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入境旅游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6-10-17蒲白翎王朝辉朱晓丽张亭亭

关键词:赣北赣西中南

蒲白翎, 王朝辉, 朱晓丽, 张亭亭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江西省入境旅游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蒲白翎, 王朝辉, 朱晓丽, 张亭亭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研究采用分解的泰尔指数分析江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借助多元回归模型阐述这一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大,相对差异缓慢波动下降;区域间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逐渐成为省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三大区域中赣北差异最大,赣中南表现较为稳定,赣西波动幅度最大;(2)接待设施、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禀赋和对外经济是江西省入境旅游差异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赣北、赣中南、赣西三大区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将赣北定位为成长型区域,赣中南为成熟型区域,赣西为开发型区域,最后根据三大区域类型提出差异化政策,推动江西省入境旅游全面发展.

江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多元回归分析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入境旅游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入境旅游成为衡量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换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江西省入境旅游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其快速发展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旅游一直被当作平衡地区收入差异的重要手段,Zhang认为,这种来自于旅游业对区域差异的影响,远大于其他产业[1].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计算旅游区域发展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和演变,如唐留雄(2003)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对1986-2000年中国国际旅游业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次、饭店数和饭店客房数在全国、沿海和内陆三个层面上的地域均衡增长差别进行测度[2];陆林、余凤龙(2005)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描绘中国省级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3];席建超、甘萌雨等(2010)运用1996-2005年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的截面数据构建评价表征指数,对中国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区域的差异进行分析[4].这些研究多数集中在从全国视角研究省区和地带间的差异[5-6],也有少数研究省内市际之间的差异,但多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姜海宁、陆玉麒等(2009)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泰尔指数等指标描绘江苏省入境旅游总体差异和区域差异[7-8].二是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敖荣军等(2006)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以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指标,分析1990-2003年全国入境旅游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9];万绪才等(2012)选取旅游产品、知名度、区位距离和对外经济四个因素指标对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0].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研究对象方面,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更多是从全国角度的省区以及地带间差异分析[5-6],部分研究省内市际之间差异也多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省区[7-8],对中、西部省区的区域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方面,也有少数论文对江西旅游区域差异进行研究[11],但运用的方法多为简单的统计分布计算,没有运用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来深层次解释省内的市际差异与地带差异;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大多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字性描述[7],其结论的科学性仍值得考究.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为江西省入境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与建议.

1 数据样本及研究方法

1.1研究方法

1.1.1差异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泰尔指数分解法来分析江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将江西省分解为三个级别的区间,第一级为整体的江西省域,第二级为由城市组成的区域i,第三级为基本单元城市j,并依此将泰尔指数分解为:

(2)区域间入境旅游收入差异泰尔指数Tbr:Tbr=

(3)区域内入境旅游收入差异泰尔指数Twr:Twr=

(4)以城市为单位的江西入境旅游收入省域差异泰尔指数Tp:

其中:Tpi是指i区域内几个城市之间入境旅游收入差异;Tbr是指江西省域内几个区域之间入境旅游收入差异;Twr是指几个区域内入境旅游收入差异的和,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可以分解为地带内(Twr)和地带间(Tbr)差异.N和Y分别指江西省域内人口数和入境旅游收入,Ni和Yi分别指i区域人口数和入境旅游收入,Nij和Yij分别指i区域内j市的人口数和入境旅游收入.G为城市个数,Wg为第g个城市收入占省域总收入的比重,Eg为第g个城市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式(4)是不分组计算的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总差异,式(5)是将江西分解为i个区域后计算的入境旅游收入总差异.

1.1.2评价指标权重及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在各个不同组成要素不断变动与相互作用下产生,万绪才等(2012)在对南京市入境游客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旅游产品、知名度、区位距离和对外经济四个因素对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10],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这几个因素进一步分析[12-13],最后整理出五个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接待设施、基础设施、对外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接待设施、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是通过加权求和法(式[7]),分别对不同星级的星级酒店数量(HT)、不同等级的A级景区(TR)、高速公路与不同的等级公路的里程数(RD)进行综合评价[9].对外经济通过进出口(IE)总额指标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指标.

