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控制方法分析
2016-10-14赵子刚
赵子刚
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控制方法和效果。方法 搜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210例,作为实验组,并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使用呼吸机治疗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以其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使用优质控制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控制方法。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控制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23.91%,实验组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对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的患者使用优质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且呼吸机通气时间过长是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适当减少呼吸机的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控制;方法;分析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对患者实行呼吸机通气后患者所出现的肺部感染疾病,是呼吸机通气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如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患者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对其实现优质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210例,作为实验组,并对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使用呼吸机治疗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以其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67±5.21)岁,年龄26~69岁,男患者和女患者的人数分别为110例、100例。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27±6.35)岁,年龄28~72岁,男患者和女患者的人数分别为120例、90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控制方法,即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控制措施。实验组患者采用的是优质控制方法,具体表现为:①控制外源性感染:医护人员自身注意洗手和消毒,防止呼吸机管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污染;在对患者人工气道进行管理和无菌操作时,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技术和流程,减少细菌的侵入;加强对设施设备的消毒,在对呼吸机、雾化器以及纤维支气管消毒后再进行使用;随时排空螺纹管内的冷凝水,防止其回流湿化罐内,呼吸机用后对其湿化罐等进行消毒;对机械通气患者不需要进行呼吸机回路的定期更换,但如果管路出现破损或污染时应对其进行及时地更 换[2]。②加强人工气道管理:对人工气道管理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医护人员应该佩戴口罩和无菌手套,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而且不能将吸气管内分泌物和吸口鼻腔内分泌物的吸痰管混用。③适当吸痰:及时有效地吸痰能够促进患者呼吸道的顺畅,从而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但如果过于频繁地对患者进行天则容易损伤患者气道,造成患者感染。④气囊管理:在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过程中,不必对气囊进行放气,但应该每日测定气囊的压 力[3]。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患者气道湿化的管理。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控制效果 实验组210例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有10例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76%(10/210)。对照组210例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有50例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3.91%(50/210)。实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2.2机械通气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11±2.34)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8.21±5.31)d。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
3 讨論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作为呼吸机通气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特殊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机械通气在为患者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很容易通过呼吸机的通气作用而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在本文的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23.91%,并且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11±2.34)d,短于对照组(18.21±5.31)d。由此表明,呼吸机通气时间过长是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适当减少呼吸机的通气时间,然后通过及时有效地控制方法,降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综上认为,优质控制方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方面效果较好,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孙涛,陆俊国,黄捍群,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565-566.
[2]周立芹,李树彦,高春枝.心脏外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5:1223-1224.
[3]Yao, Liu Ding, Huang Qingning, Wang Hao, et al. Medic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i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ontrol research and analysis [J]. 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14,11:293-295.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