关联。只有实现这3类实体所涉及的各类资源的有机整合和融合,才能发挥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整体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19]。
图1 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复杂网络框架
由图1可知,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复杂网络包含3个子网:(1)政府部门网络,也就是G-G网络。G-G网络节点包含内蒙古各级政府部门,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协调好各级政府之间的领导与决策关系[20]。(2)图情机构网络,也就是L-L网络。L-L网络节点为各级各类图情机构,负责资源组织、资源建设和资源服务。图情机构需要协调彼此之间在资源、服务、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高效地执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图情机构在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中负责文化扶贫嵌入工作的具体实施,其作用较为关键。(3)居民网络,也就是P-P网络。P-P网络节点为各个贫困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特长、不同身份的居民,他们有的是文化扶贫的主动接受者,有的是被动接受者,但被动接受者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可向主动接受者转化。不同贫困地区、不同居民的贫困原因、贫困特点不同,在接受精准文化扶贫服务的过程中,居民需要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除以上3个子网络内部的关联映射关系外,G网络、L网络和P网络之间也存在着关联映射关系:(1)G-L网络。G网与L网之间的关联映射关系[21]反映各级政府部门对各级图情机构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管理关系。各级政府部门需明确不同级别图情机构的权利和义务,注重发挥图情机构在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中的各自特长。(2)G-P网络。G网与P网之间的映射关系是指政府部门为居民提供精准文化扶贫所需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支持、信息资源的协调等服务所产生的关联关系。政府部门要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居民的领域特长,有针对性地对居民进行文化扶贫。(3)L-P网络。L网与P网之间的关联映射关系体现在:一方面,图情机构主要从资源支持、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等方面向居民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居民根据自己接受文化扶贫所取得的成果,通过移动社交网络,相互之间开展语音或文字形式的交流,共同发展;同时,居民的实际需求是图情机构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立体化和人性化精准文化扶贫的基础。本文从政府部门、图情机构、居民之间的关联关系出发,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的各种模式,探讨不同模式下的具体应用(见表1)[22]。
表1 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复杂网络多维关联列表
4 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服务模型构建
4.1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构建
结合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现状和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构建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该模型主要从纵横两个层面实现精准文化扶贫。纵向层面主要包括:(1)宏观政府层,涉及政府决策、资金支持、资源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设定、具体方案的规划与实施等。(2)中观图情机构层,由各级各类图情机构实现异构资源的整合、资源的深度语义聚合、资源的精细粒度组织、资源的多种语言组织、资源的动态分层组织。对居民的贫困原因和特点进行聚类,将资源和居民的贫困原因与特点建立关联映射,从而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文化扶贫服务。(3)微观居民层,由各贫困地区的居民组成,居民的贫困原因、贫困特点既有相同处亦有不同点,他们在接受文化扶贫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同。横向层面主要有:(1)负责实现异构资源整合和各类资源一站式检索的图情机构;(2)负责实现数字资源精细化组织的图情机构;(3)负责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知识发现技术实现扶贫领域资源聚合的图情机构。通过“数据服务平台+移动社交服务”,实现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内政府机构、图情机构和居民“三网”在基础数据层、数据组织层、技术层、应用层和关联层的“五层”关联。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模型结构框架
由图2可知,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模型结构包括3个实体层面、3类属性关系和3种宏观措施。3个实体层面包括:(1)各级各类政府。由政府决策,并由政府对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建设进行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监督和创新。首先是框架的构建,也就是图1的G-G子网,然后该子网通过各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精准文化扶贫决策控制。(2)各级各类图情机构。图情机构嵌入扶贫服务中,主要进行资源搜集,并依据相关标准和技术,借鉴中外文资源组织和聚合经验,实现资源的整合和聚合,从而实现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建设,也就是图1的L-L子网。(3)各类居民。通过对居民贫困现状和贫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聚类,为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图情机构为居民摆脱贫困提供资源、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持,也就是图1的P-P子网。3种宏观措施包括:(1)各级政府对居民提供资金支持、设施支持、人员支持、技术支持,也就是G-P网络。(2)各级政府对图情机构服务的具体实施进行目标制定、方案规划与选择,并执行绩效评估,也就是图1的G-L网络。(3)图情机构为居民提供资源支持和技术指导,也就是图1的L-P网络。3类属性特征分别是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居民信息需求特征。通过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的构建实现这3个维度的融合,使G-G网络、L-L网络、P-P网络、G-L网络、G-P网络、P-L网络组成一个由多个类型子网链接起来的G-P-L网络[23],映射着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图情机构和居民的复杂关联关系,形成了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复杂网络。研究不同子网节点及其关联关系,可揭示和呈现该体系的复杂构造和功能。
