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流溯源传统脉络 古今相照寻幽而思
——访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艺术”传承人张素君
2016-10-14章丹
章 丹
有一种美总能历经风霜雨雪,经过岁月的淘洗,哪怕沉淀在尘土中,依旧叫人叹服。它无可复制,却能让你惊艳不已;它没有奢华的曲调,却亘古不变的经典,它的沉淀之美足以让你为之痴迷,这就是中国独具魅力的扎染艺术。
扎染艺术,沉淀之美
扎染是指在织物上运用扎结成绺(或缝纫)浸染技艺印染成花纹的工艺,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艺品,古称绞缬。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作为原始的印染方法之一,中国传统民间扎染艺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伴随着中国的千年文化延续至今。
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古今中外一直熠熠生辉,但都离不开其痴迷者的创造与传承,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4级油画专业研究生张素君对扎染艺术十分热爱。如今张素君任教于该学院,教授《中国民间美术与扎染》的课程,在成为任课教师的两年时光里,她将扎染这一民间传统染色工艺教授给了热爱传统艺术的学生们,学生们在学习扎染技术的同时,也充分领略了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在课堂上,张素君更是像朋友一样与学生们互动交流,并将自己的技能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学生。一旦学生有错误的地方和遇到不解的问题时,张素君都会第一时间来帮助改正,提出解决的方法。在扎染这门课程里,张素君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她亲自手把手教学生缝、抽、拉,甚至是解绳子她都会乐意帮助学生。她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带领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
巧心独具,唯爱扎染
张素君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一直热爱痴迷,说起与扎染艺术的渊源,大三期间一次云南的采风经历,让她与扎染艺术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在云南,随处可见白族风情的扎染手工艺品,扎染也正是明末清初以来云南白族人民的民间传统工艺,去过在云南周城的人们总会感觉到这座迷人的村庄漂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内心的淳朴与厚实。而这与那里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所营造的氛围不无关系。张素君描述道,只要你随意走进白族院子,一片片染就的以蓝底白花为主的各色布料,陈列在你的眼前,晾晒在阳光下。
但通过那次难忘的采风活动,张素君也了解到,如今传统民间艺术传承者越来越少,手工的扎染费时、费力,销量也不高,因此收入不高。大部分年轻人从大山走出后,就不愿意回到大山里继续从事传统的手工业制作。这样的现状,激发了张素君研究扎染艺术的决心。而扎染艺术在大城市里的发展受到限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天然植物材料的缺乏,而在云南,有很多天然植物作为染料。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染色尤其重视草木等天然染料的应用,利用茶叶、靛蓝、洋葱皮、茜草、姜黄等天然草木做染料进行服饰、配饰设计。健康绿色的设计品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设计要求。在天然植物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张素君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她和学生一起利用苹果的外包装泡沫网,将其变成染料;或运用各种水果的皮和汁儿进行染料的汲取。这样的创意之举也给了她不少的创作惊喜。
张素君认为对她影响最深的老师是一直投身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王小音老师。她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中学美术教材副主编以及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教育部特邀教育专家。王小音教授还被多所国外知名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以弘扬中国艺术文化,促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为己任。她在学院开设了中国民间美术与扎染、蜡染学习课程,不仅在理论上让当代大学生重新认识民艺,更让大家加入到传承、创新民艺的队伍中去,张素君就深受王小音老师的影响,除了自发形成小组选择不同的民间艺术进行研究,还和同学们一起组建了“德艺坊”工作室,利用假期走进社区宣传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精髓。张素君也从王小音老师手里接过了传承扎染艺术的接力棒。
独具匠心,古今合璧
张素君表示,其实中国的扎染艺术在很多时尚大牌中都得以体现,外国人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国的民间艺术,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中。你有想象过如何将传统的纱线扎染面料融入DIOR彩妆、HERMES瓷器等大牌的设计中去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现实中就发生了。Dior2015名为Ambre Nuit和Contraste Horizon两盒限量五色眼影,该系列由扎染而来;爱马仕设计出贯穿东西文化的成套餐瓷系列——Voyage en Ikat,将这种纱线扎染面料融汇到瓷器上;还有Alexander Wang 2015早春度假系列也应用了扎染图案。看到这些,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去弘扬和传承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的扎染制作复杂,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从而产生不一样的花纹及效果,张素君说在创作过程中,不管是一针一线,还是揉、抽、拉时力度的改变,一点点细节的变化在展开布的那一刻都会带来很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扎染好玩就在于它可以不断创新,奇思妙想。
当很多扎染的初学者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时,张素君说,扎染出的作品不可能百分百成为自己预设的样子,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作品不美观,要学会去爱上自己染出的每一个作品,很多艺术品的灵感乍现可能就在那毫厘之间。
她将传统的扎染艺术和流行的手工艺相结合,应用于服装、丝巾、香囊、电脑手提袋、团扇等设计中。有时候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在众多自己创作的扎染作品里,张素君最喜欢的是一条梦幻的1m×1m的披肩,取名为《星空》。在创作《星空》之初,张素君对几何图形情有独钟,本想着将披肩扎染成对称的几何图形,但当形成成品时,原本预设的几何图形变成了星星点点,这是出乎意料的,也是令人惊叹的。张素君刚开始还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设效果而表示不太满意,但当她换一个角度进行审美思考时,她发现这正是扎染独特魅力的真实写照,加上流苏后的披肩更加美丽神秘。
在此之后,张素君一直教导学生,对于一个扎染初学者来说,各种材料留下的痕迹美和预设图案外偶然获得的纹样正是扎染的独特之处。每次展开染色完的扎件,总是满怀期待,这种期待不亚于拆开一件礼物。扎染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赋予它新的生命。
张素君说,她会一直继续自己的创作,并且会一直走在扎染艺术传承的道路上。她从小学习美术,并且对中国的传统图案有着不由自主的喜爱,本科时期她学习的是油画专业,这些看似与扎染毫无关系,但在她的眼里,艺术是相通的,只要你对艺术有着向往和追求,你就可以坚持下去。每件艺术作品不在乎其有多么绚丽,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贯穿。
立足教育,发扬光大
张素君在研究非遗项目生存状况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时提到,在日本,一件历史上农民在雨天劳作时所穿戴的蓑衣(源自中国),在今天已经没有任何产业开发的经济价值,但是被认为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在博物馆内予以收藏和展示,而且由当地政府认定一位蓑衣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享受公务员的平均以上薪金待遇)。当该传承人退休时,他还必须是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一位接班的新传承人,所有为此发生的费用均由政府买单。一件蓑衣尚且如此,相比之下,我们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对其怎样重视和推崇都不为过。
对扎染艺术的传承,张素君认为,当今社会将扎染艺术进行商业化和产业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年轻人的思维给传统工艺注入活力,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大众化的扎染T恤、扎染工作室、DIY教学坊等形式都是一种对扎染艺术的发展形式。但是其最大的遗憾,可能因为批量的生产而失去传统扎染艺术的价值所在。
因此在她看来,立足于教学传承才是扎染艺术能够长期发展的有效途径。张素君说,她现在所教授的学生都是美术学院师范类学生,她们未来是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所中小学的岗位上,而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体验扎染艺术才是一个民族对文化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
张素君表示自己也将会用毕生精力去传承扎染艺术。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服务都市文化建设、造福社会广大民众这三点想法付诸于行动,促使学生今后走出校门把民间艺术的魅力和艺术育人的理念相结合,进一步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