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拉姆:致力于第三世界科学的物理学家

2016-10-18马心逸尹晓冬

大学物理 2016年9期
关键词:弱电科学

马心逸,尹晓冬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48)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家

萨拉姆:致力于第三世界科学的物理学家

马心逸,尹晓冬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48)

阿卜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理论物理学家,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首位获得该奖的穆斯林.本文介绍了萨拉姆如何从一个只想要成为一名文员的神童,逐渐成为一名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萨拉姆也是第三世界科学的推动者,他关心发展中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呼吁发展中国家培养科学家.本文对他的这些科学贡献及社会工作做了介绍并进行了分析.

萨拉姆;剑桥大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弱电统一理论

阿卜杜斯·萨拉姆(Abdus Salam,1926—1996),巴基斯坦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出生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邦内的江格镇.1942年进入旁遮普大学拉合尔政府学院攻读学士学位,1944年获得学士学位,1946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剑桥大学深造,1949年获得剑桥的圣约翰学院数学物理双第一的荣誉学士学位. 1951年回到巴基斯坦在拉合尔政府学院教数学,并于1952年成为旁遮普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1954年回到剑桥担任讲师.自1957年开始一直担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教授.1960年到1974年间担任巴基斯坦总统首席科学顾问.

由于“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提出,萨拉姆与谢尔登·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1932—)、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1933—)共同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萨拉姆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家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把所得的诺贝尔奖金捐作培养发展中国家的物理学家的费用.在萨拉姆的努力下,1964年在意大利里雅斯特创建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并一直担任此中心的负责人,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为各国科学家、学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萨拉姆为发展中国家更多地了解科学做出了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1 生平简历

1.1想当文官的神童

阿卜杜斯·萨拉姆1926年1月29日出生于英属印度(现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邦内的一个十分偏僻、落后的农村区——江格镇.萨拉姆的父亲乔德里·默罕默德·侯赛因(ChaudhryMohammad Hussein),性格温和,心地善良,是一个笃信宗教的人,曾在取得学士学位时受挫,于是将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正由于此,萨拉姆上学前,父亲就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给他讲故事、教他写字,激发他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十分注意对他的体格的锻炼[1].父亲常带萨拉姆骑自行车去参观轧棉厂、水坝、桥梁、火车的蒸汽机头,并在参观之后,指导他利用图书馆中的有关书籍来消化、扩展在参观中学到的知识.在萨拉姆的整个学生时代,他的主要收获并非来自课堂听讲或死抠课本,而是来自于自学的那些课外书[2].这些童年时期的习惯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

1938年萨拉姆12岁,他以总分591分(满分700分)的成绩通过了八年级考试,名列全镇第一.他的校长评价他为“我一生教学中遇到的最好的和最有才华的学生.”[2]萨拉姆除了具有数学专长外,他还精通哲学,广泛地阅读过伊斯兰历史,并具备了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知识,显示出他惊人的才能.在当时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年轻人不可抗逆的命运就是走上文职官员的道路,所以在父亲职业选择的影响下,萨拉姆深信当一名印度文官在各种职业中是最值得羡慕的.于是他决心在文官考试中名列第一,进而成为当年那批文官中职位最高的一个.但是,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40年为入选印度文官机构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竞争性考试被无限期地推迟了.这打乱了萨拉姆的职业规划,也是使他转向科学道路的第一个偶然事件[2].

萨拉姆在他的著作《理想与现实》中说过:“我之所以选择教学与科学研究作为职业,是由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联系的若干事件造成的.当我在学习中显示出一些能力时,我的好心的祝愿者,我的父母和周围的人,都劝我在有声望的印度内政部谋取事业.偏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内政部考试在大战期间停止了.如果不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今天可能成了内政部的一名官员.”[3]

1940年,萨拉姆14岁时通过了巴基斯坦的一所综合大学,即旁遮普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创这所大学的历史记录.发榜之后他从拉合尔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江格镇人倾城而出,欢迎这位载誉而归的神童.1942年,萨拉姆进入旁遮普大学的主要学院——拉合尔政府学院攻读学士学位.1944年,以最高分获得学士学位.1946年举行的硕士考试中,萨拉姆以573分(满分600分)的优异成绩再次名列榜首.那时英属印度政府决定将招聘文官的考试推迟到一年以后的1947年.这时,萨拉姆犹豫是否要报考这次考试,重新考虑今后的道路.