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建设需建立数据类型转换与标准统一平台[24],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标准化规范,增强对数据的识别和应用控制。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通过其开放数据中心实现元数据抽取,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存储、描述与定义;而其资源组织形式包括精细粒度组织、动态分层组织、异构资源组织、多语言组织、语义深度聚合[25]等多维度的整合和聚合。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的数据开放管理与应用技术主要基于底层平台的支持,对开放数据进行存储、搜索、推荐和智慧应用等处理[26]。该体系的核心是根据居民对文化资源的实际需求,通过移动社交网络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文化服务。
4.2精准文化扶贫宏观策略
根据已构建的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模型可知,内蒙古贫困地区精准文化扶贫实质上是围绕扶贫对象,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大问题,实现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评价和精准监督。针对内蒙古贫困地区贫困原因的复杂性,宏观性的文化扶贫策略主要有:(1)地域性策略。内蒙古不同贫困地区的贫困类型是不同的,西部地区关键在于生活性贫困,而东部地区关键在于生态、生产性贫困[27]。图情机构对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支持更多的是融入情感的脱贫意识的培养,而对于东部地区的信息资源支持则更多的是针对东部特点提供适合地区发展的智慧性资讯的支持。(2)文化性策略。加大居民对于信息来源、获取方法和利用方法的培训教育,使居民充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提升对资源的知源、知取和知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居民的信息素养水平[28]。精准文化扶贫体现在图情机构从一开始的单纯信息资源的提供,到后来的为居民提供深层次决策咨询的转变,进而实现文化扶贫的从“鱼”到“渔”的转化。(3)生态扶贫策略。对生态移民的政策、措施等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和宣传,提供适合本地的补植补造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的信息咨询,提供草产业种植、经营和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促进迁出地生态环境[29]的恢复和改善。(4)示范性策略。通过对国家14个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经验的收集、整理以及实地走访调研,深度访谈脱贫户,制成视频资源。通过移动社交网络向居民推送,引导同一领域贫困居民进行交流和互助,更好地为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30]。(5)领域扶贫策略。对不同领域的扶贫采取相应的信息资源的提供、政策指导和营销扶贫。比如,对于羊养殖业,“中国养羊联盟”微信公众号中提供了“羊管家”“养羊社区”“羊肉价格”“收羊商家”“技术老师”等功能,加强对中青年技能的培训[31]。(6)产业支持策略。图情机构为居民提供当地的轻工业、能源、厂矿等企业相关产业资源的支持和必要的基本知识的培训,提升居民的就业竞争力。(7)就业策略。充分利用图情机构的优势,多方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移动社交平台,以语音和文字两种形式进行推送,使居民可以轻松地获取就业信息。(8)营销策略(网络营销、网店)。通过运用“互联网+移动+社交+扶贫”模式,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典型养殖企业、养殖大户,运用互联网营销,逐步形成品牌优势。(9)知识产权策略。通过一段时间的扶贫,对于效果较好、品质较佳的产品,图情机构应提供商标、专利申请等的支持,保护其合法权益。(10)动态策略。随着扶贫的进一步推进,相应的文化扶贫对策和措施也需要动态调整,使资源和服务与居民的需求更加匹配和啮合。
4.3精准文化扶贫案例
以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化德县为例,展开案例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联合各机关团体为化德县精准文化扶贫提供移动社交平台,使图情机构作为平台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有效地嵌入到精准文化扶贫的整个流程中。在内蒙古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图情机构对精准文化扶贫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标引、组织、关联、整合和聚合,对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导航,提供检索入口,做好精准文化扶贫的数据存储、价值挖掘、数据管理等工作。通过挖掘当地居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在居民与文化资源和信息服务间建立关联关系,从而实现资源和服务的精准推送。化德县的特色产业有羊绒絮片服装业、畜牧业和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化德县针对这些产业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精准文化扶贫服务:(1)服装业。该行业生产和管理各自为政、不成规模,产品款式单一、档次较低,缺乏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品牌意识,成本较高、售价较低。为此可通过政府行为,联合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成立“羊驼绒(毛)絮片服装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32],改变化德县羊绒服装业的絮片加工技术落后、服装产品款式陈旧、制板水平低、产品更新换代慢、商业经营模式老化的现状。期间,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可全程嵌入该项扶贫工作中,运用移动社交网络提供精准文化扶贫所需的资源和服务。(2)畜牧业和养殖业。这两个领域是化德县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面对饲养技术落后、品种淘汰缓慢的现状,可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牵头,指导各级政府组织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畜牧业专家开展对贫困地区的帮扶,为居民传授先进的畜牧业和养殖业技术,及时改良品种。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可嵌入[33]此扶贫项目中,为化德县各乡镇村落之间的畜牧业和养殖业架起沟通的桥梁,提供精准的文化信息资源。(3)马铃薯和大白菜种植业。马铃薯和大白菜也是化德县种植业的主要支柱之一。由于品种更新慢,种植技术不够先进,加上销售渠道过于单一,其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为此,各级政府联合内蒙古农业科学院的相关专家,对化德县种植户进行技术扶贫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过程中,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可利用专业优势为居民提供种源信息、种植技术信息和销售渠道信息;同时,加强有关品牌知识的宣传,增强居民的品牌意识、专利意识和商标意识,实现对种植业的精准文化扶贫。内蒙古化德县的精准扶贫主要集中在以上3类,精准扶贫流程如图3所示。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积极组织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和科研学术机构参与化德县的精准文化扶贫。县、乡、村政府准确识别贫困居民,为文化精准扶贫的开展打下基础;根据不同居民的致贫原因和信息需求,建立数据库及可使政府、图情机构和居民三级实体互通的文化扶贫信息平台。在组织各类机构向化德县贫困地区提供技术扶贫的过程中,图情机构可有效嵌入扶贫体系中,实现精准文化扶贫的相关支持。通过政府行为搭建方便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在图情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技术和智力支撑下,促进居民的经验交流、技术交流、产品销售交流;鼓励图情机构进行资源标引、信息组织、资源关联、资源整合和资源聚合,以提供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图情机构搜集并对各类文化资源按扶贫领域进行分类,做好数据存储、价值挖掘、数据管理等工作,结合居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实现信息和服务的精准推送。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中心作为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中心,运用大数据理念和云架构思维指导精准文化扶贫的资源建设工作,使内蒙古精准文化扶贫体系成为精准文化扶贫资源的汇集中心、存储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智慧中心[34]。目前化德县正致力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和落实,以此为契机开展精准扶贫,促使居民由被动输血到自身造血,早日致富,也可为精准扶贫树立良好的典型。
