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6-10-14王强欧阳杜红王丽

医学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临床价值

王强 欧阳杜红 王丽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甲胎蛋白的水平进行检测,另取同期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和接受体检的正常人各50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测,分别比较三组受检者以及不同病理分期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计算甲胎蛋白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的AFP检测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每两组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FP正确诊断原发性肝癌35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的10例,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00%和90.00%。观察不同TNM分期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的AFP检测水平,可见,随着分期的增加,其AFP水平不断升高,AFP的检测阳性率也相应提高,每两组的比较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进展呈正相关,通过检测甲胎蛋白水平诊断原发性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

关键词: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診断;临床价值

原发性肝癌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40~50岁的男性群体中[1],肝细胞肝癌又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时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进行早期及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的检测就是实验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研究了甲胎蛋白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经超声或者CT、MRI、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手段,或者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诊断等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其中,男37例,女13例,患者的年龄在41岁~76岁,平均年龄为(62.5±3.5)岁。按照TNM病理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有10例、10例、26例和4例。

另取同期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和接受体检的正常人各50例作为对照。肝硬化组患者中,男35例,女15例,患者的年龄在40岁~80岁,平均年龄为(64.3±3.1)岁;健康组受检者中,男36例,女14例,其年龄在43岁~78岁,平均年龄为(63.7±3.1)岁。

三组受检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在清晨空度条件下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分离(离心速度为3000r/min,时间5min),获得血清,保存在-20℃的冰箱中,待检,要求6h内完成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使用的仪器为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UniCel DxI 8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严格遵照仪器操作说明进行,以AFP>20ng/ml为阳性[2]。

分别比较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健康受检者三组以及不同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FP检测水平。同时对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计算。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受检者血清AFP检测水平比较 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的AFP检测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患者,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每两组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AFP正确诊断原发性肝癌38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的10例,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00%和90.00%。

2.2不同TNM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检测水平及检测阳性率比较 随着分期的增加,其AFP水平不断升高,AFP的检测阳性率也相应提高,每两组的比较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是公认的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指标之一,其是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的一种酸性糖蛋白,在机体中的发生机制在于:肝细胞出现大量受损情况后,会有快速增生现象的发生,新增生的肝细胞在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合成甲胎蛋白,并促使血清中的甲胎蛋白水平快速升高。本文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检测结果远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十分显著。但有研究数据表明[3],约10%的肝癌患者不会产生甲胎蛋白,而30%左右的肝癌患者则只会产生少量甲胎蛋白,所以会有甲胎蛋白检测阴性或者检测浓度较低的情况出现,本文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检测阳性的有38例,诊断敏感性为76.0%,并不很高。对不同TNM分期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见随分期的增加,甲胎蛋白检测阳性率升高,尤其是Ⅲ期和Ⅳ期的患者,有较高的检测阳性率,总体诊断敏感性的不高可能与Ⅰ、Ⅱ期患者检测水平较低有关。同时,在部分肝硬化患者中,也会有甲胎蛋白水平升高并成阳性的情况出现,这个比例在10%~47%,本文误诊率为10%,与上述数据相符,总体检测特异性为90%[4]。

总的来说,通过对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水平的检测,可以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病情变化的判断等提供指导依据,且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通过甲胎蛋白与其他相关指标(如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异质体、糖类抗原199等)的联合检测,可以获得更理想的结果,这也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泽云.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和高尔基体蛋白7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6):26-27.

[2]宁珠,殷芳,刘海,等.血清AFP、CEA、AFU、GGT-Ⅱ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3-74.

[3]许成新,褚邦勇,徐玖飞,等.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铁蛋白和肿瘤相关因子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2):308-309.编辑/孙杰

猜你喜欢

甲胎蛋白原发性肝癌临床价值
甲胎蛋白升高,就一定得肝癌了吗
甲胎蛋白:您了解多少?
三维适形半野轮照放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消癌平片联合TACE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你真的了解甲胎蛋白吗
一种快速制备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