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书就是成功
2016-10-17心田
心田
记者:方局长,在今年世界读书日,获悉您荣获由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评选的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而且是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物,我们十分高兴,您刷新了江西教育系统在这个读书圈的空白。请您谈谈这个荣誉奖项的由来,以及您获奖前后的过程。
方华:在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很幸运地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二楼举行的读书论坛,我真正感受到有那么一群人在为推动全民阅读默默地做着辛勤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看到了一大批推动全民阅读的同行者,心中温暖着、不安着、用力着。他们中有政府部门及政府官员,有出版方及媒体,有专家、学者、作者、编辑、记者、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从他们身上我闻到书香、书味和书情。
这次入选,要感谢《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提供平台,以及评委们的厚爱与鼓励。在这里尤其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大夏书系和《教师月刊》社长李永梅女士的推荐,由于他们的推荐,才有我今天的荣誉。
他们的推荐源于他们对江西省弋阳县教育系统引领、激发和帮助广大教师阅读的了解。弋阳县教体局通过喜欢阅读的教师带动和吸引不愿阅读的教师;通过教师阅读带动学生和家长阅读;通过学生和家长的阅读带动社区阅读。正由于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鼓励、评价和推动,我们广大教师拥有了积极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书香校园”“最美育人家庭”“为你读诗”“每日一文”“书香社区”等形式多样且具有社区(学校、家庭、班级、小组和个人)特色的读书氛围正在形成。
记者:您常常说,阅读酿造了弋阳县的教育新生态。请问,您在担任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期间,是怎样推动全县教育系统阅读的?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方华:教育即生长,而生长最为关键的是生态。营造好的教育生态就等于提供好的教育。我转眼在县教体局局长岗位干了三年,三年来弋阳教育人本着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责任,怀揣着“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教育理想,坚守“教育是为了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的教育情怀,上下一心践行弋阳教育三个工作目标——“让弋阳教育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让弋阳的孩子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让弋阳教育成为弋阳人的骄傲”。弋阳教育系统成立了“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等五个民间专业协会,旨在借助这些平台,唤醒、激发、点燃、释放教师各种积极、健康的能量和兴趣。“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本着开放、民主、自由、积极的态度,把一批想读书、爱读书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让他们会读书、读好书。从教师读带动学生、家人、朋友读;从自由读到共读、共享、共思、共写;从个人读带动小组、班级、学校、家庭、社区读。通过搭建平台、开展活动、提供帮助、专业引领、展示评价、融入课堂、全面融合等方面工作,营造由少到多、以点到面、从校园到家园、从校内到校外的浓厚读书氛围。“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开展“十个一”活动一一每天一阅读、每周一美文、双周一诗文、每月一分享、双月一推荐、半年一论坛、每年一评选、每活动一互动、一个读书平台、人人都有一本随笔。
通过各项读书活动的开展和引领,促进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光2015年我县就有二百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教育媒体上发表专业文章,“教育梦·龟峰读书联盟”开展各项读书活动十余次,多位教师有个人读书随感、教育随笔文集,教师敢于参加、乐于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培训、比赛和教科研活动,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教育的生长。我县近三年来在多个项目上分别成为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试点和先进县,家校合作、优质乡村教育发展(城乡均衡教育)、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入学、区域特色研训教一体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议、评价制度改革、全民阅读推进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两年来分别有近三千人次来弋阳交流教育教学。这些交流给弋阳教育带来了帮助、启发和指导。
记者:教体局长往往是公务繁忙的。您是怎样处理公务和个人读书矛盾的?有没有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经验体会?
方华:成年人的读书自然没有学生阶段和专门做学问的有固定和充裕时间,但并不是真的找不出时间。读书关键是意识、兴趣和习惯。所谓意识,就是把读书当作工作生活一部分,不要认为读书是为了什么具体的目的,这样就不会不想和不愿读书,也不需要特意安排时间,如同平时闲下看看电视走走路一样;成人不读书是因为没有上学时的压力,所以读书热情更多地来源于兴趣,在读书中找到乐趣、找到味道;养成读书习惯,让读书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不要为读书而读书,而要形成有时间不读书就觉得少点什么的习惯,就像晚饭后没有去散散步、午饭后没有眯会眼一样。其实在日常的繁忙里抽空看会书,就像坐久了伸伸腰、甩甩膀子、走几步一样,是调节,是放松,是舒缓,是休息,而并非是加重负担、增加强度。要把书、笔、本放在自己平时活动和经常坐的地方,当你停下时,就会随手捧着书、拿起笔、翻开本看看,有时几页,有时十几页几十页,也有时几句话,不求多、不定量、不设条件,长此以往,习惯就养成了,兴趣就培养了,意识就入脑了。
由于岗位的关系,教体局(教育局)局长不可能有大把时间、整块时间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读书。读书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时间、心情(心态)和可读的读本。而这三点以心情(心态)为重,如有想读书、乐读书的心情(心态),那么读什么和什么时间读就变得不是问题了。以我个人读书的体会来说,用“碎、杂、需、趣”四个字来概括。“碎”指读书时间是零碎的、散状的、不确定的,读书带来的“碎”是指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静下来的状态),很难对文本进行专门的深度理解和思考;“杂”指读书内容,有教育理论文本和教育教学实践性随笔和漫谈,有文史哲类,有企业商业类,有诗歌小说类等;“需”是个人因工作和不足所需选择的读本和读物,这类阅读更多是目的性较强的,具有弥补、提高和拓展的明确阅读价值;“趣”指阅读的随性和随意,这类阅读更多的是不设目标、不设时限、不设要求的“三不”读书。让阅读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时,读书与工作就变成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之间就成了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也就没有了矛盾。endprint
记者:听说您在最近三年内,坚持读写结合,写作并发表了一百多篇教育文章,这是难能可贵的。能否就此介绍一下您的方法或体会?