图3 内蒙古化德县精准文化扶贫流程
5 结语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技术,在政府部门、图情机构和贫困地区居民之间建立起关联关系,然后从内蒙古地区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信息需求特征3个维度的实情出发,针对贫困地区居民的贫困原因和特点构建精准文化扶贫模型,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和精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复杂网络技术弥补了单一层面研究的不足,使内蒙古贫困地区精准文化扶贫更加形象和鲜明,便于复杂网络各要素主体的实际操作和应用,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各协作子网的优势和特长,使精准文化扶贫更系统化、动态化,为实践应用指明了方向。
[1][3][4]王志刚.内蒙古地域文化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8.
[2]杨存栋.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内蒙古企业文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
[5]徐进昌,郝爱丽.试论内蒙古各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关联性与世界性[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5(1):1-4.
[6]李晶.“内蒙古贫困问题”研究评述[J].民族论坛,2013(12):109-111.
[7]张艾力.多维文化视角下蒙古族聚居区贫困问题探析——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1):80-84.
[8]徐贵恒.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新解[J].中国民族,2010(11):66-67.
[9]陈南岳,周晓东.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0(3):34-37.
[10]牛华.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80-84.
[11]海孟媛.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以多伦县为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0-24,39.
[12]牛华.内蒙古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价值意义与现实困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7-28,42.
[13]巴图,高娃.内蒙古农村牧区扶贫脱困路径研究[J].前沿,2007(12):219-222.
[14]Xie Jungui.The In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Alleviation ofInformation Povertyin theCourseof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J].Information Science,2003,21(11):1138-1141.
[15]王众托,王志平.超网络初探[J].管理学报,2008(1):1-8.
[16]席运江,党延忠.基于加权超网络模型的知识网络鲁棒性分析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4):134-140,159.
[17]沈秋英,王文平.基于社会网络与知识传播网络互动的集群超网络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13-418.
[18]席运江,党延忠,廖开际.组织知识系统的知识超网络模型及应用[J].管理科学学报,2009(3):12-21.
[19]王众托.关于超网络的一点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229-237.
[20]AnnaNagurney.超网络:复杂性科学(英文)[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205-228.
[21]王梅,王文平.基于超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管理学报,2012(4):570-577.
[22]乐承毅,徐福缘,顾新建,等.复杂产品系统中跨组织知识超网络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13(2):128-135.
[23]傅青苗.基于超网络的社会化标签使用特性[J].经营与管理,2014(4):129-131.
[24]王传清.超网络视域下数字资源聚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5]于丽英,胡朝辉.超网络视角下的高校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7):146-152.
[26]毕强,王传清.超网络视域下的数字资源深度聚合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2):47-52.
[27]包凤兰.内蒙古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理论研究,2011(3):13-15.
[28]张艾力.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与民族地区的“扶贫增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3-46.
[29]王来喜,高风祯,王秀艳.内蒙古东西部贫困问题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37.
[30]张艾力.东西部差距对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3):3-4,20.
[31]张艾力.东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差距形成原因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9-21.
[32]工大新闻.轻纺学院与乌兰察布市及化德县相关单位企业共建科技协同创新中心[EB/OL].[2016-03-20]. http://www.imut.edu.cn/info/1061/3106.htm.
[33]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1-17.
[34]Duan Wei,Lang Zhengxin,Wen Yali.The Effectsof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Wuling MountainousAreaofChina[J]. SMALL-SCALE FORESTRY,2015,14(3):331 -350.
(责任编辑:何燕)
Inner Mongolia Precise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from Complex Networks’Perspective
WANG Fu
王福,男,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5-03-14
*本文系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不同聚合方法多维度融合的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NJTZ1604)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