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2016-10-18李惠萌齐水冰杨帆涂燕红江伟王逸飞李伟杰
李惠萌,齐水冰,杨帆,涂燕红,江伟,王逸飞,李伟杰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佛山528216)
珠三角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李惠萌,齐水冰,杨帆,涂燕红,江伟,王逸飞,李伟杰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佛山528216)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但伴随着高人口密度与经济强度的是紧张的区域资源环境压力。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资源环境现状解析、资源环境压力分析、可持续性分析等3个方面来剖析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区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以期对后续该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珠江三角洲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性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扮演着十分活跃的角色,从初期的简单来料加工到后期的家电制造以及电子产业,制造业结构逐步由低端走向高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借着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春风,将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产能将逐渐退出或迁移至广东省内或省外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将进一步探索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
1 珠三角区域资源环境现状解析
1.1水环境和水资源
珠三角天然水资源充足,为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不断加大了区域开发的强度,导致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各城市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合作,导致区域内的水资源利用没有得到良好的管理。
1.1.1污染源控制水平有所提升
根据《2012年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珠三角地区在用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优良,与2011年相比,水质达标率持平,100%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干流水道水质优良,龙岗河、坪山河、练江等河段水质属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部分耗氧有机物。珠三角地区中,广州、云浮、肇庆、江门、中山、珠海等城市交接断面水质完全达标,深圳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状况较差,达标率为11.1%。与2011年相比,深圳、珠海和中山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有所提高,惠州、东莞和佛山达标率略有下降,珠三角其他城市保持稳定。
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主要水环境统计数据(见表1)。结果显示,从2010—2012年,珠三角地区的废水排放量由52.54亿t增加到63.27亿t,增加了20.4%,珠三角地区的废水排放量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
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均实现了稳步提高,到2012年各城市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均超过了80%,其中深圳最高达到了96.1%,广州最低为82.7%(见表2)。
表2 珠三角地区各城市2010—2012年城镇污水处理率%
总体来说,虽然珠三角地区的污水处理率有所增加,但是仍然要看到,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废水排放总量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这无疑给地区水环境带来压力。因此,研究适合珠三角经济环境特征的高效经济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珠三角各级政府部门、环保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
1.1.2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由于水源充足,一直以来,珠三角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都以粗放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了区域水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情况。据广东省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处于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水资源消耗量在全国来说是最高的。同时,珠三角地区对于生活用水资源回用的重视不够,80%的使用水经过处理后排入了江河湖海,而珠三角对于工业用水的回用率也非常低,只有30%,说明珠三角区域节水潜力巨大[2]。同时,污水的大量排放,不仅使区域内的众多水域受到污染,也使水资源浪费严重,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性”社会相背离。因此,珠三角各级政府部门、环保企事业单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把提高污水回用技术研发应用水平、管理水平作为工作重点。
1.1.3水资源呈现水质性紧缺
虽然珠三角地区全年降水量丰沛,但是存在季节分布不均的问题。尤其是在枯水期,很多地方缺水现象依然严重。另外江中水资源量季节性分配不均匀,存在反常性变化,这就导致了区域内多个城市无法在冬春季节提供充足的生活和工业用水。与此同时,水源地也受到来自工业用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放污水的污染,以及居民随意的建栏造厕等状况的影响,直接导致众多的水源地无法饮用,这无疑加剧了水质性缺水。另外,近年来出现了海水倒灌现象,这是由于珠江上游来水量减少和水位降低导致,这不仅影响了部分城市的取水点的选择,也使得区域的水资源本就存在的水质紧缺现象更为严峻[3]。
1.1.4重用水,轻养水,水资源质量有所下降
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导致用水量高企,而与此同时对于区域内水资源蓄养的工作却被严重忽视。这样,来自气候和地形等不同自然因素的影响,大多未经严格处理排放的雨水、生活和工业污水,以及农业生产施用的肥料和农药等均不同程度地对区域内水资源的成分和性质产生了影响,最终降低了区域的水资源质量。
1.2大气环境
根据《2012年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污染略微加重,二氧化氮与可吸入颗粒物的平均浓度与2011年基本持平,全省降水酸度较强,酸雨污染仍比较严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空气质量的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此外,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10—2012年,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4 606.69亿m3增加到16 684.80亿m3,同比增加了14.2%,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2011年工业废气排放量甚至达到了19 235.91亿m3,这表明珠三角地区的空气污染比重总体偏高,工业废气排放量波动较大,未来可能会有所加重(见表3)。
表3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空气环境统计数据
1.3固体废物
1.3.1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排放量有所下降
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10年—2012年,珠三角地区工业烟尘排放总量稳定在15万t左右,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60.87%下降到58.59%。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由2011年的2 627.62万t增长到2012年的2 726.60万t,占全省比重达到45.71%。而与此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2010年为2.36万t,2012年为1.80万t(见表4)。由此可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也随之增长,但与此同时,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固废的管理与处理处置工作,各地市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的大量建设,以及固废处理技术的研发应用,使得固废的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可谓是一个可喜可贺的现象。但由于固废潜在危害性大、年产生量大,再加之历年累积的废物量,使得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固废的管理及处理处置工作不容松懈。
