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作中“技”与“道”的关系
2016-10-17晏晓苏
美术创作中,“技”是“道”的基础,“道”通过“技”来体现,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既精于“技”,又重于“道”。要完成一幅出色的美术作品,就必须做到“技”与“道”的完美结合。
前言
庄周在《庄子》一书中对“道”与“技”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即“道”进乎“技”、“道”在“技”中、“道”“技”合一。而在美术创作中,“技”是“道”的基础,“道”通过“技”来体现,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既精于“技”,又重于“道”。
何为“技”?
在美术创作中,“技”的范围很广,在科技还未发达的以前,“技”可以理解为对绘画书法中“技巧”的熟练掌握,而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随着艺术作品的多元化,“技”是完成一件出色的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条件。
我们如何能够具备这些条件呢?一,我们对于我们进行创作的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或者是软件、工艺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只有熟练地运用这些工具,我们才能在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突破。例如,油画的发明者凡.艾克兄弟,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明创新,将植物油制成的调色油当做媒介运用到绘画颜料中,使画面从此告别了冷冰冰,丰富多彩,有血有肉起来。二,在美术创作中,不管是绘画,设计中的效果图,还是雕塑,都与造型能力不可分离。造型准确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将造型通过创作需求和实际创作环境表现出来。三,空间比例在画面上的安排,它决定着画面中各种物象的组织、安排,直接关系到画面的构图和观者的视觉感受。四,色彩的合理搭配,色彩是艺术的重要视觉语言,是创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下新新世界,色彩更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接收信息的重要元素。像素描,虽然是黑白,但也有明暗区别,黑白灰三大调子的变化。油画和水彩的创作更是与色彩的搭配息息相关。且,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又出现了平面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等。不管是那一种设计,都离不开色彩的搭配。例如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的《红黄蓝》,完全利用最原始的颜色即光的三原色红 、黄、蓝,在空间进行合理的交错与分布,最终创作了一幅经典的色彩构图。五,美术创作中应该掌握必要的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听着似乎是多用于音乐创作,可是在美术创作中,节奏与韵律也同样重要,节奏与韵律对了,作品才会充满动感,充满和谐。
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天空是橙红色的搭配,颜色纯净。海面映照天空,红色和橙色搭配冷色,又以规则的笔触排列出水的动感。整个画面是暖的,但又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颜色的搭配排列,笔触的连接对比,在画面中形成无穷的韵律节奏。
不止是这些,美术创作中的许多技法都要熟练地掌握,才能举一反三,更好的领悟其中的奥妙。
何为“道”?
单纯的技术表现不能被称为是艺术,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灌入了画家的思想与灵魂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思想。“道”就是的美术创作者基于“技”把自己对生活、经历、环境的感悟投之于作品,使作品具有灵魂,具有思想。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达芬奇给予了画中人物人文主义的思想与个性。在画面中,蒙娜丽莎的嘴角那抹神秘,似笑非笑,但从画面整体可以看出她内心的愉快。达芬奇捕捉到了表面之后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与当时人文主义所反映的人性这一思想相符合,也正是达芬奇所想表达的审美追求。
其实,“道”就存在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蕴藏于我们的内心,渗透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都有不同的看法与感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我们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正是这种独特的观点让我们明确了方向,知道了怎么去实现我们的目标。而美术创作者,把自己的理想、目标、追求甚至是对人、对物、对生活的感悟投注道作品之中并准确的表达出来时,便形成了美术创作中的“道”。
“技”与“道”
庄子“道”“技”合一的思想,也就是艺术与哲学合一的思想,而哲学本来自于生活,生活本就是一部哲学史书。在美术创作中,“技”是“道”的基础,“道”通过“技”来体现,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既精于“技”,又重于“道”。所以说,在美术创作中,“技”是必不可少,而我们又不能仅仅满足于“技”,要去追求“道”,美术作品的创作,讲究“技”与“道”的完美结合,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堪称经典。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列宾因为出身较为低下,是乌克兰地区的一名屯垦的军官之子,其社会地位略微比农奴好一些。这种低下的社会地位,促使了列宾比别人遭受到更多的人情冷暖。尽管是这样,列宾仍然利用有利条件认真学习绘画,练就了扎实的绘画技能。