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文本细微处驻足
2016-10-14马顺国
马顺国
摘 要:阅读教学中要挖掘一些看似寻常的细微处,引导学生在细微处驻足,比如,平常的词语,特别的标点,平淡的数字等。充分挖掘这些细微处,能收获课堂的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细微;词语;标点;数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68-02
对一篇课文的把握,教师往往对重点部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关注较多。而对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细微处,容易忽略。恰恰是这些细微之处,如果进行深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所以,解读文本教师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在平常处挖出不平常来,多在不经意的细节处驻足。
一、在平常的词语处驻足
文章中重点的词语,一下子就能找出,这样的词语在文章中的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看似很平常词语,如果我们能仔细进行挖掘,并引导学生品析感悟,也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如,《灰椋鸟》一文,在第四段写飞鸟入林时,用了一个“投”字,为什么是“投入”而不是“飞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这个词,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进行了品析:
师:灰椋鸟是怎样进入刺槐林的?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生:投入。
师:为什么是“投入”而不是“飞入”?
生:“投入”给人的感觉是从上往下的。灰椋鸟从天空中进入刺槐林,用“投入”更恰当。
生:用“飞入”太平常,和前面的“飞过来”重复了。
生:“投入”还让人感觉到刺槐林就是灰椋鸟的家,就像孩子投入妈妈怀抱一样。
师:同学们理解很精彩,一个“投入”不仅用词准确,还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很寻常的一个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换词比较,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传神,同时,词语中沾染的作者的情感,也在品读中传达了出来。词语所表达得精度、温度,对学生学习语言的运用,是个很好的启迪。
再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很多老师关注的是彭德怀的言行举止,这本身没有错。但是,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不容忽略,特别是表现当时生活艰难的一个词语“饥寒交迫”。是怎样的“饥寒交迫”?如果不深入理解这个词语,了解当时的生活背景,就不能很好地走进彭德怀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在特别的标点处驻足
标点符号在教学时最容易被忽略,作为一种书面表达的符号,标点除了用于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外,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在一些特别的标点符号处多驻足一会,教学就会多出一点精彩。
如《军神》一文中,当沃克医生知道刘伯承一边做手术,一边在数着刀数的时候,他喊出了一段话,在这段话中,作者一连用了三个“!”传达出了对刘伯承的敬佩和称赞。
再如,《梦圆飞天》一文,在描写点火之前的场面时,作者一连写了五个短句子,每个短句子后面都是“!”,教学中,可这样进行引导:
师:在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前的几分钟,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生:(读相关的句子)
师:你们发现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都很短。
生:都用了感叹号。
师:为什么写这样几个短句子?后面都用感叹号呢?
生:发射飞船刻不容缓,没有时间多说话。
生:那是最紧张的时候,所以话必须简短。
生:用感叹号是发出的命令,不容改变。
生:感叹号也写出了那时紧张地场面。
扣住句式和标点符号的品味,就让学生走进了当时的场面,潜心会文,悟出了作者使用感叹号的用意。经常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了运用标点符号的技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在平淡的数字处驻足
数字并不是数学学科所特有的,语文课文中也经常会运用数字,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因此,对课文中的数字,我们不能忽略,要带领学生多在数字处驻足,看看数字背后究竟隐藏些什么内容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在结尾处,用“13年”、“52万”两个数字,写出了司马迁写《史记》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教学中可以扣住这两个数字进行引导:
师: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少年的时间?
生:13年。
师:这是怎样的13年?透过这个数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屈辱的13年。
生:这是在屈辱中发愤的13年。
生:这是司马迁用生命和心血去发愤的13年。
生:由13年我看到了一个不屈服的司马迁。
生:由13年中我看到了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去写作,常常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生:我感受到了司马迁的执着。
生:我感受到了司马迁不屈的灵魂。
师:由52万字,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那么多字,写出来真是不容易。
生:那要付出多少心血啊。
生:司马迁太了不起了。
数字中丰富的内涵,以及蕴含的情感,都在充分的挖掘中,被激活了。学生读到的就不是两个枯燥的数字,那是人物形象地浓缩,是作者感情的凝聚。
再如,《秦兵马俑》一文,在说明兵马俑“规模宏大”时,运用了一系列的数字,把俑坑的面积,兵马俑的数量,准确地写了出来。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对这些数字进行关注:
师: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
生:围绕“规模宏大”来写的。
师:你从哪地方感受到了规模宏大?
生:我从数字上感受到了。
师:作者通过数字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你们认真读读这些数字,在脑中把这些数字变成形象。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俑坑的面积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真让人想不到!
生:8千多个兵马俑,在一起,真是太壮观了。
生:我想到当时制造这些兵马俑要花费多少时间和人力、物力啊。
师:这些数字在文中除了写出了兵马俑规模的宏大,数字的背后,还潜藏着很多的内容。这就是在文章中运用数字的魅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试着用一用。
总之,在文章的细微处驻足,领略的是文本别样的魅力,提高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和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