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2016-10-15辛向阳
摘要:对外开放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是在对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科学把握、对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客观历程的深刻把握、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对外开放思想,它包括开放发展的思想、开放型经济强国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等内容。
关键词:习近平;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4-0014-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对外开放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一、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中国的对外开放问题。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2012年12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他就明确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1]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一)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是对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科学把握
十五、十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西方国家以军事暴力推进经济扩张,实施产业占领。很多国家都被西方国家当作产品的倾销地,这种单向度的、不公平的、掠夺式的产品倾销成为经济全球化第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正如二十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现代历史学家之一的霍布斯鲍姆所言:“资本主义积累的特色,正是它的无限性。标准石油公司、德意志银行、戴比尔斯钻石公司,其自然疆界是在宇宙的尽头,或其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2]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瓜分完成。正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指出的那样:1876年以后,殖民地有极大的扩张,英国、俄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6个最强的大国的殖民地增加了一半以上,由400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6500万平方公里,增加了2500万平方公里,比各宗主国的面积(1650万平方公里)多一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大部分国家都成了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给很多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第二个阶段就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是半全球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相继诞生了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亚非拉,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宣告独立。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经济封锁,在客观上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每一个市场都有自己的规则,相互之间高筑起壁垒,互不往来。第三个阶段就是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阶段。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直接对立的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消失。在这一阶段的初期,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贸易体系席卷全球。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冷战结束25年来,经济全球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深刻影响着各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二)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深刻把握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客观历程
与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程相一致,从明清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复杂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由于封建统治制度的落后,在鸦片战争之前长达300多年的时间中,封建专制统治者把中国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之外。接着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进行疯狂掠夺的地方,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9日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3]第二阶段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和西方国家封锁我们,再加上我们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外交上我们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我们的发展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在经济上基本同世界隔绝,没有多少贸易和经济往来。第三个阶段就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从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国什么时候坚持了对外开放,什么时候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反之亦然;什么时候开放程度高,什么时候发展的水平就高,反之亦然。
战略扫描辛向阳: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三)习近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深刻把握了当前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冷战结束后,尽管曾经一度出现了“一极世界”,但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谁也无法改变。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和分化的迹象,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不合理不公正现象依然存在。中国只有不断扩大开放,在开放中增强综合国力,更加熟悉国际经济、世界贸易竞争的规则,才能在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才能使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更加公平合理。经过改革开放38年来的艰苦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输出国、世界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等等,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最重要的动能所在。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不高问题依然明显。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通过提高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广度和深度,使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真正走向既大又强、既强又优,从而把经济科技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上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不少,比如“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之争会更加复杂,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走出去的步伐会受到各方面制约等。我们要敢于应对这些挑战,扩大开放的规模和程度,实现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二、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开放、如何开放”这一重大问题,阐述了很多新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对外开放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外开放思想包括开放发展思想、开放型经济强国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等。
首先,阐明了开放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4]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了开放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内涵。他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的说明中指出,(《建议》)第六部分讲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6个方面展开。这就把开放发展包含的主要内容讲清楚了。习近平强调,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2015年10月29日,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5]。这是对开放发展的科学阐述。
其次,阐明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科学含义。习近平在很多讲话中都强调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到2020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什么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对此作了明确解释,即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体制的特征就是十二个字: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其标志就是:建立起了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形成了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机制,健全了完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健全了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等。在2020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的基础上,我们要向开放型经济强国迈进。
第三,阐明了命运共同体的思想。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阐释了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迄今为止,习近平总书记近百次阐述了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他先后提出了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推进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告诉我们: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各国相互联系的程度空前加深,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你赢我输或者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各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共同优化全球经济资源配置,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减少高端价值链对于低端价值链的损害,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场,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第四,阐明了“一带一路”思想。“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2013年9月7日,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第一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想。之后不到一个月,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习近平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思想。“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大大丰富了对外开放的理念,也给国际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启迪。2016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使沿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一带一路”是什么路?它是唤起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之路,唤醒了人们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美好回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凭借着这条道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中亚和西方国家,改变了一些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马克思的话所阐明的那样,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6]凭借着这条道路,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后来回到意大利,在1299年写完《游记》。《马可·波罗游记》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的广泛复兴。在当代,这是一条能够给沿线各个国家带来大利的阳光大道,而不是只为少数国家谋私利的狭窄小路。“一带一路”建设已经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利益。2016年6月,习近平在访问塞尔维亚期间,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讲:“习近平主席曾经说,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我们就是最好的例证。”[7]“一带一路”就是实现中国梦同时造福各国人民的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