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教学语言的应用

2016-10-14张大富

教师·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小学教师对策研究

张大富

摘 要: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以及表达体现出了教师对教学规律和教学语言规律的掌控能力。文章以小学教学活动观察为实践依据,对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进行探究。通过对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的成因,提出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对策,从而提升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语言;小学教师;对策研究

一、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

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良好的教学语言是架起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一道桥梁,也是打开小学生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小学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

1.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运用儿童易于接受的语言,比如词汇量范围不能过大,句子不能过长,语义限定在小学生可理解和接受的范围之内等。

2.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由于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的逻辑思维不够发达,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准确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使内容与事物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恰当做出判断。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促进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

3.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对于小学教师,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教师来说,受教育对象都是一些缺乏逻辑思维、认知水平较低的儿童,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讲求形象化、儿童化。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发展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影响,特别是对观念的感知和理解,更需要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创设直观形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和感知各种抽象事物、词语、概念等。要做到教学语言的形象化、儿童化,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

4.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的情感交流性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的活动大多是由情绪引起的,活动的过程易发生兴趣但欠专注,模仿性较强但欠持久,缺乏意志力,需要强烈的意志来维持。所以,小学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一方面,通过语言将课程内容、讲课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儿童,让儿童从课程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满足。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小学生的交流中,语言应直接体现出情感的色彩,以表达对儿童的尊重、关爱、赞许等态度。

二、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现状与归因分析

(一)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的使用现状

1.日常口语化现象严重

課堂教学语言以口语表达为主。区别于日常口语的是,课堂教学语言是严谨的、规范的。但在很多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能发现,教师的授课语言存在很强的主观随意性,凸显出准备不足的缺点。这样的教学语言既无法引导学生思考,又无法按时、按质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日常的口语,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热爱模仿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若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日常口语,则可能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小学生标准口语表达的进行,又有可能使小学生将这类语言应用于书面表达之中。

2.教学语言受方言影响

方言是语言的分支和变体,按其不同构成方式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相对而言,地域方言对教学的影响较大。

地域方言是语言的地区变体,是由于山川阻隔、文化差异、行政区划或人口迁徙等原因造成的。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因而方言众多。虽然从1994年起,国家实施包括教师在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政策。但因各地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和标准不一等诸多原因,在教师队伍中仍存在一批普通话不标准的小学教师。而在很多农村地区,授课语言为当地方言或带有“口音”的普通话。小学教育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地方方言不利于小学生口语标准发音的养成。

3.教学语言繁冗多余

由于缺乏严格的口语训练,很多小学生形成了不良的语言习惯,或者有些小学教师经常无意识地重复已说过的某个词语或某句话。比如“这、那、这个、那个”等指示词,或者“嗯、啊、呢” “是吧?”又或者“也就是……”,等等,这些都会经常出现在小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中。这些口头禅不仅防碍了教材讲述的明确性、简洁性,而且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阻碍了学生思维准确、正常地进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利小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削弱了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归因分析

1.教学语言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

有着明确目标指向的教学语言,具有条理清晰、有活力的特点。缺乏目标性的教学语言则在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情感上显得有些不足。为了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面,无论是教学语言的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应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安排和预设。但一些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中可能发生的状况,导致其所使用的语言不能与课堂内容相联系。这样既浪费了学生时间和教学资源,又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课前备课不充分

研究发现,在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或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过于自信等原因,导致课前备课不充分,最后使得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由于对突发状况没有充足的准备,导致教师所用教学语言与课堂内容不能相联系。

3.盲目套用教学方法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乏一些教育经验丰富、教育理念先进的优秀教师。他们的一些优秀教育方法也被后来者争相学习,但方法的运用需合情合理。有些教师只是理解于形式,没有对其进行深刻分析与了解,故而不能与课程密切联系。

4.教师职业倦怠心理

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常听到教师在办公室里有这样的谈话:“太累了,真不想来上班呀”“下班回家都不愿意动”“真想一个人静一静”,这些状态正是职业倦怠的表现。

产生职业倦怠的小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上课时热情也不高,思维也不能集中,对待学生冷漠,甚至常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种状态会直接降低教師的教学工作质量,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态度,表现为减少对学生的赞扬,对学生持否定态度等。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表现为发现自己的努力未能给学生带来任何变化,自己的付出也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承认,因而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

三、优化对策

(一) 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

1.加强教师的定期培训

现今是个与时俱进的社会,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作为未来主人的教导者、培育者更应跟上时代脚步,学习并不断完善教学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学技能,弥补本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笔者认为举办各类辅导讲座办法是可取的。新老教师参加各种辅导讲座,共同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将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2.培养教师自觉职业习惯

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提前做好备课工作,预设好课堂需提问的问题。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避免重复,减少口头禅等词语的出现。

(二) 优化语言环境

1.营造愉悦氛围激发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教学过程按程序化那样平铺直叙,而应该注意在恰当的地方适宜地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自己就会主动动手动脑,不用教师这样提示,主动寻找问题答案,这样常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

李燕杰教授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在教学《蒲公英》时,教师问:“你一个人上过学没有?”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在校园门口,妈妈会弯下腰,嘱咐你说……” 教师一边说,一边与一名学生现场表演,学生看了,同桌之间也能够互相配合,模仿老师表演说:“孩子,上课要注意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有了这样的情节作为前提,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就会很快领会太阳公公嘱咐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嘱咐”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该例中教师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仿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地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

3.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为让教师重视教学语言的问题,缓解倦怠心理,学校可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以唤起教师对教学语言的重视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学校可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来提升小学教师教学语言能力。比赛内容如下:学校可围绕教师教学技能开展比赛,评分要求可从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流利度、语音语调等方面加以评分,优秀者获胜并颁发证书,获奖证书可参与职称考核。这样,在比赛中,教师既疏散了身心上的疲惫,也获得了比赛的乐趣,又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我。获奖者还增加了晋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539.

[2]寸汝花.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微[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3]陈小英.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4]任 琦.论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施集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小学教师对策研究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