表4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固体废物统计数据
1.3.2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有所提高,但呈现地区不均衡
2010—2012年,珠三角地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总体来说有所提升。到2012年,除了东莞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54.4%以外,其他城市均达到了80%以上。其中珠海、惠州、中山和江门4市的处理率均达到了100%(见表5)。此外,部分现用垃圾填埋场由于建设较早,并未采用人工防渗材料做下垫层,焚烧设施技术水平也普遍偏低,无害化技术不够完善,污染控制水平有待加强。
表5 珠三角地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3.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高,污染严重
目前仍存在工业固体废物混入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现象,尤其是工业固废中有不少危险废物,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成为导致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业固体废物往往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关系,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及山区转移的过程中,应做好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
1.4土地资源
1.4.1土地管理不善,土地资源紧张
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土地用途分配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土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转移作为城镇建设用地,直接后果是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佛山、中山、东莞、江门和广州耕地减少量较大,以佛山和广州减少最多,深圳耕地减少速度最快。此外,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利用制度有待完善,城乡用地管理的合理性仍然需要改进。土地责权利主体不明确,政府、集体土地所有者和用地企业利益分配难以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就导致政府无法合理监控区域土地的处置,从而产生了众多的私自建房出租、违章出让宅基地等大量非正式地产现象。从而产生了区域后续发展过程中土地可用资源空间不足的难题;与此同时,无序发展开发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而对其再利用的成本较高,无疑已经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4]。
1.4.2土地严重退化,污染加剧
一是大量的高产田地被用作建设用地,新开垦土地质量无法达到要求。二是现有的农用土壤中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有机质含量出现了严重降低的现象,导致了土壤开始出现板结,降低了土壤对保存水肥的能力,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无法提高。三是珠三角地区的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状况加剧,重金属超标的土壤占到28%,这些区域以广州—佛山及其周边发达地区为主。此外,农用肥料和农药对于土壤的污染也不容忽视[4]。四是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明显减少和工矿企业用地、居民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非农用地的不断增加,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威胁区域生态安全[5]。
1.4.3区域内生态用地安全水平不均衡
除去海洋自然保护区以外,2010年,珠三角生态用地面积(包括林业用地面积和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 865.6 hm2。在珠三角城市中,珠海、江门、惠州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最高。珠海市从创办特区开始,就始终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保护至于同等重要地位,因而珠海市的环境质量和土地开发强度是珠三角地区中做得最好的,具有较高的土地生态安全压力和状态指数。江门、惠州两市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经济规模较小,发展起步较晚,加上两地土地面积广,开发建设强度低,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较好。广州、深圳、中山、肇庆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位于0.65~0.70,四市中肇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压力最小,但土地生态安全响应能力低。珠三角地区中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最低的城市包括东莞和佛山[5]。
1.5能耗
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分析,从2005—2012年,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单位GDP能耗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表6)。但是,从图1中可以看出,除了珠海和深圳的单位GDP能耗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外,广州市的单位GDP能耗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其他城市皆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表6 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单位GDP能耗
从历年的电力消耗量来看(表7,图2),珠三角地区的电力消耗量始终处于全省的主要地位,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的电力消耗量更是达到了3 397.86亿kW·h,占全省总销量的73.6%,而东翼、西翼和山区的年电力消耗量均未超过500亿kW·h。未来,珠三角地区的供电压力估计还会持续增加。
图1 珠三角地区各城市历年单位GDP能耗变化
总体来说,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能源消耗量将会不断增加,能源供应的压力会愈来愈大。由此可见,开发节能环保设备对于珠三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图2 广东省分地区电力消耗量变化图
表7 广东省分地区电力消耗量统计亿kW·h
2 珠三角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根源分析
2.1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压力
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就努力将区域的产业体系融入到国际市场分工体系中,这一努力成效显著,如今珠三角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受到全球的关注和认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虽然并没有进入到生产环节的核心部分(大多数产业是加工、组装、贴牌等之类的低端环节),但是这都不影响珠三角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一旦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与调整,将会影响整个国际链条的重新配置与调整[6]。