表1 评价变量指标及权重Tab.1 Evaluation variables and weight

其中Tj代表j市某评价变量的综合评估得分,本文中评价变量为接待设施、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i代表该类变量中的某一级别类型,xi代表该级别类型的实际数量,ximin代表该级别类型的最小值,ximax代表该级别类型的最大值,wi为该级别类型所占权重.其中T值越大,表示j市该变量水平越高,表1为不同评价变量的各项指标及权重[12].

将上述五个影响因素纳入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式[8])中,分析其对江西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回归方程模型如下:

其中βn为偏回归系数.

图1 江西省入境旅游差异总体变化过程Fig.1 The process of disparities of inbound 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

1.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江西省2002-2013年各市连续的入境旅游收入为主要统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西省统计年鉴》;另外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接待设施、资源禀赋等数据主要是在国家旅游局网站提供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汇编而成的(图1).

2 江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分析

2.1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的总体差异特征

2002-2013年,江西省旅游业入境旅游取得较快的发展,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从2002年的7162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52508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9.85%,各市入境旅游收入均值从2002年的651.09万美元增大到2013年的4773.45万美元.

表现绝对差异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从2002年的561.99和1618增长到2013年的3052.54和9782,均呈稳步上升趋势;但随着某些旅游发展基础较差的城市的快速发展,如萍乡市2013年的入境旅游收入是2002年的32倍,相对差异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表现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从2002年0.86315下降到2013年的0.63948,极值比率从2002年65.72下降到14.38.如图1与表2所示,十多年间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绝对差异随着全省入境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波动下降.

表2 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总体差异Tab.2 The overall disparities of inbound 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

2.2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特征

为了进一步研究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的区域差异特征,本文运用分解的泰尔指数对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深层分析.结合行政区划以及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旅游产业的战略布局,本文将江西省的11个地级市划分为三大区域:赣北-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包括九江、南昌、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包括赣州和吉安;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包括萍乡、新余、宜春.

从表3和图2可以发现,2002-2013年江西省入境旅游的省域差异曲线整体呈现下降的走势,从2002年的0.314294861下降到2013年的0.225878949.省域差异在2003年“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等事件发生的当年,达到极小值后突然变大,以这两个年份为时间节点,将省域差异演变割裂成两个阶段,2002-2003年、2004-2008年、2010-2013年的下降阶段和2003-2004年、2008-2010年的攀升阶段.在省域差异的下降阶段,2003年“非典”重挫南昌、九江和赣州等入境旅游热点城市,使江西省2003年的入境旅游市场较为低迷;2004-2008年江西省不断发展对外旅游推介交流和对内旅游环境营造,开启“江西入境旅游倍增计划”,打造四条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旅游资源的品牌创建;2010-2013年打造“江西风景独好”的品牌形象,赴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召开大型立体推介会,吸引大量重点旅游合作项目落户江西,采用微营销等新营销手段,新增多条海外直飞专线,这一系列全省范围的政策、措施的实施,使省域差异有明显减小.在省域差异的攀升阶段,2003-2004年间,江西省逐渐走出“非典”影响,南昌成为长珠闽和泛珠三角“无障碍旅游区”中的重要一环,九江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赣州正式提出“红色旅游概念”等;2008-2010年间,景德镇因资源枯竭转向旅游发展,上饶进行旅游资源的品牌创建,实现多个景区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品牌,随着这部分入境旅游基础较好城市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快速恢复,省域差异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攀升趋势.