1.2剑桥深造

此时,恰巧有一个赴剑桥深造的机会,使得萨拉姆人生的道路得以转变.“促使我到剑桥大学去从事研究工作的第二个偶然事件,同样与这次战争有联系.当时的总理——我的同乡旁遮普人——为了‘备战’曾筹集了一些基金.但战争结束了,基金也没有用掉.他决定为出国留学建立‘小农之子奖学金’.当时有一些名额,我是被选去的幸运者之一,于是同年(1946年)乘船到剑桥.由于偶然提前了一点时间乘船开始我的剑桥生涯,从而不必为下一次内政部考试再犹豫不决了,而且我发现自己已被现代物理学吸引住了.在发展中国家里,从事科学职业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出于偶然性的事.”[3]于是,这个仅仅想当一名文员的神童,在剑桥开始了科学上的探索.

萨拉姆在国内已获得硕士学位,但在英国还要再争取一个荣誉数学硕士学位.他在剑桥学习非常刻苦,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不仅读数学,而且越来越多地读物理、历史、哲学和宗教典籍.他不愿成为那种知识面狭窄、死抠一门专业的人.他广泛深入地阅读,仅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的荣誉学位资格证书课程.在第二学年时,他已经听了第三学年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课程,这些知识的积累后来成为他研究理论物理时的优势.

与此同时,英国的印度王国于1947年瓦解,一个新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出现了.

1949年,萨拉姆在获得了剑桥的圣约翰学院数学物理双第一的荣誉学士学位后,回到了巴基斯坦,正逢巴基斯坦进行文官考试,经过了两年的留学深造,他的思想已有很大改变,一心想要投身于科学研究中,当初成为文员的职业规划,此时显得是那么平庸.

同年夏天,他同其表妹,他叔叔乔·古拉姆·侯赛因(Ch Gulam Hussein)的女儿伊姆图尔-哈菲兹(Imtul-Hafiz)结婚.虽然是一桩家庭包办婚姻,但使萨拉姆的个人生活更加稳定和满足.由于奖学金太少,无法在英国养活妻子,因此,婚后6个星期,他只身从巴基斯坦返回英国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2].

在卡文迪许实验室,他在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些问题上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开始研究量子电动力学中有关介子的理论问题,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内容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工作),赢得了国际声誉,并获得了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授予的理论物理博士学位.从此,科学成了他的使命,他决心选择科学这一相对贫穷的职业[2].

1.3回国效力却不得志

“在50年代早期,我盼望我将来能为巴基斯坦的技术进展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却不知从何入手.我只有一个办法能够帮助我的国家——当一个好教师——教出更多的物理学家.”[3]

1951年,萨拉姆满怀着信心与希望回到巴基斯坦,想为祖国效力.在拉合尔政府学院教授数学. 1952年,成为旁遮普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4].他发现拉合尔在发展科学和教育方面缺乏起码的常识.在这里,教员不搞研究,也不和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几乎与世界物理学界完全隔绝,极难看到新的专业期刊[5].没有人重视他的工作,校长甚至还让他在课外管理宿舍或学校账目、或足球俱乐部负责人中选一项工作.在发展中国家,对于某些政治家来说,科学家的唯一用途就是橱窗展览[2].

但是,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萨拉姆在拉合尔工作并不如意.尤其是1951年12月发生的一件事极大地伤害了萨拉姆的心.当美籍奥地利科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1900—1958)邀请他到孟买的塔塔学院过圣诞节时,萨拉姆欣喜若狂(当时泡利正在印度讲学),但当萨拉姆从孟买回到拉合尔时,却被院长按旷工记录在案,并认定萨拉姆不是一个良好的学院工作人员.萨拉姆对他的国家和人民这种可悲的落后感到失望与伤心.拉合尔气氛冰冷,不利于搞学问,一些学生无心求知,只想考试过关.不仅这个新国家的知识分子领导人忽视了科学与学问,连一些最好的学生也对此不屑一顾.过重的教学负担,额外的教学活动,以及社会对研究工作的不重视,科研的不重视和孤立,使萨拉姆几乎无法从事研究,他在拉合尔度过了不安的3年.

