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文献综述

2016-10-14郭亮玺史静娴

中国经贸 2016年8期
关键词:科技金融

郭亮玺 史静娴

【摘 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扩张规模与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密切相关,是高投入、高产出产业。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为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渠道,文章从科技金融内涵、金融发展、融资约束和政府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以往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

【关键词】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产品;金融约束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技术含量、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都明显高于传统产业,通过持续研发创新、知识扩散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不断建成,9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2015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46家,累计790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10亿元,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7.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5.7%,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充分发挥了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型企业的发展环境,通过科技与金融对接方式的创新,缓解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压力,促进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内学者从科技金融的定义、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以及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和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指出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产业链协同作用,能够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风险。结合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在理论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各种科技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风险投资等。对我国目前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科技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不充分的根本原因,从而探索我国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

(2)现实意义

2011年8月,浙江省科技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2011年12月,浙江“杭温湖甬”科技金融结合试点获得科技部等部门同意,基本形成了科技财力资源、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科技贷款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服务产业链;截至2014年,已设立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等9家专门服务于科技企业的银行。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批复杭州和萧山临江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根据批复:“国务院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截至2014年底,杭州、温州、嘉兴、湖州、绍兴等8个地市设立了共计29家科技信贷专营支行,对科技型企业表内外授信余额191亿元。然而,从试点现状来看,还存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真正融资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仍然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1.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理论和实证

(1)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较早就开始关注金融对于创新的作用。西方学者重点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而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King & Levine(1993)基于新熊彼特增长模型框架并结合金融微观理论的发展,揭示金融体系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的四类服务:评估企业家、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和评估技术创新预期收益。Martin(1996)做出了假设,认为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受企业家的努力程度影响,而努力程度并不能完全被外部人所监测,这种信息摩擦导致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代理监督者出现。Martinelli(1997)认为中小企业受到了银行借款限制,因此贷款利率偏高。从金融风险的角度。

Allen和Gale (2000)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更能够推动成熟技术的传播,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更适合创新技术的扩散。Winton(2004)等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对资金提供方在给予高科技企业融资时面临的信息不透明、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设计了高科技企业合理的融资结构。Kaplan (2003)认为风险投资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制定发展战略、监管公司活动和雇佣管理层等途径来支持高科技企业的成长。Michelacci and Suarez (2004)指出,资本市场能通过信誉资本的循环促进企业创造、创新和成长。由于激励和信息问题,初创的小企业比成熟企業面临更高的上市成本。

(2)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研究

在Beck and Levine( 2002)的基础上,Binh, Park and Shin( 2005)检验了金融结构与产业增长的关系。研究样本包括26个OECD国家的26个产业数据(1991-2001年),在这些国家中,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但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差异,且产业划分采用的是技术标准,而非融资特性。Liu Lin(2003)通过实证说明金融体系的建设能够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Carlin and Mayer(2003)提出了关于银行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的第三种观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银行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不同。Fabio和Luigi (2008)研究了地方银行发展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业的发展能够缓解小企业的资金短缺,进而刺激企业进行研发。

(3)国内关于科技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理论研究

杨茜(2008)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业投资以及政府四个方面研究了科技金融体系的搭建。赵昌文等(2009)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的安排。游达明等(2011)认为科技金融发展需要借助平台的作用,更好地使企业进行投融资发展,并且对平台发展模型进行了分析评价。张杰 (2007)和滕云(2010)分别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在对国外有关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之后,刘志彪(2007)指出,金融结构差异对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影响,由此解释了,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的国家,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式也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其中的传导机制就是不同的金融结构通过影响一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和高研发、高创新密度产业的金融资源配置来实现。

(4)国内关于科技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研究

在科技金融的实证研究方面,张军(2005)使用中国的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中国各地区生产率的变化如何受到金融深化過程的影响。通过构建对金融深度的适当测度,发现金融深化对生产率(即技术变化的速度)有显著的正效应。李颖等人(2009)以广东省 100 家企业为样本,发现不同金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不同。朱欢(2010)对我国31个省(区、市)2000年到2007年之间反应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贷款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不明显。李湘宁等(2012)对江苏科技金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倍增计划的具体可行措施。居敏敏(2013)以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种子期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该园区内企业科技金融资源的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天使投资以及风险投资。

2.融资约束理论

(1)信贷配给理论

Stiglitz 和Weiss(1981)认为,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难以识别贷款人,所以在存在超额贷款需求时,为避免逆向选择,银行会在一个低于竞争性均衡的利率对贷款申请人实行信贷配给,以确保资产质量,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相比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因此中小企业是更主要的信贷配给对象。学者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并且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创新融资约束程度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资本结构、规模和技术特征。现有研究认为,债务比例较大的企业在创新中受到的约束较大(Opler &Titman,1993)。这主要是因为维护债务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现金流,这会影响企业对创新的持续投入(Chung&Wright,1998)。融资模式也与创新类型特点相关,债权融资与渐进性创新有关,而股权融资则与研发密集型创新相关,如医药行业(Casson , Martin, Nisar,2008)。

(2)银行业市场结构不合理理论

金融体制是影响企业创新融资约束程度的主要因素。Gorodnichenko & Schnitzer( 2010) 对发展中国家研究表明,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融资和创新活动起到了明显制约作用,从而降低了微观经济的产出水平。

(3)信息不对称理论

概括起来,Ross(1977), Heinkel (1978 )和Potevin(1989)等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通常会拥有投资机会和资产质量等私人信息。Leland和Pyle (1977)认为,管理者通常是风险厌恶者,股权融资比例下降会消减管理层福利。

3.政府行为理论

政府介入中小企业融资,西方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建立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体系不但可以撬动更多的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麦克米伦缺口进行弥补,更重要的是能将政府行为对自由市场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多个自由经济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同时还能通过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充分地体现政府对市场经济的适度干预。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将契约理论引入了对融资担保的研究,并研究了担保的交易成本对债务合约的影响。目前国内研究政府行为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文献还不多,基本集中于政府行为、政府财政补贴及绩效等单一方面的研究。

国内理论界对于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基本集中于政府介入的原因和可采取的措施,但这些研究尚不系统,仅是针对政府介入的某一项措施进行研究,如政策性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巴曙松和王国刚,就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进行论述,探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王宜四则认为建立“统一互联”的多市场主办主体的产权交易所是是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Saint-Paul G. 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36):763-781.

[2]Myers S.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and Finance,1984( 3).

[3]朱雨良,陈柳钦.高技术产业发展融资问题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4):53-58

[4]翟淑萍,顾群.金融发展、融资约束缓解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研究[J],经济经纬,2013(2):138-14.

[5]赵昌文.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郭亮玺(1981—),男,工程师,硕士研究生;浙江省科技开发中心(浙江省技术交易中心);浙江省,杭州市,310012,科技金融;史静娴(1985—),女,经济师,本科;浙江省科技开发中心(浙江省技术交易中心);浙江省,杭州市,科技管理。

猜你喜欢

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科技金融实践中的经验、误区与路径导向
科技金融内含机理与体系界定
我国科技金融制度建设和根基夯实的研究
构建以创业投资机制为主导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科技金融投入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