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农情信息调度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6-10-14黄志刚余世学
黄志刚,余世学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四川西昌 615000)
凉山州农情信息调度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黄志刚,余世学
(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四川西昌 615000)
农情调度工作是一项基础、重要的农业工作,肩负着上传下达、衔接沟通、统筹协调、反馈信息等重任,是各级农业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指导工作的桥梁纽带和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领导对农情信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把农情信息作为落实制定惠农政策,安排产业化、救灾等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农情信息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分析了凉山州农情信息调度体系建设的现状,并就发展对策提出了建议。
农情 信息调度 体系建设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km2,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近年来,全州农情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中央、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突出年度重点工作、重要部署、重大政策,突出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出农业难点问题、瓶颈制约,突出全州和各地生产实际,进一步完善机制,突出重点,改进方式,加强调度,拓展信息,按照全省《农情调度月历》要求,及时填写和上报了农情信息各类报表、数据以及材料,特别是做好了农业灾情信息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1 主要成效
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州农情信息调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覆盖省、州、县的农情信息网络报送系统基本建成。一是信息队伍基本健全。州、县各级每年召开农情信息和综合联系点会议,及时总结交流和布置有关工作,开展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落实相应的工作责任,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工作有专人负责、有专用电脑、有专门QQ群和微信工作群。二是推进信息“无纸化”传输。四川省开发并升级优化了“农情信息报送系统”专用软件,完善工作平台,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全州17县市也从改善软硬件入手,添置设备,以适应大量信息数据的处理。使信息报送更便捷、交流更广泛、反馈更快速,也为州、县间横向交流提供了便利。三是数据进一步规范。加强与省信息中心农情调度报表相衔接,结合全州农业实际情况和不同阶段特点,按照突出重点、简化项目、方便填报的原则,对农情报表进行了修订完善,增强信息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四是信息源头进一步拓宽。在稳定提高全州各县市农业局信息报送的基础上,将信息调度触角向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营销大户延伸,选择西昌市广平农副土特产批发市场作为信息直报点,直接联系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使信息网络直接与一线连通,使农民群众和企业的呼声及时得到反映和回应。五是外部联络进一步加强。在搞好本部门信息采集的同时,主动加强与统计、水利、气象、民政等部门间的沟通,核对农情调度相关数据,确保上报的农情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完整,保证做到“数出有据”。
2 存在问题
近年来,通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州农情信息和调研工作有了较好的基础,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2.1 认识不对称
由于凉山农业信息资源和信息应用系统滞后于其他行业,社会各界对农情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农业部门的不少人员对农情调度发展及其应用也缺乏深入了解。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不够,对发展农情调度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严重不足,措施不力,认为可有可无,是软任务,在人员配备、工作安排上兼顾不够,全员参与性不强,只有信息人员疲于应付,在制度建立、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2 政策不对称
农情调度工作涉及面宽、要求高、工作量大、时效性强,亟需各项政策扶持。凉山州、县、乡农情信息体系建设仍是空白,与现代农情信息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稳定完善的信息化投入机制,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不足,缺乏面向乡(镇)、村、社、农民的农情经费,导致各地发展农情调度的动力不足。
2.3 技术不对称
全州17县市多数是由农技、农经人员兼职农情信息调度工作,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程度不高,集成示范应用能力偏弱,适合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多功能、低成本、易推广、见实效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严重不足。多数无办公场所,更谈不上有专门电脑,缺乏现代化信息沟通手段,致使数据、信息传输反映缓慢,严重影响及时汇总,上报数据不够客观准确,数据间逻辑关系、平衡及单位存在错误,动态数据之间的可比性、同一指标数据前后衔接有待加强。文字信息数量偏少,特别是农时季节综合性分析材料不多。一些市、县存在应付思想,报送信息随意性大,追求层次较低,片面追求数量,为报送信息而报送信息的现象突出。有的缺乏信息的主动性和真实性,缺乏第一手的材料,重大灾情信息报送时效性不强,以致延误全州数据的汇总上报。
2.4 机制不对称
农情信息调度工作任务重,业务要求高,专业性强,成果却不明显。由于缺少专门的考评激励机制,对农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所损害,造成人员队伍不稳,不少县、市农情工作人员身兼数职,而且更换频繁,对农情调度工作影响较大。
2.5 管理不对称
2015年,农业、畜牧、渔政职能整合前,种、养殖业农情调度自成体系,多头并进,为农情调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机改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农情调度体系支撑,导致农情调度推进工作职责不明,管理不力,运行不畅,建设无序。信息资源和信息应用系统缺乏顶层设计与标准规范,难以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对上不能准确反映各地政策落实、工作进展、生产动态、形势预测等重要行情、民情和灾情;对下不能提供农民迫切需要的简便、及时、专业的综合服务,农民真正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的信息匮乏。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顶层设计
2005~2016年,连续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持续关注和强调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 推进战略,互联网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用信息化驱动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必然。作为农村信息化重要支撑的农情调度工作更应当加强顶层设计,重点围绕信息服务及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从资金、项目和人才上,全力支持和推进农情信息调度系统建设。建立相应的农情信息服务工作机构,建立一支运转有序、人员精干、职责明晰、触角到农村的农情信息调度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州、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尤其是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情信息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农情人员信息采集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3.2 加强组织领导
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各种农情信息,对上准确反映各地政策落实、工作进展、生产动态、形势预测等重要行情、民情和灾情;对下提供政策、生产、市场、品种、技术、经验等信息服务。做好农情信息工作,关键在于领导重视、责任明确。要指定专人负责农情调度工作,并为农情调度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农情信息的决策参考、工作指导和服务引导作用。
3.3 加大投入力度
农情信息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农业工作,是上下联系、左右沟通、及时反映各项工作的重要途径。建立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事关农情调度信息化建设能否得到发展,事关农情调度服务农业生产能否加快推进。建议把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和形成稳定的农情信息调度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农情信息队伍后顾之忧。同时,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发展改革、工信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农情调度建设,不断做大增量资金。鼓励引导电信运营商、IT企业、科研院所、工商资本和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全州农情信息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动农情信息平台建设的良好氛围。
3.4 深化改革与创新
根据各县市区域特点,积极扶持引领全州农情信息调度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农情调度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路径、模式与经验,引导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结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直接应用于农情调度。适时组织开展全州农情调度典型事例交流观摩等活动,抓点带面,推动全州农情调度应用水平的提升。
3.5 重视人才培养与培训
农情调度作为记录反映种植业生产动态的信息体系,已经成为种植业发展的“晴雨表”和指挥种养业生产的“仪表盘”,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指挥生产,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依托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和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高等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等培训渠道,培养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情调度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中,强化农情信息调度的理念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情信息调度提供充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