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中主体性活动方式的构成
2016-10-14徐海学
徐海学
摘 要: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采用主体性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关键词:解放;互动;乐学;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40-01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针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弊端,注重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解放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解放思想,多与学生互动交流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有的点头致意,有的视若无睹,有的面无表情。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向学生回礼完全没有必要;也或许是听惯了这样的问好声,不以为然。我们经常抱怨,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我们是否想到,这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为了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在课堂座位的分布上可将传统的“秧田式”的课堂组合方式调整为小组式、“U”形式等,甚至还可以到教室或学校外某一现场进行实地教学。如《美丽的春天》一课,可以通过室外教学,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找春天、发现春天。再带学生回到教室画春天。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让师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敞开心扉,激起学生乐学的情绪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
1、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益义的游戏活动等。
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
3、遇事有耐心,对学生要多一点关爱。
4、课堂上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那么,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那么,课堂上就会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教师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
1、多设计学生自由活动的环节。如《我的一家》一课,教师不宜多讲,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明白家庭的温馨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自己的成长更离不开家庭,激发学生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恩。
2、多采用激励措施。如课堂上多使用“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或发“小红花”等正面激励措施,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乐学。
3、多给学生自我表现机会。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要由语言表述改为表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俯下身子,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
1、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二年级《品德于生活》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2、可以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教师应充分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构建主体性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游小平.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