区域内差异和省域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2003年“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等事件发生的当年,均有所减少,由于区域内不同城市的恢复速度不一,二者均在后事件时期攀升达到峰值,而后不断调整下降;区域间差异则表现与前者相反的趋势,在2003年和2009年,即事件发生的当年或后一年有所增长并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反映旅游业具有敏感性与脆弱性[14],对旅游业发展起副作用事件的发生,可能会引起区域差异的波动变化,且疫情类事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更大更迅速,经济类事件对区域间差异影响稍有滞后,这在贡献率和城市间差异演变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

表3 2002-2013年江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Tab.3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inbound 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02to 2013

图2 江西省2002-2013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演变Fig.2 The evolution of disparities in inbound tourism

图3 江西省2002-2013年入境旅游城市间差异演变Fig.3 Disporities between cities of inbound tourism

从贡献率来看,除了2003年和2009年区域内差异贡献率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之外,二者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区域内差异的差距逐渐成为省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省域差异与区域内差异曲线基本一致的原因.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贡献率的演变轨迹呈现出“葫芦”的特征,如图2,二者之间的差距在2003年与2009年有明显变小的趋势,这反映出,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促使区域内差异的相对减小和区域间差异的相对增大.

2.3赣西、赣中南、赣北区域差异特征

如图3所示,2002-2013年三大区域中城市间差异最大的为赣北,其次为赣西,差异最小的为赣中南.

赣北的城市间差异以其高贡献率呈现出与区域内差异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分别在2003年和2008年达到极小值,呈“M”型曲线规律,因而其形成原因与区域内差异也基本一致,不同在于赣北的城市间差异波动幅度更大.由表3中赣北城市间差异贡献率占区域内差异的比率来看,赣北的城市间差异十分显著,2003年达98.2%的高值,2013年这一数值仍占有83.7%的较大比重,成为区域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2013年,赣北地区的九江市入境旅游收入为10513万美元,而鹰潭市的入境旅游收入仅为1774万美元.

赣中南城市间差异整体较为稳定,2004年赣州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拉大赣中南城市间差异;随后“中国红色万里行”带热吉安井冈山、赣州瑞金等红色旅游景点,带来差异缩小,在2005-2007年整个赣中南的城市间差异几乎为零;2008年差异上升,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体现出来,带来2009年赣中南城市间差异的降低;2009-2011年间,吉安大力发展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品体系的建立,全力推出七条特色旅游线路,因而赣中南城市间差异迎来了一个小攀升,随后两年逐渐递增.从总体来说,赣中南的城市间差异演变轨迹呈现“阶梯”特征,逐步递增略有浮动,主要因为区域内城市的接待设施、基础设施、经济状况、资源禀赋等情况基本一致,入境旅游发展与赣西和赣北相比更为均衡.

赣西城市间差异曲线变化整体波动较大,2004-2006年,新余作为工业城市入境旅游发展较为落后,随着萍乡和宜春的入境旅游快速发展,赣西城市间差异直线上升,于2006年达到峰值;2006-2009年,新余适逢仙女湖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举办首届世界旅游大使国际冠军总决赛等机遇,带来赣西地带间差异的缩小;金融危机后,萍乡与宜春采取相应措施,带来入境旅游的复苏,而新余恢复缓慢,导致赣西城市间差异在2009-2011年又有所上升;2011年开始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赣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12年赣西首趟赴台旅游专列通车,使赣西城市间差异缓慢下降.与赣北和赣中南相比,赣西入境旅游城市间差异的演变轨迹波动幅度较大,一方面说明赣西入境旅游受内外环境变动影响明显,另一方面这也与赣西现阶段旅游产业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导有关,旅游者旅游体验心理变化导致赣西入境旅游差异呈现不稳定的波动[7].

根据图2与图3,赣北的城市间差异在2003年和2008年大幅降低后,在2004年和2009年均有迅速提升;而赣西和赣中南的极小值出现的相对滞后,赣西出现在2004年和2009年,赣中南出现在2003年和2009年,且随后的增加也更为缓慢.可以看出,赣北地区对突发事件的反映更为敏感,赣中南和赣西对突发事件的反映相对滞后,不同城市在后事件时期的调整速度不一,因而导致区域差异的突然变大,随着事件发生时间的递增,三大地区的区域差异均逐渐缩小.