“在拉合尔那种在科学上受到严重孤立的情况下,找不到物理文献,无法进行任何国际交流.在全国也找不到其他的物理学家,我完全是一个不适应环境的人.我知道,处于完全孤独的状态下,就重视科学技术而言,我对改变巴基斯坦的政策已不抱希望.肯定地说,我很清楚,我那个建立一所物理研究院的梦想仍然是一个梦想.我必须要么离开物理学研究,要么离开我的祖国.我的心中充满着苦恼,1954年我使自己成为背井离乡者.在我离开之前,我曾发誓我要竭尽全力创造条件,使其他像我这样的物理学家不再面临着这种残酷的选择——与科学在一起还是留在国内.”[3]在多方面影响下,萨拉姆最终带着夫人和孩子离开巴基斯坦到英国剑桥担任讲师之职.

1.4攀登科学高峰:弱电统一理论

1954年底,萨拉姆再次回到了剑桥,他是剑桥史上第一个被提名的穆斯林讲师.在剑桥他给学生讲授“电与磁”的课程,他的授课方式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在剑桥期间,他完成了1篇关于“宇称不守恒”的论文,这对他后来获得1979年诺贝尔奖也起到了很大作用[6].

1957年,年仅31岁的萨拉姆担任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他在帝国理工学院的前8年(1957—1964年)里发表了50篇论文,并培养了大约20名理论物理学博士.萨拉姆在帝国理工学院里不但没有放松自己,反而不断地取得了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到1980年,萨拉姆共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中有51篇发表在《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上,27篇发表在《物理通讯》(Physics Letters)上,23篇发表在《核物理》(Nuclear Physics)上,6篇发表在《皇家学会学报》(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上,4篇发表在《巴基斯坦科学杂志》(Pakistan Journal of Science)上[2].尤其要说的是在1979年,萨拉姆达到了他物理学生涯的巅峰.

萨拉姆也像其他物理学家一样,由于所谓的τ-θ之谜而投入到弱相互作用的研究之中.对弱作用本质的研究,促使人们开始考虑弱和电磁作用的统一性.哈佛大学的许温格在1957年首先提出了一个弱电统一模型.不过该模型不是V-A型的,且不含中性流.受许温格论文的启发,正在思考弱作用本质的萨拉姆很快就注意到并研究了弱电统一理论.由于他在V-A理论、规范理论、重整化方面的工作,他与剑桥的同事J·瓦德合作.与此同时,在美国,许温格的学生理论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肖在其老师的影响下也在研究弱电统一规范理论.1961年,萨拉姆开始注意强作用力,并与瓦德合作提出了一个统一强、弱和电磁作用的规范理论,定域对称群为SU(2)×SU(2).这一时期,他们合作的弱电统一理论最重要的工作是1964年发表在《物理通讯》的论文“电磁和弱作用”.该文所发展的弱电统一模型与格拉肖1961年的工作很相似:提出了SU(2)×U(1)弱电模型.不过,这些早期的弱电统一理论并未引起重视,主要是质量问题,重整化问题和中性流问题没有解决.

随着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希格斯机制)的提出,弱电统一规范理论获得了实质性进展.而萨拉姆对对称性破缺的研究也作出了重要工作.1961年夏,萨拉姆参加了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召开的一个会议,他和格拉肖被剑桥大学的J·哥德斯通关于对称性自发破缺将伴随出现零质量、零自旋的粒子(现称哥德斯通定理)而深深打动.1962年3人一起合作发表了证明哥德斯通定理的论文“破缺对称性”.然而萨拉姆深信对称性破缺能够产生质量.同年,他发表了“规范理论的可重整性”一文,讨论了规范理论通过对称性自发破缺来产生质量的可能性.

