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的灵丹妙药

2016-10-15文丨习翼

家庭服务 2016年5期
关键词:待人风俗儒家

文丨习翼


——和谐社会的灵丹妙药

文丨习翼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礼仪之邦。历朝历代、诸子百家关于礼仪的论述洋洋洒洒,可谓汗牛充栋。周朝把礼作为六艺之一,强化礼对社会的作用。作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其中有三部关于礼的著述——《礼记》《周礼》《仪礼》,规范上至人君、下至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中涉及礼的论述有几十处。孔子教育弟子:“不学礼,无以立。”孔子督促其子孔鲤:“学诗乎,学礼乎?”可见儒家对礼是非常重视的。孔子为什么那样重视礼呢?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普遍遵循的文明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礼仪既有内在的道德准则,又有外在的行为尺度,对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社会交往具有普遍的规范以及约束作用。遵循礼仪规范,社会就井然有序;违反礼仪规范,社会就伦理颠倒,甚至混乱不堪。

西周末年,周王朝纲纪废弛,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八佾舞于庭。社会秩序被严重打乱,孔子认为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所以提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通过倡导礼仪,实施仁义,再造社会,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儒家赋予礼重要作用。

礼,治国安邦的法宝。它能使社会各阶层各就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代表社会家庭的长幼尊卑,位置确定了,身份也就明确了。君待臣以宽,臣事君以礼;百姓“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社会风气就会好转,便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礼,不仅是要求下对上,更是规范上对下的标准。人君欲平治天下,垂荣名者,必尊贤下士,礼遇百官臣工。古语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上不宽,为礼不敬”“上好礼,而民易使”。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治国理念通过礼来实现。统治者应该是礼仪的表率,使臣以礼,待臣以宽,究臣以恕,臣民无不效死。所以,孔子点明其旨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礼仪比法治更有效。初得天下的刘邦,手敕太子,“汝见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与汝者,皆拜。并语汝诸弟。”可见,封建帝王也极其重视礼。

礼是为官理政的精髓。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接白屋之士,故能招贤纳士,人心归往。战国四君子,各个都能礼贤下士,所以关键时刻所养之士都能脱颖而出,拔剑请命。范仲淹告诫其弟:“汝守官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易经》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意思是,在上的人,谦恭地对待部下,那他的品行就会发扬光大。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和谐社会的锦囊。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出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社会活动的上下交往、左右沟通,是智商、情商的有机统一。雍正皇帝认为,“盖礼为天地之经,万物之序。其体至大,其用至广,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尊卑贵贱,非礼不定;婚冠丧祭,非礼不备;郊庙燕飨,非礼不行。是知礼也者,风俗之源也。”这是对礼较为精准的概括。

孔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因此,学礼、用礼,日常工作的礼尚往来,需抓住礼的本质,不拘于礼的形式,发自内心地真诚敬重,恭谨待人,才不会舍本求末。

礼有敦孝悌、重人伦的功效。治家以礼,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顺,姑慈媳听,家庭才能和睦。纵观古今,以诗礼传家者,家业久长;不以诗礼传家,三世而斩。北魏时的杨椿诫其子:“汝等若能存乎礼,不为奢侈骄慢,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说得明白些,知礼养性,增益品行,即使不出人头地,也能除灾免祸,家运长久。治家须以礼先。

礼有和邻里、息争讼的功效。礼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素质和外在表现形式的结合,也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一门学问,是人际交往中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先哲云:“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心中有礼节之人,必以敬让为先,处事以公,行己以端,责人以宽,操持得当。能获得邻里信服,就不会产生隙争。心中有礼节之人,待人以恭,不以家贫而不敬,不以位卑而不用,谦和恭谨,得道多助。人惟纵欲而争端起,狱讼兴。心中有礼节之人,束身制行,养天地正气,节非分欲望。谦谦君子,岂有争端。

礼有宣教化、厚风俗的功效。凡处世上,行为做事、待人接物都涉及公序良俗。南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饮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非理得之,则为盗为贼。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名贤集》说:人将礼乐为先,树将枝叶为圆。礼有宣谕教化、敦厚风俗的作用。杜甫有诗:“致君尧舜上,务使风俗淳。”为政必以风化德礼为先。

儒家强调礼的作用,是强调礼的本质意义。反对违礼之本,事礼之末,务礼之华,弃礼之实。认为徒有其表的礼便成为繁文缛节,只能长其浮伪、滋其文饰。所以,当林放问礼之本时,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因此,学礼、用礼,日常工作的礼尚往来,需抓住礼的本质,不拘于礼的形式,发自内心地真诚敬重,恭谨待人,才不会舍本求末。

当前,提倡和谐社会,更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貌待人。

猜你喜欢

待人风俗儒家
太平风俗美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日子
日子
日子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