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日 古老文明的印记

2016-10-17撰文陈曦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期
关键词:赛龙舟腊八粥传统节日

撰文>>>陈曦

节日 古老文明的印记

撰文>>>陈曦

无论是本土的节日,还是舶来节日,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这些节日从远古走来,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意义。

新的一年开始了,元旦一过,春节渐近,春运抢票开始后,节日的气氛便逐渐浓厚。出现在阳历1月日历上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经常是腊八。

在农历的最后一个月,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祈求下一年的丰收便选择在腊八这一天欢庆丰收和感谢祖先与神灵。腊,有几个含义,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在腊月中,祭祀是最重要的事。先秦的腊日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

一碗腊八粥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历程中,靠天吃饭的人们对气候无比崇敬与畏惧,也演变出一些约定俗成的节日。一旦某一种仪式被固定在某一个时间,加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就演变成了节日。因此,大部分的中国传统节日,或者与节气有关,或者与祭祀有关。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几乎全部脱生于原始的宗教仪式。祭祀成就了很多传统节日,腊八就是其中之一。

一年之末,人们结束了一年的农活,自然而然地想要庆祝一年的辛苦,并向神灵祈求下一年的富足。传统节日通常都有带着自己特色的食物,比如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和中秋节的月饼等。同样,腊八也有自己独特的食物,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民间传闻甚多。相传,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不忍众生遭受生老病死的痛苦折磨,又不满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舍弃王位,出家修道。释迦牟尼一路孤身远行,终日食不果腹,在十二月初八的这天,实在不堪饥饿晕倒在路旁。幸好,被一位牧羊女发现,用乳糜救活。清醒之后,他大彻大悟,终于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佛教兴盛之后,释迦牟尼的得道之日便不仅仅是佛教的“成道节”,也成为民间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另外,这个节日不仅仅为了纪念佛祖成道,也为了纪念给释迦牟尼乳糜的牧羊女的慈悲之心,古印度人把这天视为“斋僧”和救济穷人的日子。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千百年后,庆祝腊八节的方式渐渐相沿成俗:效仿牧羊女所做的乳糜,人们用五谷杂粮煮粥供佛和接济穷人。老百姓在自家煮腊八粥,寺院也会煮腊八粥分给善男信女。因释迦牟尼吃了乳糜之后得道,所以人们相信吃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故而腊八粥也被称做“佛粥”。

另有一说,朱元璋少时家贫,在给地主干活的时候不慎把地主的牛摔断了腿,地主把他关在破屋里两天两夜作为惩罚。正值寒冬腊月,朱元璋饥寒交迫,便四处找可以吃的东西。突然,朱元璋看见一只老鼠从面前跑过钻进了洞里,他本想抓只老鼠填饱肚子,不料在挖老鼠洞的时候竟然从里面挖出了很多种粮食。于是他用这些粮食煮成一碗粥,填饱了肚子。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当上皇帝,为了纪念自己曾经过的苦日子,也为了让子女不忘祖辈创业的艰辛,他每年都让人熬腊八粥,分给子女和文武百官。

中国地广人多,各地腊八粥的配料和食用方法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北京的腊八粥最为讲究,所用食材的种类也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干、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总计不下20种。

天津人都会把煮好的腊八粥分给街坊邻里,并且喊着“缘儿啦,缘儿啦”,告诉邻里粥已经煮好了。讨粥之人为好彩头,还会特地向赠粥人家索取粥底锅巴,称之为“包缘儿”。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差人们喝的粥。

甘肃的腊八粥煮熟后先用来敬神,然后分给邻里,最后才能自家人吃,粥里除了放一些常见的杂粮,还会加上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甚至肉丁。

宁夏的腊八粥里会加上各种豆子,比如黄豆、扁豆、蚕豆、红豆、黑豆等。还会在粥里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混合成的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出锅之前淋上葱花油。

陕北人吃完粥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大丰收。

山西的腊八粥也叫八宝饭,以小米为主,另加豇豆、红小豆、绿豆、小枣,还有黏黄米、大米、江米等。

江苏的腊八粥有咸甜之分。粥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咸粥加青菜和油,甜粥加糖。苏州人还会在腊八粥里放入茨菰、荸荠、芡实、木耳、青菜、金针菇等。

浙江腊八粥会加入桂圆肉和荔枝肉,不仅味道香甜,也寓意着日子甜美。

爱吃辣的四川人做出的腊八粥味道甜咸麻辣皆有。四川农村吃咸味腊八粥较多,在粥里加入了黄豆、胡萝卜、肉丁、白萝卜等,当然还会加点辣椒。

留在舌尖上的腊八

无论是释迦牟尼得道的传说还是朱元璋挖粮果腹的传说,腊八粥似乎总是与饥饿和贫穷相关,其实,这个节日的理念是发扬助人精神和倡导勤俭节约。如今,在努力消灭饥饿,全民奔向温饱的中国,人们对腊八节的意义知道得越来越少,腊八节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所以,现在人们庆祝腊八节的方式可能只剩下喝粥了。腊八这天,各大媒体经常会报道某某寺院煮腊八粥赠与信众,报道的重点多是施粥数量多少,有多少人排队等候等等。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寺庙施粥最重要的内涵:慈悲助人。自2008年以来,少林寺恢复每年施粥的传统。有着近800年的历史的少林药局按照佛医古例,熬制出“少林五行腊八粥”赠给信众食用。施粥的内涵是弘扬佛教慈悲济世、利益众生,因此少林寺在每年的施粥活动开始前,都会有一场庄严的施粥祈福法会,由少林寺僧人主法,与十方善信一起,祈愿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商家为了盈利,当然希望顾客能时刻体会到节日气氛,然后荷包大打开。然而腊八节不是法定假日,不是情侣的节日,也不是西方流行的节日,也没有理由让人庆祝和狂欢,于是节日的气氛逐渐淡化,失去了原有的光芒。