1967年早期,萨拉姆向帝国理工学院的同事T.凯伯学习如何避免哥德斯通玻色子的技术.通过学习希格斯机制,萨拉姆将希格斯机制应用到他与瓦德1964年的弱电统一模型,即利用希格斯机制提供规范粒子的质量,由此解决了质量的困难.1967年秋,萨拉姆报告了他这一弱电统一模型,巧的是,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史蒂文·温伯格也独立提出了类似的弱电统一模型.

萨拉姆和温伯格虽然在1967年就已提出弱电统一模型,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原因之一是,理论的可重整性没有被证明,而且模型仅限于轻子. 1971年荷兰的G.特胡霍夫特等人证明了关于对称性自发破缺的规范理论是可重整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弱电理论的广泛关注.同时,1970年,格拉肖等人的工作(GIM机制)进一步将弱电统一模型推广到同时包括夸克的体系,由此建立了自洽的弱电统一理论.由于格拉肖也独立发展和研究了弱电统一模型.所以人们将弱电统一模型叫G-W-S模型. 1973年中性流的发现及其它实验,都证实了弱电统一规范理论的正确性.为此,萨拉姆与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分享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7,8]

这项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根据诺贝尔委员会所收到的推荐信颁发的.萨拉姆应邀作了物理学方面的答词.以下是萨拉姆的诺贝尔演讲内容节选:

物理学是全人类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遗产.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南方还是北方,都曾同等地参予了它的创造.

第三世界的人们因为缺少资源和机遇,在追求科学知识的道路上有一种失败感.我在这里说物理学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不仅是为了让在座的各位不要忘记这一点,也是为了让第三世界的人们不要忘记这一点[9].

2 第三世界科学的推动者

2.1理想与现实

萨拉姆深刻体会到自己祖国的科学水平是愚昧造成的,即相信命运,甘受贫穷.也深刻认识到其原因.要振兴发展中国家的科学事业,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发展中国家不重视科学,二是不了解自己对科学的需要[10].在这个国家里,科学家的生涯是最难得到保障的.政府的各项措施缺乏远见,在发展培养人才方面很失败.

萨拉姆为改变这种状况,接受了总统首席科学顾问这一光荣职位,向祖国大力宣传并发展科学技术.萨拉姆推荐的科学项目在落实过程中,投入的经费不断加大,财政部面对持续增加的经费支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政府在科学方面的花费得不偿失,但他们忽视了,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人力、财政支出各方面的机构都达到某种临界水平之后,它才能为大众带来直接的利益,科学才能显示出其成倍增加财富的作用.“第三世界国家必须认识到,基础科学是他们要支持的一个合法活动.”[11]作为总统的首席科学顾问,萨拉姆不断唤起公众注意,遗憾的是科学和科学教育仍未受到国家的重视.萨拉姆为这个民族对于明显轻视科学的思潮无动于衷而痛心.

萨拉姆大声疾呼,我们不能再重蹈历史的覆辙,他常用历史上土耳其的一个悲剧来告诫人们:1977年,土耳其的赛利姆三世为了与欧洲造枪术相抗争,引进了代数、三角、力学、弹道学和冶金学,还聘请了法兰西、瑞典的教师,可最终土耳其也没能赶上欧洲,这一悲剧就在于土耳其没有强调相应的科学基础[12].

萨拉姆在著作《理想与现实》中说过:“我希望北方能下决心尽可能多地给予南方科学”.为什么如此着意于科学呢?因为:“在今天,科学是技术的基础[13].”萨拉姆在年度信任报告中,受到院长的指责后,下决心要建立一个机构,帮助那些在本国工作和生活的有天赋的人摆脱孤立、封闭的状态.他希望在巴基斯坦建立这样的一个机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最高级的研究工作,但是巴基斯坦财政部长不支持萨拉姆这一提议,并且认为他是要为世界科学界建立一个国际旅馆,而不是一所理论物理研究生院.

自从1960年以来,萨拉姆一直积极主张依靠科学提高巴基斯坦的生产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到1974年,他感到沮丧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总爱搞华而不实的鼓动,对未来发展做出诱人的许诺,奢谈经济发展,自称专家,给人造成一种幻想.然而,他们的行政改革,科学改革和社会责任仅仅是写在纸上,供自己开心,并不付诸行动.他们总是不断提出口号,然后是拥戴领袖,接着就是腐败、低效率、空头许诺、疲蹋、失望,幻想破灭,愤恨和鄙视人性,无视公共责任,最后是采取不负责任的行动,甚至争当领袖,接着又是新口号[2].

