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欧洲困境之下的“中国观”
2016-10-14
陈晨晨
“这些强奸案是难民来之后才发生的,他们惹是生非。”从柏林泰格尔机场到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只有20分钟车程,出租车司机安东尼竟一路都在愤然罗列难民的“罪证”。安东尼的话开启了我此行德国关注的话题:以难民危机为一大表征的欧洲困境。9月底,受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邀请,我参加“欧洲中国论坛”,担任发言嘉宾并参与自由讨论。来自欧洲和中国政商学界30多位高级别人士参加这次闭门会议,聚焦中国发展带给欧洲人的机遇和挑战。当然无可避免的,大家平时也总是谈论起欧洲遇到的麻烦。
德国人怪默克尔自作主张,英国人怀念伊丽莎白时代
“柏林一个8岁难民女孩前几天被另一个难民性侵,女孩父亲持刀报复时被柏林警察射杀。这简直是荒谬!”安东尼一边拍打方向盘,一边愤怒地说:“别说性侵,他们有谁但凡那样看我女儿一眼我就废了他!我什么都不怕。”这一刻,我切身感受到潜入欧洲人日常生活中的崩溃与不满迎面而来。在国内中方资深欧洲学家眼中,眼下是欧洲面临问题最多的时期:经济危机、难民危机、民粹主义,以及以英国脱欧为代表性事件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危机。这些问题交错勾连,让找到出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以难民问题上的“默克尔困局”为例,一年以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慷慨宣布接纳难民,如今进退维谷。在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欢迎晚宴上,一名德国专家一针见血地告诉我:“她最大的问题就是自作主张,完全没协调,也完全没料到欧洲他国并不埋单。”
除难民问题,在欧洲错综复杂的麻烦事中,经济领域的危机才是首要关切。晚宴地点靠近一家德意志银行所在的写字楼,到了傍晚整幢建筑全无光亮。德国同行们开始讨论近日美国司法部对德意志银行的140亿美元罚单。德意志银行是德国第一大银行,去年宣布大面积亏损后,主要市场股市连日暴跌。美国的天价罚单无疑雪上加霜,而德国政府尚无出手救助的迹象。在一些欧洲人看来,欧洲银行业乌云压城,尤其是欧洲经济领头羊德国的银行业面临巨大风险,让欧洲经济距离雷曼式崩盘似乎只差最后一击。
对于出路,欧洲人并非全然悲观。在柏林期间,我与多位欧洲专家深入交谈。弗里多林·施特拉克是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干事长,也是德国工业联合会干事长。施特拉克有些自信地说:“我们应该向中国学习,有时要用更长远的视角去看问题。欧洲直到1945年都处于内乱,二战刚结束后的德国也谈不上什么经济。如果你去看早年的欧洲危机,眼下的困境还没有危及欧洲的根本。”但他想了想又加了半句:“除了(英国)脱欧。”
施特拉克要说的“欧洲的根本”包含欧洲统一的行动方式,欧洲曾赖以走出危机,而眼下英国脱欧已动摇这项根本。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中国与亚洲项目主任、高级政策研究员顾德明也认为:“欧盟如今没那么稳固了。如果英国能从脱欧中获利,其他国家很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欧洲统一进程中原来可以挑挑拣拣。这是一个政治危险。”
来自英国的《金融时报》副主编菲利普·斯蒂芬斯在这一问题上似乎更有发言权。斯蒂芬斯近日在华盛顿参加一场会议,聆听了基辛格的发言,他的整体感受是,整个世界从未同时面对过这么多问题,欧洲也显得支离破碎。在他看来,坚持脱欧的那些选票,更多是愤怒与沮丧的表达。斯蒂芬斯坐在桌子对面,缓缓说出一番让我印象深刻的话:“那些决意脱离欧洲的人,有太多的怀旧情绪,怀念16世纪伟大的伊丽莎白时代。但我们现在活在21世纪,我们不可能有第二个伊丽莎白时代了。”
欧洲商界认准投资中国,“政治化”的学界却显悲观
在这样的情绪中,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出现两极分化。广阔的中国市场被一部分欧洲人看作未来增长的引擎和世界相对稳定性的源泉,却被另一部分人视为世界经济风险之源。这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恰恰因为外界对中国增长的倚重,“中国太大、不能失败”(toobigtofail)。
这种中国观上的分裂在欧洲商界和学界之间尤为明显:商界对中国经济的潜力与前景相对乐观,而学术界的主流看法仍是悲观的。顾德明认为,欧洲学界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是相对政治化的,“有人认为,我们可以把经济和政治分开看,也有人觉得不可能,后者更悲观。我不想站队,但悲观是主流”。在顾德明看来,欧洲学者对中国的批评往往不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批评,“拿反腐来说,谁会去批评反腐呢?但如果中国的司法和法律不完善,欧洲还是会批评。这些问题彼此关联。中国已付出巨大努力,去展现坚定的统一性。如果你的决策是统一的,你得对什么都负责”。而在我参加的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办的“欧洲中国论坛”期间,一位欧洲投资者表示:“看了西方媒体,感觉中国经济没什么好消息,但你是否能想象,在中国,‘双十一意味着中国最大电商12分钟内完成巨额销售额,而高档车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仅为37岁,比德国年轻了将近20岁。所以,我会坚定地投资中国。”
