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化学实验新情境,让课堂灵动起来
2016-10-17黄午根
黄午根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基础。高中化学教学应将实验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生活情境以实验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化学实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习与生活的桥梁,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钠的化合物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及其用途,初步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差异,以及它们的用途。下面以此做分析点评。
一、联系生活,巧设实验
【片段1】问:遇到火情怎么办?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生:水、灭火器等。
师: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气体。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演示实验1:用棉花包住约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
生:观察、记录现象:棉花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2: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
生:观察、记录现象:脱脂棉剧烈燃烧。并惊讶:水和二氧化碳真能点火!
师: 棉花燃烧果真是水和二氧化碳将其点着的吗?不是,这一切都和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的性质有关,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种钠的重要化合物。
【赏析】上课伊始便进行实验,实验联系生活,巧设的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突出重点,创设实验
【片段2】师: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溶液中滴入酚酞,酚酞溶液变红。过氧化钠粉末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请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师:①Na2O2 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 Na2O2是不是强氧化剂?
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Na2O2 与水作用除生成 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 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 不是碱性氧化物,它与某些物质作用能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学生分组实验:Na2O2 溶于水后。①做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师:由于过氧化钠有较强的氧化性,从而具有一定的漂白性,那么过氧化钠有何用途呢?
生:(1)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2)可以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的供氧剂。
师:根据过氧化钠的性质,说出过氧化钠应该怎样保存?为什么?
生:因为过氧化钠既能和水反应,又能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保存时应隔绝空气和水,即需要密闭保存。
师:过氧化钠与水以及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话,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
师:钠的常见氧化物——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的固体,也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赏析】此教学片段中,开展学生的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考虑的全面性。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的应急处理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学生实验,让课堂生动流畅。
三、学会对比,改进实验
【片段3】投影: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比较(改进实验)
师:请观察所展示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颜色、状态,并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1.将2gNa2CO3和2g固体分别放入试管,各加入8mL水,微热,振荡,观察其溶解度。
实验2.将同样多的少量Na2CO3和NaHCO3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盐酸,观察反应速度。
实验3.往饱和Na2CO3溶液和饱和NaHCO3溶液中逐滴滴入同浓度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4.分别加热装有Na2CO3和NaHCO3固体的试管,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5.用pH试纸检验Na2CO3和NaHCO3溶液的碱性大小。
实验6.将CO2气体持续不断地通入饱和石灰水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赏析】常见的教学器材经过改进,非常实用。本课的教学器材用具有: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彩色气球、铁架台、镊子、带导管的塞子(双孔和单孔)、Na2O2、NaHCO3、Na2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石灰水、水、酚酞试剂。这些教学用具均为实验室常用仪器,在教学中合理改进,效果非常好。通过学习过氧化钠、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本节课的知识点多且分散,教学中用了表格形式,便于学生对比、总结,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渗透研究化学方法。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创设化学实验新情境,让课堂灵动起来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峡江中学)
责任编辑 黄晓标
E-mail:11720186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