1979年9月10日,萨拉姆深感遗憾地向前总统阿里·布托先生辞去了科学顾问一职.

2.2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建立及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萨拉姆为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萨拉姆将做学术的宝贵时间,用于奔走各大洲、各个政府部门,游说于各个可能赞助的机构,以求得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科学发展落后状态的觉醒并重视起来.“1964年,在我本人和巴基斯坦外交部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其他朋友经多方游说而提出第一次建议之后的第四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终于同意建立物理中心.然而,它的理事会决定,只给我们总数55 000美元去建立一个国际中心.幸运的是,意大利政府非常慷慨地提供了每年350 000美元的赠款,使这个中心在的里雅斯特建立起来了.国际物理团体都支持我们;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奥格·玻尔(Aage Niels Bohr,1922—2009)和维克多·韦斯科夫出席了它的第一次科学委员会会议.奥本海默起草了这个中心的章程.”[3,14]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简称“ICTP”),是隶属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科技组织.“这个国际中心的任务是双重的:首先,促进物理学个人的研究工作,其办法是,使他们从他们在本国的主要教学任务或其他任务中挤出短暂的休息时间,并给他们提供与其同行接触的机会;其次,为了帮助他们专业的成熟并有助于确定他们国家发展的方向,举办课题很广泛的各种研究讨论班.”[3]通过创办高水平的培训班、讲座、专题研讨会等,促进科技信息的交流,提高理论物理、数学和大气物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发展中国家青年人才的成长[15].

ICTP的首任主任就是萨拉姆.作为ICTP的主任,他成为第三世界科学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官,他是最贫困国家的发展科学事业的缩影,他成为一个在西方的成功的第三世界科学家的象征[16].他以自己那种独特的综合素质表明他是当之无愧、众望所归的领导者.他的品德,他那广泛而又深入的科学趣味,他那勤奋的学者风度,他那经过各种不同学科考验过的广博知识,这一切素质使他能在学术、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都能够挥笔成章.萨拉姆办事干净利索又合情合理,他领导的这所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迅速地发展成了理论物理学的领导中心.他为发展中国家更多地了解科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一切,使得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2].由于萨拉姆的这一贡献,他获得了1968年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奖.

美国物理研究所在1978年宣布萨拉姆为塔特(Tate)奖的获奖人.在随同奖章一起颁发的受奖证明中写道: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奠基人阿卜杜斯·萨拉姆为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理论物理的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向各国科学家提供机会,使他们进行富有成果的合作.这些合作产生了大量论文,提高了人们对于物理学许多方面的认识,其中包括从基本粒子物理到固体物理.在萨拉姆的领导下,该中心为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们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和世界各地的主要理论物理学家们进行合作,从而丰富了在发展中国家大学里工作的物理学家们的成果,加强了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合作.”[2].

此奖项是对萨拉姆在促进第三世界科学努力的成果的极大承认和鼓励.

ICTP的规模发展得十分迅速,1964年刚成立时,只有不到200名的访问学者,1964—1979年之间,该中心主要研究范围限制在纯科学方面,1979年以后,该中心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把重点转移到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上来.从1964年10月1日到1985年9月,ICTP大约接待了25,000访问人次,其中有13,000人次来自90多个发展中国家[17].

现在ICTP已发展为国际一流的科研和培训机构和意大利政府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多边科教合作的重要平台,被誉为“发展中国家物理科学家的殿堂”和“亚得里亚海滨的小联合国”.ICTP关注并支持中国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数据显示,1970—2011年共接待5158名中国访问学者[18-20].

3 中国的老朋友

萨拉姆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来中国访问过6次,并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的接见.

第一次访问是1965年3月,萨拉姆作为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的科学顾问,陪同总统进行了国事访问.他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正式接见,萨拉姆与周恩来总理和周培源教授共同讨论了“如何加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以及为此而需要做些什么”.萨拉姆接触到中国这一对他来说的新的文明,新的文化传统后,立即爱上了中国的一切[3].