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克拉姆斯科依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列宾创作了反应底层人民艰苦生活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著名绘画作品,表现了低层人民的生活境况,列宾为了描绘这些人物,先后三次来到伏尔加河畔进行写生,并且和纤夫们进行交流。深切的去体会他们内心的疾苦, 为创作这幅巨作埋下伏笔。列宾创作的这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品当中塑造了十一个非常生动的纤夫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形象当中,我们不仅仅能够解读到当时沙皇俄国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悲惨命运,甚至能够看到这些纤夫身上的巨大力量以及不愿意一辈子都受到他人压迫奴役的悲壮反抗意识,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们可以看到在整幅绘画作品的画面上,是烈日当空,酷暑炎炎,漫长并且荒芜的沙滩之上,由十一个衣衫残破不堪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纤夫队伍,正在伏尔加河的浅滩上拖行着货船,步伐十分沉重。这些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相反,这十一个纤夫都有着自己鲜活的个性和面容。
例如,一个衣衫残不堪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纤夫队伍一个衣衫残破不堪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纤夫队伍,正在伏尔加河的浅滩上拖行着货船,步伐十分沉重。这些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相反,这十一个纤夫都有着自己鲜活的个性和面容。例如,最引人瞩目以及令人同情的就是那个站在中间,并且年龄最小的纤夫,这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这个人物形象是整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从画面上看,这个少年纤夫的年龄是最小的,而且皮肤还比较白皙,由此可以推断这个少年是刚刚加入这个队伍的。而在拉纤的过程中,少年正在用手对肩头上的绳索进行调整,这证明了拉纤已经磨破了这个少年的肩头,在这个少年的胸前,还挂着一个十字架的吊坠,很明显,列宾在这之中表达了上帝并没有眷顾这个命运悲惨的孩子。 少年的右边是一个看起来非常虚弱、劳累的纤夫,似乎感染了比较严重的疾病,但是为了养家糊口,没有办法休息,他只能迈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前行着,在这些纤夫的身上,我们看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列宾的绘画艺术之中,将现实主义的思想凝聚到美术创作之中,用自己精湛的技艺表达出了沙俄统治下,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正是因为这种“技”艺之精、思想之“道”,才让《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在绘画史上经久不灭。
在中国画中,也缺少不了这种扎实之“技”、生活之“道”。据记载,比如说,著名画家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他走过了很多地方,却偏偏热爱着那富春山水,晚年的时候,在富春江畔的筲箕泉定居,他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旷世名作。
上为《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才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在富春时期的巅峰作品。《富春山居图》的创作不仅仅有扎实的生活基础,更有黄公望娴熟的笔墨技法,把富春山水的本质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件旷世巨作前后花了黄公望约七年的心血,画面描述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山石叠峦,峰回路转,村舍上袅袅炊烟,鱼跃水波,近处的树郁郁苍苍,景色优美,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这幅山水画空间布局极其自然,由平面向纵深展宽,令人身临其境,倍感亲切。笔墨技法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也就是其首创的“浅绛法”。使得整幅画面轻松明了,深远得当,似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后人称之为“画中之兰亭”。
《富春山居图》之所以对后人影响如此之大,一方面因为黄公望晚年技法炉火纯青,另一方面就是黄公望对于富春山水的钟情独爱,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情感都赋予了作品之上,体现创作之“道”。
再来看一个近现代的例子,著名画家罗中立以一幅《父亲》轰动了整个画坛,从画中便可看出作者的绘画技艺之精湛。
《父亲》描写的是一个中国社会底层老农的形象,在这幅画面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老农干涸而枯燥的嘴唇、布满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的一些细节描绘,深深的打动了观者的心;作者运用了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这幅作品震撼非常,就像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父亲》之所以引发了一个时代人民的共鸣,就是因为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更是一幅承载了画家全部思想感情的载体,即生活之“道”。
综上所述,可见,在美术创作中,“技”是所有一切的基础,“道”是“技”的升华,“道”寓于“技”。所以说“道”与“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做到“技”与“道”的完美结合,才可以在美术创作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晏晓苏(1991-)女,汉,江苏宿迁,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装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