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龙:手作养性,见心见情
2016-10-19本栏目由本刊与杭州市文联合办
本栏目由本刊与杭州市文联合办
王荣龙:手作养性,见心见情
本栏目由本刊与杭州市文联合办
王荣龙
1959年出生,中国优秀民间艺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首届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
竹有灵,文人雅士敬它清高而虚心的品格,这也是王荣龙痴迷于竹制工艺品创作三十余年不辍不弃的原因。他从事竹子的工艺制作算是子承父业,继承父亲的传统手艺,以中国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为参照,雕琢成件,表现出中国古建筑的雕梁画栋与博大精深。
日日伴竹,王荣龙渐识竹质、竹性,也于每日的琢磨中感悟到了拉磨削挫的手法工艺。从最初不识竹性强拉强挫的憨蛮,至今日竹料上手便知软硬干湿、是否可作,已然三十光阴。这其中滋味,跌宕起伏,而他亦深知己力只堪为匠,与识竹性之古人还难以相提并论。
建筑形式作品的手工创作大多都极费工夫,板凳一坐就是半年一年,甚者三年,构件精细,造型精巧,特别是整个作品以蔑青为材料,最细的花纹仅0.07毫米,微者如发丝,不过对竹材质本身的体现没有扇骨来得极致。
扇骨,是王荣龙近几年才开始自学着手尝试的,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精勤不懈的努力,上手后便放不下了。有了功夫底,出品便快上许多。最初的尝试,扇骨品相不错,比市场上所见的玉骨要好,然跟现在的比相去甚远。扇骨的制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王荣龙已有所创新,竹子的留青,与众不同的镶嵌手法,特别是扇骨的打光,光亮如镜,国内首创,深得名家赏识。玉骨是竹的极致,手感光滑如玉,观之油亮可鉴,透出浓郁的文人气质,也无怪乎古人用它作文人扇。取材、煮、晒,每道工序都手工自然,让人赏心悦目。日日的打磨更是有趣,看着它一丝丝变化,从粗糙暗淡到光亮润滑,令人心生感叹,“吾作竹,竹亦琢磨吾”,沉浸其中时心境平和,自然真我。
王荣龙一直坚持纯手工工艺、传统工艺,一是觉得传承为重,有传承才好创新,再是手工有情,日日手工地制作,比冰冷机械来得持久,更融入心力。每日把玩让人与作品产生自然的联系,生出感情。他深以为,手作是对自己的磨砺、养性,也窃希望看到更多纯手工工艺精品,土办法,土工艺,见心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