萨拉姆于1966年应周恩来总理的个人名义邀请,来中国参加北京召开的四大洲物理学会议.此次会议有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物理学家参加,中国物理学家在会议上报告的工作具有很高水平.萨拉姆对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并努力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非常赞赏[3].

第三次访问是1972年,这次访问,萨拉姆参观访问了北京大学,出土文物展览等单位,并给核物理研究人员作了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丰富,水平较高,是他当时尚未发表的最新的重要工作.他对报告认真准备,一丝不苟,内容深入,使在座的听众反映很好.在座谈会讨论中有问必答,对知识毫无保留,而且还主动介绍他自己在工作中的某些缺点.他在访问期间谦虚、诚恳、友好,夸赞中国是个大国,人民团结得很紧,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国家的人民能像中国人民这样诚实、这样谦虚.萨拉姆在与周恩来总理会见时提出,诚挚的邀请中国科研人员到的里雅斯特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去学习与工作[2,3].

1978年是萨拉姆第四次访问中国,他在参加东京粒子物理学会议之后,和同事史蒂文·温伯格,再次访问了中国.他们举行了几次学术讲座,参观了为建立中国未来的高能物理实验室而选定的施工场地,还看到了北京的引力波检测装置.由于这时中国已经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个成员国,又在萨拉姆的多次邀请下,中国派出了第一批学者访问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其中也有周培源教授.从此中国不断的派出学者访问该中心[3].

第五次访问是在1986年,萨拉姆受到中国科学院的接待,参观了北京及合肥的研究所,他在合肥接受了中国科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④全程记载和描述在服务外包履约过程中的各类统计信息,既为管理部门发现问题、事前干预提供抓手,也为管理部门开展服务绩效考核、优化服务管理提供信息和依据。

最后一次访问是1987年9月14日—18日,参加并主持在北京香山举行的第二届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

萨拉姆关心和积极推动第三世界科学,对中国的科学事业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肯定,把中国的建设看成是发展中国家建设的榜样.

4 有益的启示

1)奔走于两个世界间的人

萨拉姆是一位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人,他时刻忙碌于物理学和人类社会这两个世界之间.虽然出生并成长于一个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里,却经过不懈努力攀上了科学的高峰,成为公认的发展中国家的天才.他对于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和生活在发达国家中的人都同样了解,这构成了他那独特的综合素质.他强调,“再也没有比经济上的不平等能败坏社会道德的东西了”.他在长期客居欧洲期间,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注意力用于促进发展中国家进步的社会活动中,力求缩小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曾慷慨激昂地谴责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为维护第三世界人民的正当权益仗义执言.[21-23].

在ICTP担任主任期间,不仅要做科研,学术交流和讨论,还要从事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他不断地奔走于各大洲,各个科研教育机构,各个政府部门做演讲做报告,宣传和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资助者,这都是为了使ICTP能越来越完善,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员来这里交流学习.萨拉姆既当领导又在科研上做出了突出成绩,这都归功于他那罕见的、生就的组织才能和行政才能[2].萨拉姆常常以半天时间搞研究,半天时间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而自豪.

2)机遇与努力并存

萨拉姆的成功告诉我们,出生于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同样可以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像萨拉姆那样,从小就刻苦努力,建立自信心,敢于在学术上探索,学而不倦,独立思考,广泛的获取大量不同的知识.为获得更多前沿科学依靠自己的学识和机遇进入世界著名的实验室或科研机构深造、工作,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一流的科学家共同合作.

萨拉姆的成功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父亲在萨拉姆的早期成长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注重萨拉姆对知识的积累,培养他强健的体魄,在学习上为他寻求机遇、创造机遇,抓住机遇.给萨拉姆走向科学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鼓励.

3)忠诚的爱国者

萨拉姆受其家庭的影响,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他认为在伊斯兰和现代科学之间并不存在鸿沟,他也没有用科学来代替真主,而是把科学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与宗教协调起来.他引用伊斯兰《古兰经》中真主的一段话:“在造物主创造的事物中,你看不到任何瑕疵.回头看,你看到了缺陷.回头,再回头,你瞧见了你自己,原来是头昏眼花.”[3]他认为物理学的创造就像造物主创造事物时一样,是全人类共同分享的遗产,所有人都参与这种创造,也正是这样的信念促使和鞭策着物理学家们.

