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6-10-18何万翠付启春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4期
关键词:防治

何万翠 付启春

[摘要]玉米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中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玉米黑粉病在玉米生产中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损失较重,已成为玉米生产的一大障碍。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黑粉病发生、危害情況的监测、调查、分析。本文分析了玉米黑粉病的症状、病源、浸染循环及发生和流行条件等因素,并结合我县玉米生产实际,提出了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黑粉病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050-02

玉米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上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玉米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瘤黑穗病,俗称为灰包。近年来由于一些品种的抗病性不强或连续重茬栽培等原因,玉米黑粉开始在玉米生产上发生,而且日趋严重,个别地块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土壤中黑粉菌不断积累增加,加上近年来气侯异常旱涝交替。使玉米黑粉病成为玉米主要病害。

1.症状

玉米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当病菌侵害玉米后,植株地上部分幼嫩组织都可受害,如茎、叶、雄花花序、果穗等。病部组织细胞膨大增生形成病瘤,病瘤大小和形状,都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茎杆和果穗上的病瘤常如拳头或更大些,发生在雄穗上的有樱桃粒大小,而发生在叶片上的仅有豆粒大小。病瘤未成熟时为一团白色柔嫩组织,外披白色或淡红色有光泽的薄膜,病瘤初期为白色,后为粉红色,以后变为白灰色至灰黑色的薄膜。当病瘤成熟时,瘤内全部变为黑粉,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

1.1苗期症状

玉米幼苗期受害,其主要症状为:茎叶扭曲畸形、矮缩、叶鞘及心叶破裂紊乱,拔起后可见茎基部或根茎交界处有病瘤,严重时植株枯死。

1.2成株期症状

玉米拔节后,随叶龄的增加,症状愈加明显,其症状为病瘤。

叶片症状:玉米拔前后,叶片上开始出现病瘤,病瘤多发生在叶片基部中脉两侧或叶鞘上,病瘤小(豆粒大小)而多,常为串生。

茎杆症状:茎部病瘤多发生在各节基部,呈不规则珠状,致使植株扭曲畸形,生长受阻,因此,病株矮小,早期受害果穗小,甚至不能结穗。

雄穗症状:雄穗病瘤多呈囊状或牛角状,常多个聚积成堆,病瘤常着生于一侧,常使雄穗向另一侧弯曲。

雌穗症状:受害果穗变为畸形,干缩不孕或局部穗粒肿大成瘤,抽出后多在穗顶形成病瘤,病瘤呈长角状或不规则状,通常仅受害小花长瘤,未受害的仍可正常结实。

2.病源

玉米黑粉病以其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混在堆、厩肥中的病菌孢子,在肥料没有充分腐熟的情况下,也能保存生活力而成为初侵染源;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孢子对该病起到一定的远距离传播作用。

3.侵染途径

冬孢子萌发温度以26-30℃为宜,春季气温升高后,且湿度适宜,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便开始萌发。担孢子萌发后直接进入玉米分生组织或从虫伤及其它损伤伤口侵入,黑粉病菌丝在玉米的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发育,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使其膨大增生形成病瘤,病瘤由白色逐渐变为灰黑色的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进行再侵染和重复侵染,蔓延发病。玉米受害后植株矮小,果穗较小或不结果穗,发病严重时会导至玉米植株枯萎或死亡,导致玉米了减产或严重减产。

4.发病条件

4.1菌源数量

经多年调查发现,连作地块玉米黑粉病发病率高于轮作地块,连作地块发病率比轮作地块发病率高10-20%,由于长期连作致使土壤中菌源大量积累,只要环境适合就容易发病;用有病残体的桔杆还田,用有病的桔杆饲养牲畜或积肥,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农家肥,造成菌源数量增加,是玉米黑粉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因素。据试验,施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6%,施带菌牛粪的田块发病率高达17.4-23%,铺施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10.6-15.1%。

4.2气侯条件

温度、湿度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冬孢子没有明显的休眼期,遇到合适的温度、湿度就能萌发,所以高温多湿地区多为发病区。另外干湿交替也利于发病。

4.3栽培管理不当

偏施氮肥,植株旺长致使玉米组织柔嫩,机械损伤,防虫不及时造成害虫为害形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

4.4品种抗性

品种感病是导致黑粉病发生的因素之一。据2013-2015年在我县多个乡镇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县玉米生产上的部份品种感玉米黑粉病,感病品种发病率在5.1-16.3%之间,但品种之问发病差异较大,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抗病,果穗苞叶紧密、长而厚的品种较抗病,而果穗苞叶短小、松散的品种易感病,同一品种发病率早播高于迟播。

5.防治措施

5.1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的具体发病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病品种,病因地制宜地做好品种布局,尽量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

5.2合理轮作

如果地块的病情严重,最好是进行合理的轮作,通常为3年以上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菌含量,降低发病率。

5.3提高播种质量

在玉米播种时做到播种期适宜,并且播种深浅一致盖土厚薄适宜,达到出苗快而整齐,以减少病菌侵入机率。

5.3合理蒯吧

施肥做到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并适当搭配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防止旺长,以增强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

5.4防治虫害

及时防治玉米害虫(特别是玉米螟),减少害虫为害形成伤口,以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5.5割除病株

在玉米生长期间发现病株,及时割除发病株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防止病菌散落在田问降低土壤中病菌含量。

5.6及时灭茬

玉米收获后及时砍除桔杆,彻底清除田间植株残体,并运至田外焚烧,是减少土壤病源量发生危害的有效途径。

5.7施用净肥

禁用带病秸秆或籽粒喂牲畜和作积肥,肥料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以避免肥料带菌,减少菌源量。

5.8药剂拌种

玉米黑粉病是以土壤、带菌粪肥、带菌种子、病株残体为主要侵染源,5叶以前,土中病菌由幼芽和幼根侵入,为此、药剂拌种最有效防治措施。用35%的菲醌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5%拌种;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0.7%拌种;氧环宁缓释剂拌种,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防治
弘扬杨惟义生态理念 注重综合立体防害虫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