“怎么把握二者间的落差,对任何经济政策的执行者而言都是个头疼的问题。”顾德明说。施特拉克依旧相对乐观,在他看来,借助与这一时期的中国合作,更好地成为未来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是欧洲保持强大的出路。
如果说市场经济地位之争常被看成中欧摩擦中一个充满火药味的话题,那么在“欧洲中国论坛”的闭门讨论中,围绕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更多展现出的是一项有意思的共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争议本身是“象征性的”。从欢迎晚宴上欧洲同行抛给中国嘉宾关于市场经济地位争议的第一问开始,“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就被降了格。在讨论过程中,中国同行明确表示,市场经济是中国早已确立的发展方向和运转规则,欧洲给或不给这个地位,中国人没那么感兴趣。一位中国专家直接发问:“给不给有什么区别?能让欧洲减少对中国的抱怨吗?”
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15周年,根据当初加入WTO的缔约条款,届时中国应该可以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其他缔约国不得再以中国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而以替代国产品价值为参照来对中国进行“反倾销”。欧洲在这一问题上至今态度暧昧。有意思的是,据一名欧盟内部人士透露,欧盟自己也忘了这个时间节点,直到一年前不断有大公司敲门询问大限将至如何应对时,欧盟才惊觉着手已晚。欧盟眼下压力巨大,需要让所有成员国站在一起,拿出一个统一的计划来,还得跟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盟友和伙伴商量,跟中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商量。与此同时,欧盟每天收到很多人的施压邮件,内容是“可不能说中国是市场经济。”
“我们正在努力寻找一个优雅的、平衡的解决方案。”这名欧盟内部人士表示。在闭门的讨论中,多名欧方人士承认,关于是否授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讨论,是一场技术性的讨论,也是一场法律意义的讨论,更是一场政治性讨论。让这位内部人士有些无奈和担心的是“政治观念已经决定立场”。
“无论如何,尴尬时刻无可避免。”顾德明在与我的交谈中这样总结:“不管欧委会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上做出什么决定,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欧委会会不会保留以往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取消或修改?目前看来修改的可能性更大。但我怀疑他们能不能在12月之前完成。”
“碎片化”的欧洲在中美间两头下注
除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博弈和投资协定谈判,欧洲还面临同美国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难题。斯蒂芬斯说:“当前的欧美关系非常让人沮丧,因为双方都能看到携手合作带来的共同利益,但不管是TTIP谈判,还是中东安全问题,双方都没达成政治意愿。美国人说欧洲已忘记如何从政治角度思考,欧洲人则担忧‘特朗普现象,担心美国搞‘脱离接触。”有欧洲专家反对把TTIP只看作美欧之间的双边讨论,他们倾向于谈论美欧关系不顺时对中国力推全球化的溢出效应。与欧洲同行交流时,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TTIP受挫反映一个普遍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欧美人看不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担忧者居多,而在中国,有更多人看到全球化的好处,中国并不满足于当世界工厂。他们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TTIP反衬出的氛围,如果欧美对中国不好,那么结果对谁都不好。
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内部存在如何在中美之间平衡自身、两面下注的讨论。这是一个面临深刻的权力分配与身份转型的时代。相对美欧关系,中欧关系被认为更加自如一些。然而,欧洲自身的碎片化让一切变得不确定。对中国而言,欧洲在一些问题上难以达成统一姿态面对中国,恰恰意味着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欧洲人自身而言,欧盟成员国之间在面对中国时的双边竞争与力量更迭,也加深了对欧盟内部等级划分的担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