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的探索性实践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经验
2016-10-18彭豪陈实周志德高小秋
彭豪 陈实 周志德 高小秋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25)
技工院校产业系建设的探索性实践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经验
彭豪陈实周志德高小秋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东广州510425)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制定产业系建设目标和分析原有专业系建设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改革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校企双制”办学等重要措施,建立了汽车产业系、文化创意产业系、信息产业系等三个产业系,并构建了与之配套的符合现代企业用人需求、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一体化课程,创新了校企共育技能人才新模式,初步实现了人才培养有效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技工院校;产业结构;产业链;专业结构;专业群
为培养与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化产业紧密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2年向市属技工院校提出了开展产业系建设的要求。
一、原有专业系建设情况分析
在2009年之前,学院共设置了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经济贸易系4个专业系。机电类主要专业有机电与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机电与制冷、电工与电子;计算机类主要专业有计算机应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与网页技术、计算机应用与动漫、计算机美工与广告;经贸类主要专业有财会与文秘、电子商务与文秘、电子商务技术;汽车类主要专业有机电与汽车维修、汽车电气与空调。此外,各专业系都开设了几个非主体专业,以扩大本系招生规模,如电气自动化与物业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机电与钳焊、服装设计与营销、国际商务与物流等。
根据学院办学理念中的“招生就业与市场接轨、专业设置与社会接轨”“专业建设的复合性”特色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保持规模发展,学院在2009年前的专业体系设置主要是跟着市场走,即根据市场用人需求设置专业,但是市场调研工作未能深入地做扎实,对市场的认识不够。同时,为了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读,并为毕业生拓宽就业面,专业的设置一般为复合型的较多。因此,专业体系呈现出了专业面广、专业变动频繁和随意、专业复合性强但不够高和专的特征。
二、产业系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产业系建设思路
学院应对新型城市化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技工教育制度创新,在不断尝试中,迸发改革、创新、竞争的活力,为有效解决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中技能人才需求的问题,审时度势地提出学院建设产业系的缘由:一是广州积极建立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学院建设产业系的大背景;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必然要改变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和用工模式,必然要改变学院的办学模式与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产业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职业(或工作岗位群),人才的培养面向产业的某一职业 (或工作岗位群),因此学院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按产业系的架构组建,有利于在产业大范畴内进行专业建设。
在学院已开办的专业种类中,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将能形成相对明确的产业链分布专业集结整合,根据其产业归属设立产业系名称,同时围绕产业各环节、各领域的人才需求开展专业建设,以期能够具备更宽的技能人才培养视野,能够更专注于服务社会生产目标,更贴近产业升级动态发展,更符合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精神,更适合经济型社会对以产品划分的产业组织、以技术工艺划分的产业联系、以经济活动为根据的产业结构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在产业系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更有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产业系建设目标
学院对照 《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任务,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抢占经济制高点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对学院传统专业系进行改造和升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构建新的产业系,按产业系建制和模式开展系内专业规划和建设,培养能够与现代产业、产业链上企业和相关技能岗位紧密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有效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产业系建设助力品牌专业崛起、学院发展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产业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做实行业企业调研,助推产业系建设发展
在产业系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学院依托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动漫设计与创作、计算机网络应用等重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领域中开展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行业企业调研。运用访谈咨询、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通过调研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各层级技能人才能力特征与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的对应情况,同类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等情况,最终确定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层次定位,为下一步开展专业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场地建设等后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依据。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通过重点建设专业的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路径,包括行业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体化课程转化、一体化课程标准编写、一体化课程方案编制以及学习任务分析七个工作步骤(如图1所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针对我国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工作实际,遵循国际先进的职业发展性任务理论和职业成长逻辑规律理论,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和职业情境下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科学设置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层次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等要求,实现了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
图1 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路径图
(三)探索“校企双制”办学,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2013年,学院各专业系派出工作团队,分别到珠三角地区、广州郊区以及产业园区等地,对广州电缆厂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双制”示范创建工作调研。2013年下半年,学院陆续与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合作,组建了机电一体化生产主管骨干班、制造技术工程师储备班、电商经理人成才班等校企双制班。各试点专业均与合作企业共同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施性教学计划,梳理出校企双制班的核心课程,共同组建了培训师队伍。针对校企双制班的教学特点,学院编制并下发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文本与表格,以更好地服务于“校企双制”试点班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
