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以长沙县为例
2016-10-18刘天清
刘天清
(湖南省第一测绘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以长沙县为例
刘天清*
(湖南省第一测绘院,湖南 衡阳421001)
本文以长沙县2013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长沙县近三年内增加的耕地和因耕地质量建设引起质量变化的耕地,进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通过外业补充调查,补充新增耕地分等因素数据及更新变化较大区域的分等因素数据;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长沙县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并对2010-2013年间耕地的数量、质量变化趋势性进行分析研究。
长沙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年度更新是国土调查的重要组成,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基础工作[1]。通过掌握和科学评定耕地的质量与分布,实现政府对土地管理由数量为主,逐步向数量、质量、生态协调发展的转变,建立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制度,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提升耕地资源保障,为农用地流转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依据[2],对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沙县为例,针对国土资源部统一安排部署的县级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更新工作进行研究[3],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4]、《湖南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和《湖南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方案》规定的技术路线,对县域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年度更新及县域内2010年与2013年耕地分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东岸。地处长衡丘陵盆地的东北部,地势北、东、南三面高,向中西部倾斜,具有断续的圆弧形带状阶梯分层的特点。在东北和南部分别形成南向和北向的迎风坡。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生长期长;具有春温多变、春末夏初多雨、伏秋多旱、秋寒明显、冬少严寒的特点。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99665.8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57307.83公顷,占28.70%。
2 研究方法
2.1方法概述
长沙县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采用因素法进行。首先基于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获取耕地图斑,作为2013年度耕地质量评价图层;然后运用叠加法,与2010年长沙县耕地质量对比,补充完善成果,提取新增和减少耕地;根据已收集到2010~2013年间已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及农田水利对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项目资料,选取质量建设耕地,选取新增、减少及质量建设耕地,形成年度更新评价图层。依据相关资料成果及外业补充调查获取的相关信息,得到图层中各图斑评价因素属性,采用因素法确定耕地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分,并依据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计算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依据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进一步确定耕地利用、经济等指数。最后采用等间距法,划分耕地各等别。
2.2分等因素及权重的确定
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和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工作确定的技术方法和参数,确定长沙县的分等因素和权重。
2.3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
各分等单元的自然属性因素分值,分指定作物,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连加运算符;αij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Cij为第i个图斑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分;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Rij为第i个图斑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Ri为第i个图斑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2.4计算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
根据行政村内各样点综合土地利用、经济系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行政村的综合土地利用、经济系数,具体计算方法参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样点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公式:
KL=Y/Ymax
公式中:KL为土地利用系数;Y为指定作物单产;Ymax为指定作物最高单产。样点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公式:KC=a/A
公式中:KC为土地经济系数;a为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A为指定作物“产量的最大值”指数的最大值。
2.5等指数计算及等别划分
在此基础上,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计算方法,分别计算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土地利用、经济等指数,最后采用等间距划分耕地等别,得到等别信息。
3 结论分析
3.1分等结果
3.1.1国家级自然质量等
长沙县耕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成果的汇总结果表明(表1),长沙县2013年耕地总面积为57307.83公顷,共划分为5个等别(区间为1~5等),主要集中在2~3等,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6.00%。国家等别划分上耕地质量等别越小,耕地自然质量越高。根据等别的大小可将全县耕地自然质量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其中等别较高的(1~2等)耕地面积为39856.15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9.55%,主要分布在黄花镇、江背镇和春华镇;等别中等的(3~4等)耕地面积为13796.85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4.08%,主要分布在北山镇和安沙镇;等别较低的(5等)耕地面积为3654.83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6.38%,各乡镇均有分布且面积不大。总体上,长沙县国家级耕地自然质量较高。
表1 长沙县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各乡镇面积分布情况Table 1 Changsha County national nature quality grade of each township area distribution单位:公顷、%
3.1.2国家级利用等
长沙县耕地国家级利用等别成果的汇总结果表明(表2),全县耕地共划分为三至六等。质量较好的三等地面积为2688.4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4.69%,主要分布在黄花镇;其次的四、五等地面积为47826.83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3.46%,主要分布在黄花镇、安沙镇和北山镇;质量稍差的六等地,面积为6792.5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1.85%,主要分布在开慧乡和果园镇;总体上,长沙县耕地利用水平位于中等偏上水平,相对较高的自然质量,通过加强耕地管理利用水平,其利用水平仍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3.1.3国家级经济等
长沙县耕地国家级经济等别成果的汇总结果表明(表3),全县耕地共划分为六至九等。质量相对较好的六、七等地面积为2129.9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3.72%,仅在北山镇、江背镇、春华镇和黄花镇有分布;其次的八等地面积为22191.01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8.72%,主要分布在江背镇和春华镇;质量较差的九等地,面积为32987.4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57.56%,主要分布在安沙镇和跳马镇;总体上,长沙县耕地经济效益水平位于中等水平,但相对较高的自然质量,其经济效益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表2 长沙县国家级土地利用等别各乡镇面积分布情况Table 2 Changsha County national land use level grade of each township area of distribution单位:公顷、%
表3 长沙县国家级经济等别各乡镇面积分布情况Table 3 Changsha County national econom ic level grade of each township area distribution单位:公顷、%
3.2分等成果变化对比分析
3.2.1自然质量等别对比分析
