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初探

2016-10-14陈艳萍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阅读小学生数学

陈艳萍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路径有: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课题,学会把握重点;阅读概念,深化理解;阅读例题,举一反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数学阅读,有助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及数学思维、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73-01

一、缘起

数学阅读是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数学材料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应该与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一样,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与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一个新理念是: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在多种信息中,学生能主动提取有用的信息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有关问题能力。

二、阅读路径

1、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感受数学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读物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读,快乐轻松的去读。教师给学生讲国内外数学家的故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老一辈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还有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德国数学家高斯等数学家的故事,都是提高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好材料。

(2)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创设物质情境,就是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班级墙壁上张贴数学小故事,设立小小图书角,把自己的书籍拿来与他人分享,让孩子想读书时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爱的读物。二是创设心理情境,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就会很糟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通过小故事、设疑问难、组织活动等方式让孩子耳濡目染,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3)及时评价鼓励,保持阅读的兴趣。孩子从小好胜、好强、好竞赛。如果孩子坚持数学阅读而有所收获了,却总是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与表扬,孩子的兴趣就会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及时用好“评价鼓励”这一手段,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2、阅读课题

课题就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浓缩概括。通过阅读课题,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节课我们应该学些什么,例如在《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读课题,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究竟要学什么?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呢?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大概知道了我们这节课是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而且它的重点和难点是计算方法。在读通了课题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学习。

3、阅读概念

数学概念是抽象化的空间形式的数量关系,是反映数学这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摸式。脱离了数学概念,将无法进行数学思维,也无法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数学概念的阅读。

(1)在阅读中理解概念的条件在每个数学概念中都存在着一个或几个构成这个概念的条件。只有把这些条件都读清楚弄明白了,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忿。例如角的概念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角。在学生读完后提问:在角的概念中,存在着哪些条件才能组成一个角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能回答:首先要确定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出发,画出两条射线,学生还强调是射线而不是线段。从回答可见,他们已经读懂了,理解了角这个概念中所有条件约束了。又如,圆维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等底等高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多读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2)在阅读中理解概念符号的含义。数学语言是抽象符号语言。许多数学概念只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中符号的含义,就很难理论联系实际了。

4、阅读例题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读懂例题,举一反三呢?

(1)读中理解。在数学题目中,有些题目学生总是不会做,原因之一是他们连题目本身的意思也没弄明白,有些意义,学生只会死记,不会灵活运用。例如:甲、乙两地相距435千米,一辆大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3个小时,每小时行驶75千米。如果要在2小时内行驶完剩下的路程,平均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往往有个习惯思维:认为“平均每小时要行多少米?”求的是速度,速度路程+时间,直接用“435+(3+2)”就是所求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应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去理解题目的意思,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题目不是求全程大客车的速度,而是求剩下路程大客车行驶的速度,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数量关系,找数学问题的根本和难点来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读中比较。通过读来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把知识内化为一种读书方法。例如在讲授以下例题时,我引导学生用比较方法进行理解。南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倾,实际造林20公倾,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对于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既然它们的思考方相同,但第一个问题的百分数要么原计划造林公倾数做单位“1”,而第二个问题的百分数要以实际造林公顷数作单位“1”。这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深刻认识到这类问题一定要找准单立“1”,从而对这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解题错误也随之减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数学阅读,有助于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及数学思维、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雅彩.数学阅读及其教育功能[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

[2] 王永儒.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01.

[3] 胡理华.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数学通报,1995,08.

猜你喜欢

阅读小学生数学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