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素养养成的教学设计例谈

2016-10-17张国宝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露珠赞美文本

张国宝

一、 在转换中学习复述

所谓“转换”,就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前半句更多的是教材编写者所做的事,而后半句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善于发现并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把教材文本转换为学习内容,并在真正的学习中锻铸、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在文本的充分转换中,学会概括、学会复述。例如,以《蒲公英》《三袋麦子》《第八次》三篇课文中相关的复述环节为例,它们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文本,人物形象鲜活,故事情节紧凑,复述便成了共性的要求,也成为学生学习此类文本易于形成的语文素养。教学设计时,笔者先自行提取与概括相关人物和关键词语,列表于后:

2. 课堂教学时进行复述的“五步”:第一步是在指名朗读的时候,对所有同学提出明确的要求——用笔在文中标注出能够概括故事内容的人物以及关键的词语。第二步是师生共同讨论,老师示范概括出课文的第一部分,在示范引领的同时,让学生有迹可循、有例可依。第三步是邀请两至三位同学上黑板前,接着第一部分的概括、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继续往下概括,其他同学把自己的概括写在课文旁边。第四步是师生共同研讨,确立与文本内容、故事情节基本一致的表述,让每位同学修改自己的概括语。第五步是依据板书,自行复述或讲述;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复述;推荐同学组成复述团队,向全班复述展示。……

这些以童话故事、历史故事为形式的文本,故事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情节细腻,作为教师可以立足不同的视角,转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形成殊途同归的学习路径。但笔者更倾向于立足故事这样的独特体裁,先概括再复述,既是适宜的教学样式之一,还是切实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路径。从文本故事到精炼的概括,再到完整地复述,在一次次的“转换”中,探寻着“课文是个例子”的真谛!

二、 在打通中学习对话

何谓“打通”?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打通书本与生活的壁垒,打通儿童和成人的隔膜。教学化和儿童化的设计,必然是成人意识与儿童视角打通后的结晶。笔者依托文本最显著的表达形式是学习对话——以《小露珠》这篇科普童话片段设计为例:小动物们和小露珠之间的对话,无疑是最精彩、最具教学价值的段落之一。面对这样鲜活而灵动的对话,笔者的选择是充分关注对话的鲜活内容,努力夯实学习的具体过程,在打通中学习对话。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关注了三个“早哇”和三个比喻句:

首先,谈谈真实感受。让学生们自己读一读对话部分,并想一想:“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欢之情显而易见。那么,同学们究竟能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这一份深深的喜爱呢?

接着,关注三个“早哇”。在学生们的自主阅读与批注中,“三个‘早哇”成为师生共同的关注点、兴奋点、研究点。在笔者和同学们的共同交流中,从对话中三个“早哇”,感受到了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亲切、友好与热情,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能拥有这份让人温暖的情绪。在同学们动情的朗读之中,对话中的那份热情被一一诠释。

然后,聚焦三个比喻句。在这段对话之中还有三个比喻句,那是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真心的赞美。在学生尽情地朗读之中,还发现这三个小动物都在用“打比方的方法”赞美小露珠,对话的形式都是“像……那么……的小露珠”,在同学们分角色的朗读之中,热情与赞美被最动听的声音表达了出来。

最后,学会赞美别人。既然是对话,仅仅有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肯定是不完美的。“如果你是小露珠,听到别人的赞美可以说些什么呢?”让我们像它们赞美小露珠那样去回应吧,最好能用上打比方的方式。“早哇,像跳水运动员那么灵活的小青蛙。”“早哇,像跳高运动员一样灵巧的小青蛙。”“早哇,像歌唱家歌喉那么动听的小蟋蟀。”“早哇,像鲜花那么美丽的小蝴蝶。”……

关注对话的视角很多,就如上述学习过程所呈现的那样。对话的具体内容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视角之一,即“究竟说了些什么”。从三声招呼到三次赞美,从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到学生们想象中的回应,无疑都是基于对话内容的考量。但仅仅有“说了些什么”,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透过内容,去关注对话背后的情绪与情感,热情、赞美,抑或其他。从对话内容到对话情感、再到尝试对话,不仅仅是《小露珠》中对话部分的学习过程,也应是所有文本的阅读过程。“披文入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围绕着“对话”来设计,从发现、理清到读好、比较,再到学习对话,把文本的学习和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的生活真正建立起丝丝缕缕的联系,这才是学习真正的打通,在打通中学习对话!

三、 在整合中学习写作

什么是“整合”呢?“整合”就是基于教学内容、挖掘教学价值、整体设计学习活动,从内容的选择到过程的展开,从环节的设计到时空的保障,聚焦并整合学习内容,整体性设计学习方法与过程。避免流线型的设计,避免程序化的设计,更避免内容化的设计!

让我们都来写一写——以《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读写结合的环节设计为例,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一起去发现了文本最显著的表达形式——第4自然段“总分”结构。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这样六步的设计:第一步是指名朗读上述段落。第二步出示“这段话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的,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具体来写。”完成后,师生共同交流。第三步主要是交流:作者这里写的是原野的“热闹非凡”,我们还可以说些什么?先讨论讨论——我们可以写课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写体育运动的多姿多彩;可以写爸爸妈妈的辛勤付出;可以写节假日里的熙熙攘攘;甚至可以写蓝天白云的千姿百态等等。第四步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角度,自己写一写。第五步由学习小组交流共享,并推荐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准备全班交流。第六步请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共同感受“总分”结构之美。

其实,在诸如此类的表达训练中,既整合了学习的时空与过程,又整合了读与写,乃至倾听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又如,在设计《拉萨的天空》相关写的环节之时,预设“作者最想写的是拉萨天空的湛蓝与纯净,那么你最想说什么?”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们的答案非常精彩——“我最想写葡萄的紫”“我最想写枫叶的火红”“我最想写草地的碧绿”“我最想写沙滩的金黄”“我最想写夕阳的血红”等等。当然“整合”的路径与方式远不止“读写结合”一种,多篇文本之间的整合、文本与练习的整合、不同形式文本之间的整合等等。在整合中,避免了一种琐碎,还避免了一种唠叨,更避免了一种纠结与无效!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猜你喜欢

露珠赞美文本
远离否定式赞美
制造露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小露珠去哪儿了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露珠
露珠亮闪闪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赞美胡子(共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