3 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3年江西省入境旅游相关数据,运用SPSS18.0对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各因素对江西省入境旅游收入的影响,发现区域发展水平(GDP)与对外经济(IE)和接待设施(H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相关,且在回归分析中,VIF值大于10,说明进入回归方程式中的自变量存在多元共线性,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在这二者之间取一为代表[13],因此本文在之后的研究中剔除区域发展水平这一变量.

剔除区域发展水平(GDP)后,原回归模型式[7]变为INTERj=β0+β1TRj+β2HTj+β3RDj+β4IEj+εj,结果显示在表5中.从回归模型的整体解释效度来看,其决定系数R2为0.931,调整后的R2值为0.885,表示这四个预测变量可解释入境旅游收入(INTER)88.5%的变异量,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中变异量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20.176,显著性检验的p值为0.001,表明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达到显著水平.四个影响因素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统计值为1.457,表示模型中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方差膨胀系数(VIF)均小于10,整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且各变量之间的多元共线性问题不明显.

根据多元回归模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接待设施(HT)、对外经济(IE)、基础设施(RD)和旅游资源禀赋(TR),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1.536、0.919、0.629和0.391,体现了入境旅游发展对于接待设施和对外经济的高度依赖,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对于入境旅游的促进作用以及旅游资源禀赋对于吸引入境游客的作用.

表4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Tab.4 The result of regression model

表5 江西省地区入境旅游影响因素Tab.5 Influence factors of inbound 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

表5为2013年江西省入境旅游区域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得分.从接待设施(HT)来看,旅游接待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良好的接待设施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吸引物,这种接待设施在区域上的差异对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影响深远.江西省整体接待设施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如2013年全国五星级酒店共739家,而江西五星级酒店仅有12家,占全国1.6%,其中赣北占11家(南昌8家,九江2家,景德镇1家),赣中南1家(赣州1家),赣西没有五星级酒店.从对外经济(IE)来看,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经济的相关系数为0.848(表4),因此对外经济因素中包含了区域发展水平因素和区位条件因素,区位条件较好的城市一般对外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表现较好,入境旅游发展也相对较佳,这一结论与万绪才关于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的结论基本一致[10].赣北拥有江西省省会南昌、交通枢纽鹰潭、重要港口九江等城市,在对外经济与区域发展水平(GDP)方面表现最好,但城市间差异也最大,赣中南仅次于赣北,赣西较其他两大区域相对落后.从基础设施(RD)来看,旅游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对基础设施具有依赖性,完善的基础设施会促进入境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赣中南的基础设施均值远高于赣北和赣西两大区域,这与赣中南面积较大而交通线路分布多有一定关系.赣西与赣北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差异较大,赣西宜春市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得分是萍乡市的12倍多,赣北上饶市是鹰潭市的24倍多.从旅游资源禀赋(TR)来看,根据《2011年外国人入境旅游入境外国人情况分类》,我国入境游客主要以观光休闲为主,旅游资源状况较好的城市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较大,所以我们普遍认为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呈正相关[4].旅游资源禀赋的综合评价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赣中南、赣北和赣西.赣北旅游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上饶市旅游资源禀赋是抚州市的4倍多;赣中南综合评价比较平均,而赣西得分普遍不高.

4 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对江西省2002-2013年的入境旅游时空差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江西省2002-2013年间入境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随着各市入境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而相对差异缓慢波动下降.通过分解的泰尔指数计算发现:区域间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区域内差异呈波动变化趋势,区域内差异贡献率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区域内差异的差距逐渐成为省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在重大事件发生的当年突然减小而在事件发生后急速增大,最后随着时间递增慢慢减小,以此形成循环.三大区域中城市间差异最大的为赣北,其次为赣西,差异最小的为赣中南.赣北城市间差异整体上呈波动缓慢下降的趋势,而赣西和赣中南的城市间差异则略有上升,区域之间差异逐渐趋于平衡.(2)接待设施、对外经济、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禀赋是江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赣北各个因素得分差异和城市间差异均为最大,在接待设施、旅游资源、基础设施上表现较赣中南差,但入境旅游发展却最好;赣中南城市间差异整体较为稳定,相关影响因素指标的发展已有一定基础;赣西城市间差异波动幅度最大,影响因素指标综合评价较差,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综上所述,可将赣北为成长型区域,赣中南定位为成熟型区域,赣西为开发型区域.

