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朝气点燃热情
2016-10-17段爱华
段爱华
我经常到教学一线听课、调研,总感觉有些教师的教学“死气”“呆气”和“暮气”多了点;有些学生上课时眼神黯然,神色迷惑,情绪低落,“生气”“灵气”与“朝气”踪迹难觅,这种现象值得所有同仁深思。虽然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复杂的,但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改变现状竭尽心力。
一、 心中有情
只有满怀教育热情,才能净化心灵,滤去功利,摒弃浮躁,崇尚奉献,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洁情怀,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只有满怀教育热情,才能用心把握教育内涵,探索教育真谛,明白“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都是教育的范畴”;只有满怀教育热情,才能认真地去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课程,积极主动做课程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材;只有满怀教育热情,才会自觉地、多渠道地学习、借鉴,不断提升、完善自我,使自己的文化底蕴以悦纳“百川”之态,成“大海”之境,使自己的教学技能蒸蒸日上;只有满怀教育热情,才能爱生如子,实施人文教育,天天精神饱满,灿烂如阳地面对学生,对学生的生命价值予以高度的关注和尊重,有效滋养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地发展;只有满怀教育热情,才能努力使自己站在“雕塑心灵的艺术”的高度,睿智地开展教学,点燃学生的热情,召唤学生的朝气。
总而言之,只有满怀教育热情,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积极投身教育,不异化教育的本质,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向精彩,使学生乐在其中,快乐拔节!
二、 目中有人
这里的人指的是学生。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一线老师,更多的是在执行课程,此时一定要把学生摆于学习主体、发展主体的地位,怎样最有利于学生有效、长足发展就怎么做,不虚浮,不守旧,立足实效,创新教育教学形式。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别人的尊重和承认,尤其是发展中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拿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不要将学生界定为坏学生、差学生。我们的教育不是去寻求适合教育的儿童,而应在反思教育教学现象中,探索适合与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束缚;多一些发现,少一些盲从,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挑战权威,挑战教师,挑战教材,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其充分享受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给足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要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辩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让学生在老师适时、适度的点拨下,自读、自解、自悟、自品、自得,让教学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使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得到发展。我们要甘愿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我们应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为学生倾情付出,用爱的甘泉来滋养学生,用爱来呵护学生心灵深处肯定的渴望,赞誉的渴望,创造的渴望。我们要注意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任何一个不恰当的眼神、手势,都有可能化作浇灭儿童思维火花的冰水。尤其是在学生出错,甚至让老师尴尬之时,更应谨言慎行,用爱来包容学生。总之,目中有人,我们的教学就不会只见教案,不见学生;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学生才能生动活泼地自主成长。
三、 脑中有智
这里的智,指的是教育的智慧。教育是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是以智慧之“笔”饱蘸情感之“墨”,促进师生发展的过程,因此,没有教育智慧就无法谈真正的教育。
首先,教育智慧要靠系统的理论支撑。我们既要了解新课程出台的背景,掌握所有课程的共性,主要的、核心性的理念,悟透自己任教学科课程的理念。这样,教育的实施才能有较为精确的指向,才能用得其所,用出成效。
其次,教学智慧要靠多元的学识来支撑。想当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学科底蕴一定要丰厚,同时又不能囿于本学科的学习与提升,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地理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尽可能多地猎取。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在所教学科上“深挖洞”,而且要在其他文化知识上“广积粮”,因为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如果不广泛学习,教学就会因学识的局限困难重重,问题多多。真正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心灵的,是塑造人的艺术,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因此,要做有智慧的老师,还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门径,才能找到开启学生情智与灵魂的钥匙。
再次,教学智慧的根是思想。教学智慧不是简单地复制与粘贴,它起于思,源于想。有些老师听了名师的课,心潮澎湃,觉得名师的教学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智慧,一味盲从。于是乎,把名师的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全盘照搬,甚至连说话的腔调、势态、语言也一概拿来。结果,弄巧成拙,教学效果相去甚远!何也?缺乏思考!没有思考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储备、教学技能与名师们的区别和差异;没有思考自己所教学生和名师所教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能力基础的不同;没有思考教学资源的差异所在……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的圣地永远“在水一方”,在向往与追寻的彼岸。教育之智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生成,在思辨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悟得。要想成为一个富有智慧的老师,就必须将“思”与“想”成为一种习惯,在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中反思,在每节课后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形成的缘由是什么?针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以及其他各种学习的机会,去思考教育的得失成败及其根源所在……总之,脑中有智,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提升,师生就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 手中有法
这里的法,指的是教学之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首先必须掌握大量方法,才能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灵活自如地选择运用最恰当、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掌握一定量的方法,怎能筛选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得以运用?新课程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那么,我们要掌握组织学生学习、设计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参与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文本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情,应该采用实施怎样的教学流程,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怎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性、激励性的展示?学习是为了“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应该如何根据学情在学生迷惘处、错误处、能力所不及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春风化雨般地涵养学生的性灵?这些都关涉到方法!总之,手中有法,我们的教学就能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就能举一反三,左右逢源,就能让学生学习情趣盎然,欲罢不能!
教学是动态生成、起伏跌宕、变化不定的。只有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才能艺术地处理教学的起伏、快慢、放收、疏密、动静,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倾情投入,有效召唤出学生的“生气”“灵气”与“朝气”!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