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引领融合创新

2016-10-13宋敏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6年7期
关键词:信息化学校服务

宋敏

技术发展不断推动着教育进步,在一次次的教育革命的背后,新技术都是重要的驱动力量之一。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教育革命,正在把我们从班级授课的规模教育带入生态化、网络化、分散化、生命化的个性教育。在这个历程中,教育的目的、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规模都产生着重大而根本性的变化。

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联盟2016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对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概括。我们需要整合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需要应对更为市场化的激烈竞争,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面对平衡线上线下生活的挑战,需要让我们的教育帮助学习者为未来做好准备。技术的发展在短期内,能够让我们能够用更好的方式来改变教学模式评价教学结果。在更长远的时间跨度之内,技术将帮助我们重新设计学习方式、重新定义学习环境、重新塑造创新组织文化,这也必将整体性地改变高校建设与发展方式。

一、信息化是高校变革的驱动力

未来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今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将在2020年结束自己的本科学习生活。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可能会发现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之高,超过自己的想象。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可能对很多教育者们而言也始料未及。

2020年,他们需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当中发现意义,能够用各种数字化方式进行社会交往,能够用新颖并富有批判性的方式思考问题,能够进行有效地跨越文化交流。他们需要具备高超的新媒体素养,通过计算思维和设计思维,去跨学科解决问题。他们要能够管理自己的认知负荷,能够通过在线方式和可能素昧平生的人开展紧密协作,并获得成果。

应对这一崭新的能力要求,需要技术驱动下教育的深层变革。这一挑战是全球性的。2015年5月,习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更具体地,“互联网+”成为了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技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对于教育而言,“互联网+”不仅仅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工具,更为模式创新开创了新的可能。如何借助这一契机,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的创新发展是高校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际上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教学水平、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和治理水平方面进行总体改革。

二、信息化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然而,在通过信息化促进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而言,在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方面,整体规划存在不足,缺乏从学校整体的通盘规划和设计。同时,部分教师和管理者信息化意识薄弱,对信息化在教学与管理变革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人群信息素养难以支持信息化应用。当前学校数据资产未能得到有效梳理,尚未基于数据开展深入分析挖掘。在信息化建设机制方面,归口管理刚刚起步,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门职责界定需清晰,部门协作需磨合。在管理信息化的推动方面,仍有部分管理流程尚未明晰,部分管理系统尚未建立。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效有待提高,创新教学模式的尚在探索之中。教师的整体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信息化手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深度不足。在基层设施与服务建设方面,IT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服务精细化程度不高,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在信息化建设保障条件方面,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

三、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我们从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出发,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和中期建设与发展目标。学校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确定了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注重民生改善等一系列发展目标。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从长远着眼,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更为长期的规划,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目标。预期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成熟,应用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建立并完善新技术支持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自主、泛在和高度个性化学习,形成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形成跨院系、跨学科的科研体系,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完整链条,形成具有领域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孵化出业界影响力的企业;构建学校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实现大数据治理体系,实现各项管理与决策工作有数据、可量化、能预测;提供根据师生个体需求精确定制的综合服务,实现主动服务模式。

基于这些长期目标,我们进一步从管理机制、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流程重整、人次培养和决策支持方面提出了信息化建设在最近5年当中需要完成的中期目标。

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从学校层面建立并完善信息化规划和决策机制,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统筹全校各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明确学校各单位在信息化工作中职责,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规程和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升级有线、无线校园网络;完成数据中心计算和存储资源升级,提升云计算供给能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建设物联网和智能感知基础设施。

在网络安全保障方面,全面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软硬件系统,杜绝安全隐患,保证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建立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理。

在管理流程重整方面,根据业务应用和管理需求,有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协助业务部门提炼业务主线,完善管理流程,形成以业务为核心的跨部门服务系统,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更为规范有序的管理。深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基本实现面向师生管理和服务业务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在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方面,大力推动教学模型变革,借助信息化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教学质量,在全校逐步推广信息化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特色,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实用价值的MOOCs。根据学校应用需求,建设实用型智能教学环境,促进远程教学与交流协作。同时,支持创新创业,通过环境建设、平台搭建和能力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多元化支持。

在决策支持方面,统一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标准,便于数据共享和交换。根据学校需要,建立并完善各种数据模型(如教师模型、学生模型、资产模型等)。针对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大数据分析,发现规律与趋势,支持科学决策与精准管理。

四、信息化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在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思路和原则。我们认为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原则是:技术驱动、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流程再造。在信息技术最新进展的支持下,推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技术应用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对教学流程、管理流程、服务流程进行重整和再造。

在建设思路方面,我们希望实现以治理促管理、以数据促决策、以素养促教学、以协同促科研、以定制促服务。

以治理促管理,即通过信息环境和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明晰主体责权,形成系统合力,探索有效机制,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施策”。

以数据促决策,即利用大数据方法与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各类评价与预测模型,实现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

以素养促教学,即通过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从教师与学生双方向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与能力,提高信息化教学支持的有效性。

以协同促科研,即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协作机制设计,促进我校各学科的打通和互补,构建有民族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创新科研体系。

以定制促服务,即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服务的适应性,针对师生个体进行定制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架构初探

信息化发展需要学校层面的统筹规划,信息化部门的落实推动,以及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部门的群策群力。目前,我们正在着手构建包含学校、各院系和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支撑体系。

在学校决策层面,我们由校领导牵头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订战略目标,建立机制政策,进行效果评估。

在执行层面,我们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处负责具体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管理处负责根据学校要求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起草相关管理规定,推动具体业务工作,提供各类信息化服务。

在教学层面,由教务处牵头带领各教学单位共同推动教与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探索,并在教务处主导下推动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科研层面,由科研处牵头带领各科研单位共同推出信息化科研系统需求,与信息化建设管理处一起建设科研协作平台,探索信息化科研创新模式,建立科研孵化基地。

在管理层面,各个职能部门首先从自身工作触发,优化本部门信息化管理流程,落实各项业务信息化应用,促进时效性。同时,各个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处协调下,按用户角色重新梳理业务,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流程重整。

高校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信息化探索的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央民族大学将秉承知行合一的原则,不断探索信息技术驱动下的高校发展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驱动高校变革。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信息化学校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