4.2政策建议

盲目追求区域的绝对均衡或者不合理的非均衡战略并不能实现江西省入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有针对、有方向,切合各个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异化政策,来缩小区域差异,推动江西省入境旅游的全面发展,实现单点效应向多点效应转化,推动赣北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全面提质持续发展、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优化转型协调发展和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打造品牌重点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赣北地区作为成长型区域,应充分发挥资源、经济、区位等多方面优势,积极推动区域内与区域间合作,整合区域资源,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理念,改革发展体制,共筑品牌战线,提高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发挥其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南昌)、港口城市(九江)、旅游资源城市(上饶)等的带动作用,加强区域联系与交往,减小城市间入境旅游差异.赣中南作为成熟型区域,应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集中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等六要素建设,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赣西作为开发型区域,应积极转变旅游资源观念,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武功山、仙女湖等旅游资源的优势,构筑旅游产品体系,提高品牌知名度与产品吸引力,全面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另外,针对如“非典”“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发生,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预警系统,增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能力.本文的不足在于指标选取方面稍显单一,如接待设施仅以星级酒店为指标来解释可能会造成一定误差,加权的权数有待进一步考证和完善,未来应选择更为全面的指标体系对这一研究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1] ZHANG Y.Tourism and regional imbalance in Yunnan(China)[C].CAUTHE 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2001.

[2] 唐留雄.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研究[J].经济问题,2003(11):69-71.

[3] 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4] 席建超,甘萌雨,吴普,葛全胜.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总体趋势与区域差异:1996-2005年[J].地理研究,2010,29(4):737-747.

[5]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6] 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7] 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09,24(1):23-28.

[8] 靳诚,陆玉麒,徐菁.基于Theil系数的浙江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123-128.

[9]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32(3):32-43.

[10] 万绪才,王厚廷,傅朝霞,马红专.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2):337-346.

[11] 陈霞.江西省旅游业地区差异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2] 赵东喜.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1):41-45.

[13] 李凡,吉生保,章东明,时如义.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的省际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41-50.

[14] 孙春华.浅谈旅游业的脆弱性及其规避途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9-12.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Inbound 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

PU Bai-ling, WANG Chao-hui, ZHU Xiao-li, ZHANG Ting-ting
(College Territorial Resource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This study uses the Theil index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inbound 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and uses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to describe factors that produced this difference.The study found:(1)The absolute difference in Jiangxi inbound tourism revenue 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slowly declined;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decreased slowly,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gradually become a major contributor to provincial differences;(2)Reception facilities,infrastructure,tourism resources and foreign economy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that result in inbound tourism differences in Jiangxi Province.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three regions,positioning North Jiangxi as the growth area,Mid-South Jiangxi as mature area,and West Jiangxi as developing area.Differentiation policy i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three types of area,to promote inbound tourism in Jiangxi Province to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Jiangxi Province;inbound tourism;regional differences;Theil index;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F59

A

1001-2443(2016)03-0278-07

10.14182/J.cnki.1001-2443.2016.03.013

2014-1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1171).

蒲白翎(1991-),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经济研究.

引用格式:蒲白翎,王朝辉,朱晓丽,等.江西省入境旅游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3):278-284.

猜你喜欢

赣北赣西中南
广乐高速韶赣北连接线大桥通航水流条件研究
赣西采茶戏剧种渊源及艺术形态探析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2019年)
《赣西文学》 诗选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赣北地区复杂性肾结石成分及特点分析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清代赣北山区移民与经济开发
赣北红心火龙果设施排式栽培技术
不同品种柚类在赣西地区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