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力外流对母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移民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6-10-14吴建军王雪莹

城市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母国外流协整

吴建军,王雪莹



智力外流对母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移民数据的实证分析

吴建军,王雪莹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通过对中国1991-2015年的移民与技术创新相关数据的统计,运用Johanson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分析中国智力外流对国内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智力外流与技术创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智力外流可能是阻碍中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应当提升国内教育水平,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力度,降低人才流动壁垒,从而留住人才,减少智力流失。

智力外流;技术创新;移民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呈现出日益频繁的跨国流动趋势,其中国际移民已成为人才全球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2015年,全球移民人数由1.55亿上升至2.44亿,占全球总人口的3.34%。截止到2015年,中国移出移民存量为954.6万人,移入移民存量为97.8万人,移民赤字达856.8万人;移民总数从1990年的世界第七大移民输出国上升为第四大移民输出国,仅次于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纵观世界各国历史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跨国移民数量的增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带走了国内高技术人才,也导致了国内资金的外流,从而影响该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等重要转型期。转型发展过程中,中国不仅需要大力吸引海外智力,更加需要留住国内高水平人才。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而其中实现技术创新的人才却是重中之重。可见,人才作为技术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世界移民主要输出大国,中国人口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大量外流,给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而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国智力外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智力外流与母国技术创新的关系已做了一些探讨。不过,学者们关于人才外流影响母国技术进步的讨论,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而也存在不同结论。部分学者认为,国际移民引发的人才流失损害了流出国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造成“人才外流负效益”,如Grubel & Scott研究了人才流失效应,认为智力外流导致了流出国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下降;[1]Bhagwati & Hamada将一般均衡模型引入国内劳动力市场并分析其外部经济效果后发现,智力外流对国内留守人员的福利以及流出国人力资本水平会产生消极影响。[2]Agrawal et al.通过研究贫穷国家的技术移民现状发现,虽然移民能对母国的技术创新产生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技术移民者若选择留在母国不移民他国,将会对国内技术创新产生更大的推进作用。[3]Ngoma & Ismail研究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移民短期会对国内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从长期来看,其促进作用也不明显。[4]另外一些学者也强调了智力外流通过信息不完善(Hamada & Bhagwati)[5]、财政损失及其他类型的外部性经济效果(Bhagwati & Rodriguez)[6]等渠道会对流出国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流出国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造成间接阻碍。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后发国家的不断崛起,部分学者基于长期动态的视角研究发现,智力外流规模较大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比如东亚、东欧等地区。这一历史现象促使人们对智力外流的外部效应进行重新审视。已有相关文献表明,国际移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母国经济和智力发展,这包括移民后的生活前景会刺激母国教育投资[7][8]、高技术水平人员和企业家的回流[9][10]以及海外移民网络带来的外国知识溢出(Kerr;[11]Agrawal et al.[3])等。Naghavi & Strozzi发现移民带来的技术外溢可以为国内创新者提供新的知识来源,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创新发展。[12]朱敏和高越研究发现短期内智力外流与中国技术创新之间是正向关系,而从长期看,随着智力外流规模的扩大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会逆转为反向关系。[13]叶阿忠运用留学生数据估算出1997-2011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的人才外流水平,发现适度的人才外流可以提升外流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过高的人才外流却会削弱外流国的技术创新能力。[14]杨丽娜基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模型,选用39个发展中国家1998-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对母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一定规模的国际智力外流会显著促进母国的技术创新。[15]其他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智力外流与中国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6]因此鼓励和合理引导人才国际流动对于提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国内外文献讨论了智力外流对母国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影响,但从中国对外移民的视角考察智力外流影响母国技术创新的研究相对偏少,已有文献大多是基于留学生的数据展开研究。因此,本文将在综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1991-2015年中国的相关数据,考察中国海外移民对本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为中国有效实施人才强国与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对策建议。

三、中国国际移民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一)中国移民现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近年来流入和流出的国际移民数量呈迅猛增长之势。1970年中国有283.9万人口移民至国外,2015年海外移民人数上升至954.6万,增长了两倍多。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中国对国际移民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由1970年的28万人上升至2015年的97.8万人,中国也开始成为移民吸纳大国。不过,通过图1可以发现,我国“移民赤字”现象仍较严重,移出移民人数远远高于移入移民数量,移民赤字呈不断上涨趋势。其中,中国“投资移民赤字”和“人才移民赤字”给国内带来了较大影响。