长沙县2013年耕地面积较2010年减少了2.00%,减少量为1171.44公顷。根据长沙县2010年与2013年的耕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面积统计结果来看,两轮的耕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范围一致,最高为一等地,最低为五等地;从各等别占比来看,2010年与2013年均集中在二等和三等地;从各部分等别面积统计结果来看,二等地面积由34666.10公顷增加到36154.27公顷,增加1488.17公顷;四等地由530.56公顷增加到670.13公顷,增加139.57公顷。一等地减少了198.99公顷,三等地减少了2475.43公顷,五等地减少了124.76公顷(表4)。综上所述,本次减少的耕地部分等别较高,导致一等地面积有所减少。由于农村土地整治等项目的开展,2013年区域范围内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较2010年稍有提升。
表4 长沙县国家自然质量等别成果对比表Table 4 Results contrast table of national natural quality of Changsha County 单位:公顷、%
3.2.2土地利用等别对比分析
长沙县2013年耕地面积较2010年减少了2.00%,减少量为1171.44公顷。根据长沙县2010年与2013年的耕地国家级利用等别面积统计结果来看,两轮的耕地国家级利用等别范围一致,最高为三等地,最低为六等地;从各等别占比来看,2010年与2013年均集中在四等和五等地;从各部分等别面积统计结果来看,三等地面积由2300.05公顷增加到2688.45公顷,增加388.40公顷;其他等别均减少,四等地减少了589.85公顷,五等地减少了529.91公顷,六等地减少了440.08公顷(表5)。
表5 长沙县国家利用等别成果对比表Table 5 Results contrast table of national land use level of Changsha County 单位:公顷、%
3.2.3土地经济等别对比分析
长沙县2013年耕地面积较2010年减少了2.00%,减少量为1171.44公顷。根据长沙县2010年与2013年的耕地国家级利用等别面积统计结果来看,2013年较2010年,耕地增加了国家级经济等别六等地,最高为六等地,最低为九等地;从各等别占比来看,2010年与2013年均集中在八等和九等地;从各部分等别面积统计结果来看,六等地面积由0.00公顷增加到428.98公顷,增加428.98公顷,七等地面积由1038.66公顷增加到1700.35公顷,增加661.69公顷;八等地减少了332.92公顷,九等地减少了1929.20公顷(表6)。
3.3减少耕地变化分析
减少耕地是指因建设占用、灾毁损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活动减少的耕地。长沙县近三年减少耕地主要是因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经分析长沙县减少耕地为1286.61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188.91公顷,占92.41%;旱地面积97.70公顷,占7.59%。各乡镇均有分布,质量各有差异(表7)。
表6 长沙县国家经济等别成果对比表Table 6 Results contrast table of national land economic level of Changsha County 单位:公顷、%
表7 长沙县减少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统计表Table 7 Area statistics reducing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of Changsha County单位:公顷、%
3.4新增耕地分析
新增耕地是指因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等项目增加的耕地。长沙县近三年新增耕地主要是由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经分析长沙县增加耕地为115.17公顷,均为旱地,分布在干杉乡和黄兴镇,质量各有差异(表8)。
3.5质量建设耕地分析
质量建设耕地是指因土地整理、增减挂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引起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耕地。长沙县近三年耕地质量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近三年的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分析长沙县质量建设耕地为13803.19公顷,其中水田13213.10公顷,旱地590.09公顷。全县均有分布,质量各有差异(表9)。
表8 长沙县新增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统计表Table 8 Area statistics of 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Changsha County 单位:公顷、%
4 成果运用与建议
4.1成果运用
(1)在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方面上:用于基本农田集中区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划定;基本农田划定与落实;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
(2)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上:在考核耕地保有量的基础上,增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充耕地的面积与质量两个考核标准,并将分等数据作为考核补充耕地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分农业和国土两个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是国土部门耕地质量考核的标准。
表9 长沙县质量建设前后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统计表Table 9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statistics before and after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Changsha County 单位:公顷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上:在基本农田布局安排时,应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为基础,将高等别、集中连片的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低等别耕地逐步调出基本农田,并确保调整后的基本农田等别有所提高;在建设用地布局安排时,对于建设项目选址确需占用耕地的,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以减少高等级耕地的流失。应形成占用不同等级耕地的比选方案,如果必须占用高等级耕地的,需经论证。
4.2建议
(1)加强成果应用,促进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
耕地质量分等工作对于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管理,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耕地质量分等工作完成后,关键是成果的应用。因此,建议制定成果应用相关政策,加大对成果总结应用研究,并依据研究成果,制定和调整相应的土地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实现政策和制度创新。
(2)建立健全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的机制和体制
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年度更新,建立了与二调成果相衔接的耕地质量等别体系。为全面实施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应建立健全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的机制和体制,明确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监测中的职责,建设专业化的耕地质量管理监测机构,使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科学化、规范化,适时更新耕地质量分等成果,切实发挥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Referen ces
[1] 姜天.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更新研究—以汉中市勉县为例.[学术论文].保存单位:长安大学,2013.
[2] 崔健. 农用地定级估价及其成果应用研究.[学位论文].保存单位:安徽农业大学,2005.
[3] 郧文聚,程峰,王志刚.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农用地分等工作评述[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Stdu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Update——A Case Study of Changsha County
Liu Tianqing
(The Tirst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of Hunan, Hengyang Hunan421001)
On the basis of Changsha County land change survey data in 2013, the paper make annual update evalua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include the increased arable land in nearly three years, and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that changed by quality construction. By field supplement survey, add new farm land grading factors data and update the grading factors of changes in a large area; Changsha County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2013, and 2010-2013, the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change trend analysis.
Changsha County;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update evaluation;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301.2
A
1672-5603(2016)03-068-7
*第一作者简介刘天清,男,1979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等工作。E-mail: 673190199@qq.com
2016-6-21;改回日期:201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