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2016-10-14王纪元侯军岐杨思雨
王纪元 侯军岐 杨思雨
我国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王纪元侯军岐杨思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海淀100192)
种子产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国家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种业生产基地建设是确保种子质量的首要保障,为了确保种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种业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本文主要论述了种业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构想,论述了种业生产基地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主要针对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种业生产基地;基地建设;基地管理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可替代。种子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育种、生产、加工包装、推广销售和 售后服务五大环节。种子生产基地作为种子企业的“第一车间”,是种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种子质量的好坏,影响种业发展。因此,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是确保我国种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建设种业强国的有力保障。
目前,对于种业企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已有一些学者做了研究,例如林芳[1]认为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是种子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的组织模式、管理机制、制种技术体系3个方面提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 基地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徐璟璟[2]以河西地区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为视角,从正反两个方面研究河西地区的制种业对河西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区域经济效应,认为制种业发展过快会导致种业生产基地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制种业发展的对策。张永强[3]从种业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认为制种环节 的关键节点在于种业生产基地,推动种子产业的发展,就要打通种子产业链关键节点处的阻梗。本文主要基于种业价值链的思路,提出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构想及其实施措施。
1 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现状目前,我国种业正处于由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型发展阶段。相对于传统种业,现代种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种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高、可控性强的产业;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竞争激烈的产业。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我国种业市场竞争能力,国家对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非常重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规划、建设与管理种业生产基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确定了种业生产基地建设目标。为了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趋势,推进种业进一步发展,努力建成种业强国,国家提出了未来我国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即“四化”:标准化、规 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严格以该目标全力推进种业生产基地的建设。
(2)种子生产示范区初具规模。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各部门齐心协力,以加快提升基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为目标,努力打造现代化种业生产基地[1]。目前已在新疆、甘肃、四川和海南等地建立了种子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效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种业生产基地管 理日趋规范。多年来,我国种业生产基地不断发展,针对基地发展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不断改进,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范 及方法。目前,我国种业生产基地的管理日趋规范。一是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和规范,加强了种业生产基地的保护政策。二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和指导,不断优化资源,统筹兼顾,全面实行种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管理。三是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坚决处理违法行为,维护种子市场秩序。四是加强基地的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制种农户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1.2种业生产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尽管我国在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制种基地规模小,分布零散、数量多等方面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地现代化程度低。纵观全国,虽然我国种业生产基地建设迅 速,但有些地区种子生产基地规模仍然较小,现代化程度低。一部分制种基地仍然以最原始的家庭承包的方式,分散地进行种子生产,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种子现代化生产要求。
(2)种子企 业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套购”、“倒卖”种子等现象依旧存在。我国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表现为“多、小、散”的发展格局,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发挥不了示范带头作用。其次部分企业诚信度不高,法律意识不够,企业间相互“套购”、“倒卖”种子现 象依旧存在。
(3)制种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从整体上来看,制种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公司统一管理不便。其次一些制种农户的诚信意识淡薄,专业技术 水平不高,经常发生违反合同、不按标准规范制种的现象。
(4)种子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滞后,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在一些偏远地区,其信息相对不畅,市场开发滞后,种子交易市场体系不完善,同时缺少资金和政策支持。其次,没有健全风险保障机制,自然灾害等非人为原因所造成损失主要由农民承担,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5)种子管理部门执法能力薄弱,监管体系不健全,惩治力度不够,使种子企业的品种产权和生产利益常常受到侵害,严重阻碍了种子生产基地的发展。
2 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构想
1949年以来,我国种业经历了“四自一辅”、改革初期“四化一供”和市场化等发展阶段。尤其是2000年《种子法》实施后,规范了市场行为,净化了种子市场,促进了种业科技革命,推动了种业发展[4]。目前,我国大型种子骨干企业主要是“繁推一体化”以及“育繁推一体化”的形式。种业公司通过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劳务合同,建立利益连结关系,实现规模化制种。在整个制种过程中,种子生产基地成为种子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相互交流、合作的枢纽平台[5]。种子生产基地是种子企业进行种子生产的第一车间,企业向制种基地输送资金、技术、原料,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向制种基地输送劳动力,种子生产基地将双方的资源进行整合,完成整个制种流程,最终向企业输出成品种子,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输出劳务资金。因此,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对于保障种子质量、维系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图1展现了种子生产流程及各环节的关键节点。
