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独家新闻的几点思考

2016-10-14王海燕

新媒体研究 2016年9期

王海燕

摘 要 独家报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同时这也是衡量记者职业素质高低的一把标尺。要做出有特色的独家报道,记者须做到腿勤、嘴勤、眼勤、脑勤;在同题采访竞争中,时刻保持“新闻脑”运转,力求在立意和角度上独辟蹊径,做到“同题不同意”。

关键词 独家新闻;同题竞争;立意和角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9-0123-02

独家报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同时这也是衡量记者职业素质高低的一把标尺。媒体记者如何做出有特色的独家报道?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浅谈几点看法。

1 多跑多问,好新闻偏爱勤快人

“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新闻行业里的一句老话。话虽老,蕴含的道理却不过时。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电脑上随便搜一搜、点一点,就能获得海量信息,其中不乏可报道的新闻线索。这种工作方式或许高效,但记者接触到的都是第二手、第三手,甚至更多手的资料。隔着电脑屏幕,感受不到火热的生活气息,报道的灵感也受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有分量的独家新闻是很难诞生的。

事实上,不仅是独家新闻,绝大部分有价值的新闻,都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上上网、打打电话就能写出来的。不俯下身去,认识生活、观察生活,记者获得的资料永远都是二手的,无论后期添加多少佐料,都很难提炼出纯正的鲜味儿。相反,自己跑出来的新闻,带着生活里的鲜活气息,即便不是独家、重磅,写起来也是兴味盎然。

跑新闻,意味着记者要舍得下“笨功夫”。不仅仅是腿勤,还包括嘴勤、眼勤、脑勤。腿勤自不必说,少打电话,多去现场实地采访,得来的资料都是一手的;嘴勤,就是多问,有不明白的问题多和采访对象沟通,别怕麻烦;眼勤,是指勤于观察,多留意采访现场一些有意思的细节;脑勤,是指善于思考,勤于琢磨,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潜在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腿勤、嘴勤、眼勤、脑勤,同时做到不容易。实际上,在采访过程中,能“多走一步,多問一句”,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14年,笔者曾到北京市昌平区采访一位姓窦的老人。这位老人收藏了自1953年以来历次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证,是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见证人。采访当天,老人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这些年经历的选举故事。聊到高兴处,老人起身去翻书柜里的影集,笔者无意间瞥见书柜旁贴着一张小纸条,顶头写着“2013年度常回家看看”几个字,紧跟着下面是人物排名:“仲昌83次;春起78次……”笔者觉得挺有意思,忙问老人是怎么回事。老人笑着说,这是他自己做的儿孙探望排行榜。平时谁来看望自己,就在本上记一笔,年底探望按次数排名,已经连续排了3年了。

这个榜单,乍一看是个乐儿,可越琢磨越觉得有深意。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常回家看看是多少空巢老人的心声。这一纸儿孙探望排行榜背后,折射的是何其丰富的时代背景。想到这一点,笔者在完成原计划的采访任务后,立即就儿孙探望排行榜问了老人很多细节问题。次日,消息《九旬爷爷发儿孙探望排行榜》在本报重点版面刊出。此稿后来在2014年度全国党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试想,如果当天只是电话采访,没到老人家里;或者到了老人家里,没注意到那张小纸条;又或者见到了那张小纸条,不琢磨,也不详细追问,只当是个趣事一笑而过,都不会有这则好新闻的诞生。

笔者2014年还采写了一篇牛蛙入侵北京奥森公园,造成当地青蛙数量锐减的独家报道。这则新闻的发现,缘于笔者到奥森游玩的一次经历。那次,在公园湿地区,笔者时不时能听到牛蛙低沉如牛鸣般的叫声,而昔日清脆的蛙鸣声却几乎捕捉不到。原产北美的牛蛙为什么会大量出现在奥森?本地青蛙为何不见踪影?笔者心中一动,觉得这是个可关注的题材,接下来连续3天到奥森公园蹲守,并多方展开调查,最后得知真相:这些牛蛙是所谓的“爱心人士”从菜市场批量购买,私自放生在这里的。牛蛙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鱼、青蛙、幼鸟等小型动物都是它们吞食的对象,湿地里的青蛙也因此数量锐减,几乎不见踪迹。稿件刊发后,多家报纸、电视台追踪报道,私自放生、扰乱生态的现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北京市公园管理部门也将此类问题列入到公园立法调研的课题中。

回想这则新闻的采写,腿勤、嘴勤、眼勤、脑勤这“四勤”同样发挥着作用。如果当时听到了牛蛙叫声,只是觉得异常,接下来既不调查,也不追问,就不可能有后面的独家报道,其社会影响力也无从谈起。

2 巧选角度,同题采访也能有独家爆料

独家新闻很大程度来源于记者的独家发现。独立发现选题,独立采访,所呈现的报道内容自然是独特的。但如果是在激烈的同题采访竞争中,记者有没有可能拿到独家,做出与众不同的报道?