图1 中国移民数量变化情况(1990-2015)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desa/population/migration/index.shtml)。

随着中国国内民间财富的不断积累和投资移民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加入海外移民行列,投资移民的人数不断增加。根据EB-5(EB-5:美国投资移民EB-5方案是美国移民法中针对海外投资移民者所设立的移民签证类别,简称“EB-5”是美国基于就业的移民类别第五类。)行业协会IIUSA统计,1992-2014财年,中国大陆累计13 392个家庭获得EB-5签证,占所有获批人数的67.5%,投资金额累计达66.96亿元,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此外,2014年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申请投资移民签证的赴英人数为1 173人次,而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移民有562人次,占最大比例(47.9%),是2013年投资移民人数(187人次)的3倍。

中国海外投资移民的不断增加,不仅导致了国内资金的流失,也使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科学技术人才外流到国外。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移民主要是35~45岁的人群,这些人群的学历都普遍偏高,有一半以上是本科学历,三成是研究生学历,高中及以下的学历仅占少数。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海归人数在不断增加,人才来去的双向活跃,构成了当前人才流动的新特点。但总体上,中国向外移出流失的人群大部分都是精英,而回归的人群则良莠不齐,同时,学成回国留学人员的绝对数量虽在增加,但相对数量仍在明显减少。

(二)中国技术创新水平

1. R&D投入

2015年,中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 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R&D 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1%。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已连续三年超过2%,达到中等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水平,虽然与部分发达国家3-4%的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但已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图2显示了1991-2015年中国R&D经费支出与投入强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的R&D经费支出稳步增加,经费投入强度不断加大。总体上来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大致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阶段状况,但投入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2 1991-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及统计年鉴

2. R&D产出

专利数据是衡量各国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国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水平和产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在新技术市场的竞争能力。2015年中国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2015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为96.8万件,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继续上升,达到36.7%,比上年增长了2.8%。2015年国内专利授权量达到159.7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6.3万件,比2014年增长了10万件,同比增长61.9%。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1991-2015年国内三种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在逐年递增,但发明专利授权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和审查工作效率的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由1991年的4 122件上升至2015年的263 436件,年均增长率达到26.6%。

图3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量(1991-2015)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图4 国内三种专利授权量(1991-2015)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四、中国海外移民影响本国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按照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包括一种新思想的形成、根据这种新思想所进行的研发活动、将研发成果首次商业化等全过程的人类活动,这里不仅包含本国的研发投入,还包含各种形式的国外研发溢出。本文采用C-D生产函数形式,借鉴Coe and Helpman[17]的经典技术外溢模型,构建如下关系式:

(2)

(二)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专利授权数作为衡量指标。专利一般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其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创新价值最大、核心竞争力最强,最能体现一个地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它既是一种无形的知识财产,又能通过工业生产和制造转化成现实财富,是衡量一个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的综合指标。因此,本文采用中国每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来衡量中国在时间t的创新产出。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

2. 中国的研发资本存量

表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注:检验方式(C,T,K)分别表示ADF单位根检验方程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择基于AIC和SC值确定。表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表示变量序列的二阶差分。*表示该值是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三)计量结果

1. 数据平稳性检验

考虑到现实中的经济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直接采用原始数据作回归可能存在“伪回归”的问题,因此,对原始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此构建如下方程:

通过表1可以发现,各变量均为I(2)序列,因此我们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

2. 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是指多个的非平稳序列某种线性组合与平稳序列具有相同的统计性质,协整检验用于判断变量间是否长期均衡。单整阶数相同是协整变量协整的前提。一般协整检验常用的方法有:Johansen检验法和EG 两步检验法。考虑到文中有四个变量,故采用Johansen检验。根据特征根迹检验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关系式为:

上式表明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移民人数、国内研发存量、国内专利授权存量、高等教育学校招生人数与以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代表的创新产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从总体上看,中国国内研发支出与技术创新水平具有正向关系,而中国的移民人数与技术创新水平呈反向关系,即中国移民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技术创新带来了负面效应。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智力外流与技术创新存在协整关系,但并不代表中国智力外流与技术创新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为此,下面对中国智力外流()和技术创新产出()进行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指出,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从表2可以看到,不是的Granger原因,而是的Granger原因,说明中国海外移民影响了国内技术创新产出的提高。

表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分析中国海外移民与技术创新水平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智力外流对母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海外移民对国内技术创新水平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目前,中国智力外流已经对国内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中国应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减少智力流失。