图1 种子生产各环节关键节点
2.1不同种业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比较种子生产不仅是一个生产过程,而且是一个管理的过程,生产技术是制种的前提,管理是制种的保障。只有生产技术 和管理相互结合,才能生产出优质的种子。根据制种企业、当地农户具体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水平,我国种业生产基地组织模式主要有“企业+农户”、“企业+村委会+农户”、“企业+土地承包大户”、“企业+基地农场化”等模式[6]。各模式的优缺点如表1所示。
表1 各生产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2.2种子生产基地管理机制作为种子产业化的两端,基地是种子的生产者,公司是种子的经营者,两者相互依存,互利 共赢。生产基地生产出优质的种子,是种子企业盈利的前提。而种子企业必须通过规范的管理和健全的机制,才能保障种子生产基地的健康发展。企业与种子生产基地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买卖 关系,而应该建立和谐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2.2.1价格机制的建设保障制种农户的利益是种子生产基地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必须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最大程度地给予制种农户优惠政策,以提高其积极性。企业还应建立种子收购价格的动态管理机制,应该根据种子的质量和种子市场行情,对收购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
2.2.2风险保障机制种子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的影响,虫害和恶劣的天气会导致种子产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市场波动不稳。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种业生产基地的发展。所以,种子企业必须兼顾双方的利益与风险,提前制定相关的风险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以此来保证制种农户的利益不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的影响。只有保障了制种农户的利益,制种基地才能稳定的发展。
2.2.3依法制种机制近年来,我国制种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受非法制种、套购、违反合同等行为阻碍,种子市场秩序混乱,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合法制种单位、农户及品种权人的权益。必须认真贯彻《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制种,强化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种子生产基地健康的发展[7]。
3 促进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建议
3.1国家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种子生产基地的发展,要把种子生产基地工作切实纳入工作日程。自上而下要有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兑现奖惩。国家加大对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补贴力度,给种业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大的种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种子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同时也要扶持大的种田户转为制种户,稳定发展制种基地。
3.2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实现规范化制种
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制种农户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对《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合同法》进行重点宣传,增强制种农户的法律意识,坚决抵制套购、变卖 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要按照《种子法》的相关规定,严格做好种子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审查工作,定期进行检查,杜绝无证生产、非法销售等违法行为,对违法者要依法严惩,维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确保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8]。
3.3政策引 导,规范管理制定科学的规范管理,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整改。第一,严格把关种子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基地,按相关规定进行及时的处理。第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规章,规范种子市场,加大合同的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3.4保护制种主体利益,巩固和维护契约合作关系只有种子企业与制种主体之间互利共赢,种业生产基地才能稳定的发展。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是种业生产基地发展的强力保障。一是公司出资统一参加农业保险,可减轻农户的损失。二是协商收购价格,保障农户的利益。三是建立风险资金:公司从种子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建立风险基金,以丰补歉。
4 结论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农业的命脉,种子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心骨。种子生产基地是种子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是提高种子质量的基础,是我国种子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关键。作为制种企业的“第一车间”,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对种子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种子生产基地今后要建设成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四化”基地,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调动企业投资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在建设种子生产基地的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地管理上来。一方面,加大对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完善种子生产基地管理体系。
[1] 林芳.福建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的研究.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2] 徐璟璟.甘肃河西地区制种业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3] 张永强.我国种子产业链关键节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对策.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5
[4] 李波.我国制种基地建设探析.中 国种业,2014(12):9-12
[5] 佟屏亚.简述1949年以来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历程.古今农业,2009(1):41-50
[6] 李波,于亮,曾令泽,等. 中国制种基地管理模式研究.中国种业,2012(11):19-21
[7] 唐继荣.当前种子生产基地管理中存在的几大难题亟待破解.甘肃农业,2006(1):42
[8] 刘深茂.种子生产基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种子科技,2002,20(1):17-18
2016-06-03)
北京长城学者项目(CIT&TC20150319);北京市科委项目(D151100004215003);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Z2014112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