虽然他长期生活在国外,但他却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他的祖国,他为自己是一个巴基斯坦人而感到自豪.曾有人建议他为了工作与生活的方便,设法取得英国和巴基斯坦的双重国籍,但他为了祖国的荣誉,断然谢绝了这番好意.

萨拉姆无论作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是作为一个推动第三世界科学技术的社会活动者,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和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将永远为人们铭记.谨以此文纪念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穆斯林——阿卜杜斯·萨拉姆.

[1] 张会,鲍淑清.萨拉姆—弱电统一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萨拉姆[J].现代物理知识,1995.06,7(6):36-41.

[2] A.加尼.阿卜杜斯·萨拉姆——一个穆斯林国家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周轩进,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赖载兴,等编.理想与现实——阿卜杜斯·萨拉姆文集[M].陈养正,周燕梅,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4] 柯易.阿布杜斯·萨拉姆[J].世界科学,1981(5).

[5] 萨拉姆.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和科学家[J].科学,2005,57(3).

[6] 陈海洋.穆斯林科学之星——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卜杜拉·萨拉姆成长述论[J]回族研究,2003(4):86-87.

[7] 李小源,段三孚.介绍1979年度诺贝尔物理奖[J]物理,1980,9(5):462-467.

[8] Sidney Coleman.The 1979 Nobel Prize in Physics[J]Science,New Series,1979,206(4424):1290-1292.

[9]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 laureates/1979/salam-speech.html

[10] 耶鲁·萨拉姆.来自第三世界的科学巨匠——阿卜都斯·萨拉姆[J].世界知识,1987(23):29-30.

[11] David Dickson.Third World Academy Looks for Funds[J].Science,New Series,1984,224(4652):965.

[12] 周燕梅.萨拉姆:两个世界的人[J].世界科学,1986(10).

[13] Salam,Abdus.IDEALSANDREALITIES[M]. 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1989.

[14] Freeman J.Dyson.Abdus Salam(29 January 1926—21 November 1996)[J].Proceeding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99,143(2):346-350.

[15] 张永涛,张英兰.搭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平台联合培养青年人才[J].中国基础科学,2006(6):43-44.

[16] Alexis De Greiff A.Abdus Salam:A Migrant Scientist in Post-ImperialTimes[J].EconomicandPolitical Weekly,2006,41(3):228-234.

[17] 龙期威.访特里亚斯特国际理论物理中心[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4):36-49.

[18] 方晓阳,谢勇.意大利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10):63-65.

[19] N·霍尔.萨拉姆—促进第三世界科学家联合的强大动力[J].容华,译.世界研究与开发报导,1990(5):36-49.

[20] Seif Randjbar Daerni,赵乐静.阿卜杜斯·萨拉姆(1926—1996)[J].世界科学,1997(4).

[21] 郑锡年.科学机构与良知——采访阿布杜斯·萨拉姆[J].世界科学,1982(8):32-34.

[22] Kibble T W B.MUHAMMADABDUS SALAM,K.B.E.29 January 1926—21 November 1996[J].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1998,44:386-401.

[23] Emphasis on Applications[J].Science News,1979,116(16):261-262.

Salam:the physicist who devoted to science of the third world

MA Xin-yi,YIN Xiao-dong
(Department of Physics,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Salam from an early just wanted to be a Pakistani clerk,gradually became a scientist called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He was concerned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alent,He called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cultivate scientists,and gave them mor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communicate in the academic.Meanwhile,Salam was also the third world science promoter.

Salam;university of Cambridge;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theory of weak current unity

O 4-09

A

1000-0712(2016)09-0030-07

2015-10-17;

2016-01-07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KM201610028003);2015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资助.

马心逸,(1991—),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科学技术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尹晓冬,E-mail:xiaodongstone@139.com

猜你喜欢

弱电科学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弱电控制系统管理及维护途径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设计
弱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