另一方面,由于珠三角具有的“三来一补”低端产业特点,造成区域内人口密集,很多企业污染严重,区域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据估计,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4%,到2015年则将达到90%,届时城镇化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将更为明显。另外,珠江三角洲城镇工业布局不合理,形成天女散花式工业布局,工业入园率低[7]。而珠三角尽管借助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然而,这些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增长的这些经济又要投入到对资源环境的治理中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废气的产出量相应增长,在处理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任意排放污染物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现有的增长方式的维持将会导致珠三角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环境保护机构对跨行政区域污染治理低效
城市群作为一类新型的地域空间类型,较之单一的城市更为复杂,区域内城市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在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实施纵向等级管理的体制背景和唯GDP的政绩考核标准驱使下,为了追求各自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各个政府积极争取能提高当地经济竞争力的项目,对于利他的区域分工与责任则采取回避态度。因此,一旦遇到涉及跨行政区的全局性问题,诸如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由于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相互之间大多存在竞争心态,分工无序,直接导致各行政区之间存在各自为政、利益分割、无序竞争等诸多问题[8]。然而,生态系统往往不是独立的,不以行政区域划分界限的存在而出现不连续。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与生态系统地域空间整体性的矛盾,导致了区域一体化生态建设的区域失调。在现行管理体制及利益分割的条件下,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与实施往往停留在“坐而论道”的层面上。
2.3环境保护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珠三角地区的一些政府部门领导和部分企业负责人过于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环境保护却不够重视。这些错误的思维导致相关部门没有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位,而是过于强调政绩观,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对立面。这种做法牺牲了有限的资源和大好的环境,换来的不过是短暂的经济利益,根本无法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仍然未将环境保护放在其应有的重要地位,很少将环境保护与重大项目建设和技术开发改造,以及区域建设和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等重大事项同时考虑,综合决策,仍然没有习惯采用环境经济手段合理有效地处理占用环境资源的现象[9],比如,(1)污水处理收费这一经济政策的杠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环保投入根本不适应环境保护的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3)环保投资中用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比率明显偏低。
3 珠三角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分析
珠三角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经过多年的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珠三角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外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环境污染状况继续恶化的形势得到了遏制,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生态建设都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同时对于区域内污染河流的综合整治已经收到了预期效果,河段水域污染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初步控制了煤烟型污染的状况。
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珠三角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使得部分城市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仍然处于调整阶段,完全调整到位还需要很长时间,这也使得当前的污染形势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资源环境压力仍然存在,综合整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珠三角地区来说,伴随着高人口密度与经济强度的是紧张的区域资源环境压力,珠三角的环境容量处于无限透支的境地,珠三角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遇到包括新老环境问题在内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能看到,珠三角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复合性、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相互渗透等特点,仅靠个别城市和部门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能否联合珠三角区域内各城市,建立区域一体化的资源环境高效联动整治机制,是未来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1]林位超.广东省产业转移实践探讨[D].广州:中山大学,2010.
[2]周瑛,刘洁,吴仁海.珠江三角洲水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4):47-53.
[3]程炯,王继增,刘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2):91-93.
[4]闫小培,普军,陈再齐.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4(3):11-16.
[5]李蔚.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制度成因及管理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45-48.
[6]刘灿亮,李瑞梨.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6):24-26.
[7]游霭琼.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J].珠江经济,2007(7):20-29.
[8]彭少斌.珠三角一体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9]李岩.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n Pearl-River Delta
LI Huimeng,QI Shuibing,YANG Fan,TU Yanhong,JIANG Wei,WANG Yifei,LI Weijie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Foshan 528216,China)
Pearl River Delta is the pioneer area fo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which is also the important economic center.The region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ressure grows with the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conomic intensity.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of Pearl River Delta was analyzed in three aspects:current situation,pressure and sustainability,so as to provide
for economic,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arl River Delta,resource and environment;sustainability
F062.2
A
1674-0912(2016)08-0009-06
2016-08-02)
李惠萌(1984-),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政策、循环经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