四、产业系建设的成效
(一)产业系建设情况
2009年,学院筹建了第一个产业系——汽车产业系。2010年、2012年又先后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系、信息产业系两个产业系。目前,学院采用院系二级管理,最大限度地赋予三个产业系人员、经费和业务自主经营的权力和责任。专业分布不断调整,对所开设新专业的论证从产业系整体规划布局角度考虑。汽车产业系的专业群集中分布在汽车产业链上的销售和服务环节,现有汽车销售和汽车售后服务两大专业群。文化创意产业系开设的专业群以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主,主要分布在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广告会展和设计服务三个方向,形成了相对应的三个专业群。信息产业系开设的专业群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所培养的网络施工员、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安全员等技能人才种类能够与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服务与应用行业“组网、管网和用网”的业态相匹配。
现行的产业系遵循产业链、岗位体系的构成状况以及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建设,必然会更加贴近企业和产业,也能更好地开展“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信息工程系(现信息产业系)的改造和文化创意产业系的组建为例(如图2所示),在专业开设的初期,凡需要使用计算机的专业均设置在信息工程系,但是随着专业建设的深入以及设立产业系的思路日渐清晰,学院将强调文化因素、创意思维和设计服务的专业,如计算机动画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归入文化创意产业系,按产业布局对上述两个系进行调整,明确两个系按各自的产业定位实施建设,做出有益的尝试,助推了专业品牌的迅速崛起。
图2 信息工程系的改造和文化创意产业系的组建情况图
(二)产业系的课程设置情况
产业系建设之前,学院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如表1所示)。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的影响,培养的技能人才往往只能配合完成企业工作岗位上的技术技能操作层面的简单任务,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具型”用人要求,不能适应当前现代企业因为产业转型升级、市场竞争带来的“手脑并用型”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极有可能使技工院校毕业生在不久的将来失去较有优势的就业市场。
表1 产业系建设前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表
学院以17个主体建设专业为试验载体,在产业系建设期间通过三个“螺旋式”提升的一体化课程开发实践,最终形成了一体化课程方案,其中计算机网络应用等五个重点专业的一 体化课程方案已正式出版(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如表2所示)。
表2 产业系建设后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表
(三)产业系的校企合作情况
在2005—2009年期间,学院的校企合作处于合作意识萌发和初始摸索期,由于校企合作目标定位不准、洽谈合作的思路不清晰,加上企业合作意愿不高,因此,与学员稳定合作的企业不过五十多家,合作的内容也非常单一,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主及为教师下厂实践提供机会。由此决定了在这个阶段的校企合作未能切实高效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产业系建设以来,学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知名企业数量大幅提升,合作企业增加到一百八十多家。校企深度合作不断推进学院校企双制班的开展。2013年,学院成功申报成为广东省开展校企双制办学试点的技工院校。2014年,13个校企双制班正式开展实质性教学工作。
(四)产业系毕业生的情况
产业系建设促进了学院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接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出一套符合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创建出具有工贸特色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与“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省市区域培养了大批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设备、管理模式和用工方式,能胜任企业工作任务,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化利润和实现最大价值的“手脑并用型”技能人才。毕业生深受企业好评,供不应求,出现了企业提前预定毕业生、明年毕业的学生今年即被企业抢购一空、企业为了吸引毕业生设置奖学金的良好局面。
产业系建设尚处在摸索阶段,在推进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对产业系建设内在机理的挖掘有待深化。目前的产业系及其专业群的设置是否能很好地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如何处理产业系、专业群与专业的关系?产业系、专业群的命名是否科学、合理、规范?第二,布局规划问题。学院未来以“先进制造和信息化”作为学院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而现有的产业系是否符合发展方向的要求?应当如何调整和重构?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接下来,学院将进一步研究产业系建设规律,稳步推进实施产业系建设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1]周明星,周雨可.最新关注点:构建产业系[J].职教通讯,2013(7):79-80.
[2]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9(3):101-104.
[3]李桂霞.基于适应珠海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09(24):34-36.
[4]李艳娥,吴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38-41.
[5]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行业企业调研报告汇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6]李木杰,张利芳,汤伟群,等.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7]陈武钗.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恒)
On the Building of Industry Departments in Technical Schools——Taking Guangzhou Industry and Trade Technician College(GZITTC)as an Example
PENG Hao,CHEN Shi,ZHOU Zhi-de,GAO Xiao-qiu
(Guangzhou Industry&Trade Technician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5,China)
With the plan of building modern industry departm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ty system,GZITTC did researc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conducte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explored school-enterprise dual system school-running mode.On this basis,GZITTC established three industry departments:automotive industry department,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department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department.It also built a complete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modern enterprises employment and the law of skill development,and formed an innovative schoolenterprise co-culti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chnical schools;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chain;specialty structure;specialty group
G718
A
1672-5727(2016)02-0050-04
彭豪(1985—),男,硕士,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研室教研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国际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