首先,应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内教育水平。《2015中国投资移民白皮书》基于对近300位中国高净值人群进行的专项调研发现,为使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已成为他们选择海外移民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有近700万的高校毕业生,但许多大学生不能找到与学历水平相适合的工作。与此同时,我国却需要高薪引进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因此,我国应改革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使人才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增强大众对中国教育的信心。积极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兴办国内空缺的新专业,学习国外成熟的教学管理经验、办学模式及机制,加强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推动办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应加大引进海外智力的力度,积极探索技术移民事业。移民人才是发达国家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近几十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在享受“移民红利”。研究发现,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人才大量流失的历史阶段,但随后他们都通过吸引海外人才以弥补国内智力流失。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大力推动人才引进工程,创造一个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的环境,特别是通过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或回华工作,以充分发挥其人才创新效应。

最后,应降低人才流动壁垒,使人才利用效率最大化。要促进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建立起我国的旋转门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放宽出入境限制,让人才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一个人才有出有进的局面,让更多人才走出去学习锻炼的同时,鼓励他们回国发展和服务。[20]

参考文献:

[1] Grubel H B, Scott A D.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56): 268-274.

[2] Bhagwati J N, Hamada K. The Brain Drain,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Markets for Professionals and Unemployment: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4(1): 19-42.

[3] Agrawal A, Kapur D, McHale J, Oettld A. Brain Drain or Brain Bank? The Impact of Skilled Emigration on Poor-country Innov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1(1): 43-55.

[4] Ngoma A L, Ismail N W. The Impact of Brain Drai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3(2): 211-224.

[5] Humada K, Bhagwati N J. Domestic Distortions,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the Brain Drai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5(2): 263-280.

[6] Bhagwati J, Rodriguez C. Welfare-theoretical Analyses of the Brain Drai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5(2):195-221.

[7] Beine M, Docquier F, Rapoport H. Brain Drai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1(1): 275-289.

[8] Beine M, Docquier F, Rapoport H. Brain Drain and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nners and Losers [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8(118): 631-652.

[9] Mayr K, Peri G. Brain Drain and Brain Retur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Eastern-Western Europe[R]. NBER Working Paper, 2009: 6.

[10] Dustmann C, Glitz A. Migration and Education[J].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2011(4): 327-439.

[11] Kerr W R. Ethnic Scientif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8(3): 518–537.

[12] Naghavi A, Strozzi C.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Diasporas, and Domestic Innov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5(1): 150-161.

[13] 朱敏, 高越. 智力外流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10): 147-154.

[14] 叶阿忠, 陈生明, 陈晓玲. 空间溢出视角下人才跨国外流与技术创新—基于半参数面板空间滞后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21): 143-148.

[15] 杨立娜. 国际智力外流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影响[D]. 淄博: 山东理工大学, 2014.

[16] 李平, 许家云, 张庆昌. 智力跨国外流有利于中国技术创新吗?[J]. 财经研究, 2013(2): 113-123.

[17] Coe, D. T. and 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5): 859-887.

[18] 李平, 杨立娜. 人力资本跨国外流与汇款对技术创新影响[J]. 现代财经, 2013(2): 18-27.

[19] Hall B, Jaffe A, Trajtenberg M. The NBER Patent Citations File: Lessons, Insights and Methodological Tools[R]. NBER Working Paper, 2001: 8498.

[20] 王辉耀. 移民潮: 中国怎样才能留住人才[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

(责任编校:贺常颖)

The Effects on Domes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Intelligence Outflow -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Emigration Data

WU Jianjun, WANG Xueying

(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411201, China)

With "Talent War" becoming fiercer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reinforced their efforts to attract overseas talents through reform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the massive intelligence outflow brings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relatively backward economy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related data of Chinese emig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1991 to 2015, this paper uses Johanson co-integration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intelligence outflow on domestic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intelligence outflow is of a long 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wit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intelligence outflow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hinder Chine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outflo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migration

F 241.22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4.001

2096-059X(2016)04–0001–06

2016-06-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ZH081);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131)

吴建军(1975-),男,湖北天门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开放经济与技术进步研究;王雪莹(1993-),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学研究。

猜你喜欢

母国外流协整
基于Fluent的赛车翼板外流场设计与仿真
母国环境规制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
人口外流成因及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私营军事安保公司人员责任追究之困境
外流贩毒高危预警模型初探
欠发达地区R&D要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协整关系分析——以新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