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设情境?快乐学习

2016-10-14谢智孟

教师·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算式长方体创设

谢智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就要用心去开发课程资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设一些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乐学的欲望,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创设“实”境,让课堂走向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些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场景,或者是提供一些学生能接触到的知识素材,用这些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讨论,把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抽象到数学问题上来,帮助学生更快地形成新旧知识的链接,让课堂学习更接近生活。

例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一内容时,首先安排了一个全班参与的数学活动“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活动中涉及的信息是学生自己平常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很乐意交流。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收集信息既简单又高效。这样,学生参与活动时激情高昂,很快就说出自己所喜欢的动物。教师可由此引出问题:“咱们班同学喜欢的动物这么多,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归类,让人一看就知道同学们喜欢小动物的情况?”这时,顺势引出课题,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入探究新知识活动中去。

二、创设“趣”境,使课堂成为乐园

兴趣是一种基本情感表现,更是儿童认知事物和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心理基础。在所有的学习活动中,这一基本的情感态度始终伴其左右。学生对趣味性的学习内容极易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进自己创设的“趣”境中去。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时,出示以下信息: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平伸两臂长度与身长大约是1∶1;肩宽与身高比是1∶4;头部与身高的比例是1∶8;头部与下肢的比大约为1∶4;人体下蹲的高度与身高的比是1∶4;脖子一围的长度与腰围长度的比是1∶2。然后趣味引入,大家知道了这么多人体身上的有趣的比,想想有什么用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比身高时可以比两臂长就可以了;以后画画就知道画人物时身长有8个头部的长度。老师再引导说:“那如果你要去商店买裤子是不是也可以拿裤子的腰围对叠后在脖子上围一下就知道这条裤子是否适合你了?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比的知识去解决更多的问题,比如用两个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这样的比例能帮我们算出什么呢?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用这趣味的问题情境,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让轻松、愉悦的课堂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

三、创设“疑”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起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开端。因此,老师在课堂中要结合学生感兴趣、好奇的一些知识点创设“疑”境,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地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指定一位学生拿着一块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擦,在实物投影仪上面把橡皮擦的六个面分别都沾上印泥印在白纸上,得到六个长方形的红印,其他学生必然在想:“他这是在干什么?”然后,教师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的思维马上集中在这六个红印与长方体表面积的关系上面来。这时,老师顺势揭示课题。再如,在教学“3 的倍数特征”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随便拿出几张,我就马上告诉他们这几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在现场验证后惊讶地感叹:“老师怎么会根据几个数字就能判断出这些数字能否组成3的倍数?”学生在对老师的“超能力”感到疑惑时,进而产生了迫切掌握这种方法的欲望。

四、创设“探”境,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尤其强烈。”孩子们内心深处都有着探究与发现的强烈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多提供些讨论的时间与交流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动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讨论交流,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尝到体验成功的乐趣。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让三位学生上台配合表演,每位学生手上拿一个袋子,老师拿出8个橘子分给这三位学生,每位学生分到几个?还剩几个?学生齐答每位同学分到2个,还剩2个。继而让学生列出算式8÷3=2……2(个)。接着教师又逐次增加橘子的个数到9个、10个、11个、12个、13个、14个等后,现在每个盘子装几个?还剩几个?教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橘子纸片,分组操作讨论后列出算式,并分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板书出来,并提问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算式,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1:橘子的个数一直在增加,所以被除数就逐渐加大,而三位同学没有变化,所以除数一直都是3。

生2:这些算式中有些没有余数,有些有余数,而且有余数的每隔两个算式后又会重复出现。

生3:这些有余数的算式中余数的数字都是1、2这两个数……

教师紧接着问:余数有没有可能出现其他的数字呢?

学生回答:不可能的,如果余数是3,那就可以每个人再分1个就没余数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除数是3的时候,余数只能是1、2。再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一些有余数的算式后,学生归纳出: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会比除数小。教师利用现实的探究性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让大部分学生尝到了思维成功的乐趣。也在新知挖掘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者的成就感。

五、创设“议”境,使学生学会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开放性的具有可讨论性的问题情境,本着民主、平等的宽容心态,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辩论的时间与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的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就三个超市一季度销售的桶装水情况制作了一个表格:

问:请你判断三个超市中哪一家的销售能力比较好?

问题一提出,各组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逐一讲述。

生1:“我认为是超市一,因为从表中可以看到,其销售量比较稳定,不像超市三那样,忽高忽低。”

生2:“我认为是超市二比较好,因为其销售量是逐步增加的。”

生3:“应该是超市三销得好。因为不管怎么说,它的销量总数是最多的。”

生4:“我觉得三家超市都差不多,比如说二月份三家超市的销售量就相差不大。”

还有的学生结合自己对他人的解答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的不同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说明同学们选择评判的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通过这样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有效学习情境,并注重这些有效情境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學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学、好学、善学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常太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算式长方体创设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怎么写算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