答案是可能的。同题采访,特别是有关单位组织的集体采访,很可能采访对象是相同的,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也是相类似的。但只要在立意和角度上多费心思,照样能爆出独家,也就是新闻“同题不同意”。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的集体采访,报道密云水库上游15万亩水源保护林的近自然经营。随行接受采访的都是森林经营管理领域的专家,时不时嘴里会蹦出“郁闭度”“异龄复层混交”等专业名词。专家们从学术角度介绍了森林近自然经营的好处,例如让森林更健康,更好地发挥水源涵养功能等等。半天采访下来,情况是了解清楚了,道理也大致明白了,但总觉得这样一篇报道写出来更像一个学术交流性质的总结,离普通读者太远。

笔者不甘心,继续和项目组的专家们聊。“既然是密云水库上游的水源保护林改造,那么对密云水库会不会产生影响?(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水源地,社会关注度极高)”其中一名专家回答道,过去密云水库上游的森林产水量很低,因为树栽得太密。树越密,每天吸收和蒸腾的水分越多。本来量就不多的雨水,很多被树木本身消耗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汇流到下游密云水库。而这次近自然经营,一个核心措施就是间伐,通过降低森林密度,增加上游的产水量。

原来涵养水源,树不是栽得越多越好。听到专家的这段讲解,笔者十分兴奋,因为这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的冷知识。而且密云水库上游来水多少,直接关系到首都饮用水的供应,这样一来,报道的意义大大提升。

在最后的见报稿中,笔者以《打通森林里的输水线》为标题,在开头两段里这样写道:

“众所周知,森林有保持水土的功能。越是林木繁茂的地方,雨洪灾害就越不容易发生。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如果森林过密,雨水不容易下山,最终汇入河道的水量也会减少。

密云水库上游,森林普遍生长过密。京冀联手,对15万亩水源保护林采取了间伐措施,从密林里开出一条条“输水线”,引雨水进密云水库。”

在这次十几家媒体参与的集体采访中,笔者的这篇报道角度最新颖独特,在网络媒体上的转载率也最高。

报道同一件事儿,信息来源一样,立意、角度不同,传播效果也会截然不同。笔者总结,在这类同题采访中,记者千万不能抱有“随大流”的心态,需时刻保持警惕,让自己的“新闻脑”不停运转,独家新闻的惊喜或许就会出现。

3 发散思维,捕捉新闻背后的“弦外之音”

攫取独家新闻,有时候关键不在于记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问到了什么,而是在于想到了什么。跳出“就事论事”的常规报道模式,多一些发散性思维,捕捉新闻背后的弦外之音,也是制胜的一大法宝。

笔者常年跑园林绿化口,经常會关注园林绿化政务网站上的动态消息。2013年,网站上公布了一条消息,说是北京市确定了一批主要常规造林树种。看到这条不足300字的政务信息,笔者立即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造林营林处联系,要来了常规造林树种的完整名录。这一页纸的名录上,既有松、柏、榆、槐这类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也有麻栎、枫杨、花楸等陌生面孔。当天笔者就采访相关专家,采写了消息《本市首次出台当家树名录 麻栎等十余“冷门树”入选》,因为反应迅速,笔者的这篇报道抢在了同城媒体的前面,刊发后被众多媒体追发、

转载。

但更大的收获在后面。笔者在拿到这份造林树种名录后,反复研读,并和记忆中的常见绿化树种做对比,发现北京地区应用广泛的彩叶树——火炬树竟然不在名录范围内。北京杨、速生杨等平原地区常见的杨树品种,名录里也没有提及。为什么这些常用树种反倒没有获得“当家树”待遇?笔者在采访完第一条消息后,又紧锣密鼓追访相关部门,得知这些常见树在多年应用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例如,火炬树生长繁殖速度太快,有它的地方别的树种基本无法生存,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北京杨虽然长得快,但木质不紧实,容易倒伏,并且容易招病虫害,生长没后劲……根据采访到的信息,笔者又先后发出两篇独家报道:《北京杨退出“当家树”》《“无敌”火炬树本市不再

种植》。

一条短短的网站政务信息,引出3篇独家报道。第一篇靠的是反应速度,第二篇、第三篇,则更多是深入思考的结果。这样的思考建立在日常的点滴积累上。对于跑口记者来说,对所报道的领域多一点儿研究,报道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有时候在报道的高度上,也会胜出同城媒体一筹。

2013年,北京市举办首届农业嘉年华。同城媒体大多聚焦在嘉年华上那些新鲜有趣的农业创意景观和游艺项目上。在北京,把农业和休闲娱乐结合起来的大型会展,这是头一个,那些五花八门的阳台菜园、驱虫盆栽、植物壁画等,也确实很吸引人。但这些热闹的展示背后又是什么?笔者从党报研究问题的角度出发,透过农业嘉年华分析北京农业功能的变化,经过采访、分析发现,在北京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逐年下滑、已不到1%的农业,现在更多的承担是生态功能、教育科普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科技示范功能等,和人们多年来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同,农业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生产,它已开始走入城市,融进市民日常生活,变得新鲜好玩儿起来。

这篇报道以《“好玩儿”的农业》为标题,刊发在本报的头版头条位置,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视角独特的报道,也可以归到独家新闻的行列,它很大程度上要求记者要勤于思考和琢磨。笔者的经验是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储备库,对所报道领域的动态消息要勤于收集、整理,并在不断的纵向对比中,提高自己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