相比端午和中秋,腊八节似乎也没有能让商家获利的机会。粽子和月饼经过华丽的包装和精美的广告,可以鱼跃龙门、身价百倍,这种过度包装的粽子和月饼可以变成“馈赠佳品”,既能联络感情看着也赏心悦目。而腊八粥就没有这个命了。切莫说几乎没在电视或者广告牌上见过腊八粥的广告,即使在超市里,也仅仅能在销售五谷杂粮的地方找到配比好的腊八粥材料。没有节日气氛的烘托,让腊八粥难以被包装成昂贵的礼品,自然也得不到商家的垂青。腊八粥不能开封即食,做起来虽不算麻烦,却也花费时间。所以,很多人家即使想吃腊八粥,也选择购买成品。近年来,有些饭店也会煮腊八粥,不过多是为了赠送,真正售卖的却不多。

节日的美丽与哀愁

不仅腊八节沦落到只剩下腊八粥,一些其他的节日也仅仅剩在了舌尖之上。

从春节开始,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被与之对应的食物抢了风头。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食物在节日还没开始前就被摆放在超市和商场的醒目位置,供人采购。虽然看似节日气氛浓厚,但是在繁华的背后,节日真正的内涵和意义却渐渐缺失。

当今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无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过节上,所以,吃点与节日呼应的食物,就成了现代人过节的方式。春节守岁、中秋观潮、重阳登山、腊日击鼓等,代表着节日内涵的元素反而在不知不觉中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之家每到节日便会大摆宴席或者举办仪式庆祝,在重要节日还会给百官放假。以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春节为例,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不仅为本国庆祝节日,也是国家之间政治博弈的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能够对内显示出太平安康,也能对外彰显国威。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描述皇族的端午节,“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隋炀帝在位时期,洛阳城宫城正门端门每年元宵节都有布灯习俗,灯火盛极,流光溢彩。历史上有名的元宵节端门灯火即是发生于隋唐洛阳城的端门。《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自古以来,民间活动亦是烘托节日气氛的重要力量,比如元宵节的灯会和端午节的赛龙舟。

唐代,赏灯活动兴盛,街道上、家门口处处挂着灯笼,还建了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元稹作诗描述元宵节灯会的盛景:“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

古时端午节的赛龙舟可谓热闹非凡,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里详细地描述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赛龙舟这个有趣的娱乐项目,古时人们才会如此看重节日。

一些传统节日的固定活动,比如元宵节花灯会、端午节赛龙舟等在古代往往都是由地方政府和民间社团组织操办的,但现代社会中,这些组织有的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这类的公共活动也就越来越少了。

千年文化的印记

节日,在文化传承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传统节日从不缺乏内涵,春节有祭祖、迎新和联络亲友的意义;端午节有辟邪驱病的初衷;中秋节寄托了思乡之情。然而,尽管意义深远,这些传统节日的仪式却逐渐被忽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萧放曾指出,传统的年节礼俗被大量遗弃,本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年节,因为相关仪式礼俗的大量消失而变成浮泛的“时间单位”。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似乎更重视洋节,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现在已经成了狂欢的理由和商家的促销噱头。或许,并不是每个过洋节的人都知道这些舶来节日的含义,但是却乐意在商家营造出的节日气氛中享乐。

无论是本土的节日,还是舶来节日,传统节日的形成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这些节日从远古走来,经过千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意义。

曾几何时,每到年节,大人和小孩无不翘首企盼,兴奋不已。现在,春节虽然依然是华人最重要的节日,年味却越来越淡了。20年前,一大家人在过年的时候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小孩子们可以撒欢地玩,放爆竹、扎灯笼、领压岁钱,大人们虽然从早到晚地忙着做年夜饭和包饺子,却也乐在其中。如今的春节,报纸上报道的是春运一票难求,在饭店预定年夜饭要早早下手,大城市里禁止烟花爆竹或者对春晚无休止的吐槽等等,人们的关注点似乎与过年的本质并不相关。

幸好,随着复兴中华文明,传统节日再次受到重视,一些古老的节日活动得以复兴,赛龙舟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在开展龙舟比赛。每到端午,举办龙舟大赛的地区必定人山人海,围观的群众达到万人以上,因为有了赛龙舟这项活动,端午节的气氛也更浓了。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遇冷”,可以找到很多专家的解释。比如,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蚀让中国传统节日败给了洋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不适应时代发展,所以必然走向没落;大幅度快速的城市化湮灭了原本存在于农村的传统节日习俗;中国传统节日原先所具有的功能逐渐丧失;国家对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及对政治性节日;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化导致了代表农事祭祀的传统节日的衰落。

无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和全面,传统节日式微是不争的事实,传统节日所代表的文化需要被保护也是事实。在传承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节日发挥着相当特殊和重要的作用。节日的仪式、饮食、服饰和活动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的积淀。虽然节日不能局限于活动和仪式,但是却正是这些符号化的东西让节日能得以留存和传承。

在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传统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因此中国堪称世界上传统节日最多的国家,然而现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无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快称不上“节日”了。

节日,不仅是民俗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也反映着民族的社会生活,记录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伦理观,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载体,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带着古老文明印记的传统节日不应该只活在过去,而是应该更好地活在未来。

猜你喜欢

赛龙舟腊八粥传统节日
赛龙舟啦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丘树宏的诗
说说腊八粥
赛龙舟
腊八节
腊八粥等
MISHMASH
端午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