方华:先读后写、读写结合,这应该是一般读书人的“模式”吧!我养成读书习惯应该有二十来年了,以前也做读书笔记,在书眉空白处写上几句,但没有真正写过什么。直到2015年才在诸多老师和朋友的鼓励,尤其是在《江西教育》和《教师博览》老总的多次鼓励下拿起笔,开始写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漫谈,慢慢学写教育时评、教育观察以及教育思考文字。从2015年到2016年3月止,共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江西教育》《教师博览》《教育家》《中国教师》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三十多篇。2015年不仅让我收获了“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荣誉,还真正“从读者变成了作者”(这是《中国教师报》报道我读书读报时所用的题目)。我从读向写的延伸,更是我对文本有着不同层次和角度的思考。我经常和同事、朋友们说,像我这样没有童子功的人都能喜欢读书、都敢拿起笔来写出自己的文字(暂且不敢说是文章),你们谁都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成为一个用笔书写自己内心感悟和观点的人。
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是自己喜欢的事;写自己想说的人与事,书写是自己表达的一种方式。忙碌后可以走一走,可以喝喝水,可以伸伸腰,可以发发呆……,也可以翻翻书、动动笔,仅此而己。
记者:您对教师通过阅读写作提高专业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有什么看法?阅读写作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应如何协调?
方华:教师(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阅读层次和阅读量应该是其专业的核心素养,读书不仅是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更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理解能力和对事物的感悟力,而这些能力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达到。我们的课堂过于注重学科结构、注重知识体系、注重技能与记忆,而忽视了学科结构、知识体系、技能与记忆背后的思维、逻辑、人文性,其实任何学科最终都将回到它背后的目标,所以阅读写作不仅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有很大帮助,对所有教师的课堂都有帮助。在这里我呼吁所有教师不要再走入误区,认为只有语文教师才需要读书,读书对他们才有帮助,其实读书不是学科而是素养,所有教师都应该拿起书来读,只有读书的老师才能真正称之为老师。
阅读和写作既是文学修养和技能的提高,也是文化修养和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教师教育认识、理念、情怀、视野的培育,也是教师对教学能力、技能和对学生的理解、沟通等方面的自我培训。教师爱读书,会让教师视野拓宽、人为修养提升、育人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变革;让教师爱上读书,就能让教师爱上学生、爱上教育教学。
记者:您能否回顾一下您的教育生涯以及生命历程,读书在其中的意义是什么?
方华:学生时代的我不是一名优秀学生,也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说我没有读书的童子功。参加工作以后,我一度排斥书本,排斥读书(虽然我是老师,每天教学生知识,叫他们读书,告诉他们读书如何如何重要)。但在我工作后的第7年,由于工作需要(或者说是自己的能力不及工作所需),我拿起书,拿起了最能解决面前困惑的专业书(或者说是专业方面的案例与经验书)。开始以书为师,照搬照套,其结果可以想象,虽然并没有很好地帮助我解决现在的问题,但却给了我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自己行事的方式。现在反观当时浅显、狭窄而粗糙的读书,它给我带来了读书的动力,从而影响我思维的宽度。正是这样,带着问题寻找书本,慢慢地觉得读书并不枯燥,也不很累,甚至有点喜欢,觉得书本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不再是落不了地的空中楼阁。因为读书,我看到身边以外的人和事,看到更多没有思考和关注的人和事;我不再因一些人和事过于急躁和担心,我学会了平静、平和、理性地评价与判断人和事。正是读书,让我知道自己的无知与不足,知道别人的理想与价值,知道人生其实有多个层面和意义,这些会让自己更加宽容与释怀。
“我始终以创业者的心态对待每个岗位、对待每件事。”这是我和同事们经常交流的一句话。怎样才能保持这种心态呢?这是同事和朋友的疑问。坚守和学习是让我保持这种心态的原因,坚守初心和信仰(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因外界和别人的改变而变化自己的初心与信仰;学习与其说是一种状态,不如说是一种习惯和方式,读书、交流、倾听和合作都是学习,而读书是最方便(条件要求低)、最简洁、最个性化和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读书自然就成为我多年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读书也自然对我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些年我的一点变化和提高,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和作用,但读书是最持久和最重要的。
记者:作为一个教体局局长,您对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有没有一些建议?
方华:我想和我的同事与同仁们分享我读书的体会。读书其实不是为了什么,只是让自己更能看清自己;读书也为不了什么,只是能让自己遇到困难多一个选择罢了。这就是读书,这就是为什么要读书。
教育的专业,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局长(教体局长)更是尤其需要教育专业(现实中由于干部管理和流动等原因,很多局长没有教育工作经历,或者说没有长期教育工作体会和经验),教育局长的教育专业能力就要通过岗位培训和岗位学习。读书是教育局长最基本和必要的功课。教育局长读书不仅是自身学习的需要,还是岗位职责的需要,更是区域教育氛围和引领的需要。
拿起书就是成功。因为读书不是求功名,不是为功劳,不是达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宁静、更平和、更宽厚、更健康、更快乐和更幸福,仅此而已。
责任编辑 陈海燕
E-mail:372938381@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