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思考
2016-10-13李茂国
李茂国
一、充分认识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互联网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它将深刻地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会再创造一个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就如同MOOC改变了大学的教学方式,Google、百度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Amazon、阿里巴巴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Uber、滴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那样,他们对未来的影响还在发展中,很难作出准确的估量。
有专家说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常高估信息化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影响,但又低估了信息化对社会长远发展的影响,这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对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革命性改变。
二、信息化与“五大发展理念”天然契合
2016年4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
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及思想观念与中央“五大发展理念”是天然契合的。创新发展是信息化的固有基因,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信息化。协调发展是信息化的内在要求,但是,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影响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过去出现了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绿色发展是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因为信息化后的产业都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开放发展是信息化的重要原则,信息化促进了社会的开放性、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也要求更多的信息公开;信息化建设本身也需要更加开放,过去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讨基本上是封闭在网络中心、信息办主任的圈子内进行,这次由高等学校的领导和网络中心、信息办主任一起来探讨信息化建设,我认为这是高等学校信息化开放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必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转折点。共享发展是信息化的价值追求,共享信息是互联网存在的一个基本条件,互联网是共享经济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共享也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则,高等学校信息化也不会例外。高等学校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将成为全社会的创新中心,应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充分体现“五大发展理念”。
三、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1.国内高校信息化落后企业信息化10年
国内高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相比,差距将近10年左右。无论是信息化的理念、系统架构,还是管理体制,国内高校都远远落后企业。
2.国内高校信息化落后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10年
国内高校信息化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差距也将近10年左右。无论是战略规划、管理体制,还是实际应用效果,国内高校都落后发达国家高校。《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015)》写到:十年前,国外高校开始编写IT战略规划,而国内高校很少做IT战略规划,多是制定IT建设规划。英国剑桥大学很早就开始进行学生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国内高校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3.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
目前,国内各级各类学校都提出建设智慧校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积极倡导建设智慧校园,IT企业更是推波助澜。但是,我认为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之间还要有一个“互联网+校园”发展阶段。数字校园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以管理为中心、资源数字化和应用多样化。“互联网+校园”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流程优化再造和业务互联网化。智慧校园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和师生个性化服务。要真正做到智慧校园,现在的差距还非常大,要先让高校变成“互联网+校园”,使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是基于互联网来进行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才会真正到来。
四、高校信息化建设要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
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要发生改变。重庆大学“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提出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因为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既落后于企业,又落后于发达国家高校,而信息化发展速度又非常快,如果不采取跨越式的战略,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1.改变信息化建设观念
推进信息化建设从原来的“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将过去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业务部门负责、以部门管理为主、服务分散的状况,改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全校统一实施的建设模式。通过梳理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在大平台上统一建设这些服务,实现用户界面统一,服务模式统一,提升用户信息化服务体验感和满意度。同时,要对重点的用户、重点的时段、重点的场景进行关注,如新生的入学、毕业季学生的离校等,要确保这些重点关注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能满足需要和适应变化。
2.完善IT治理结构
推进学校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从过去网络中心或信息办单一的管理机制,转变成系统化的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一些部门组成一个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信息化的建设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确保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战略融合并协调一致;
(2)改革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结构,组建由各个行业信息化专家构成的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建立多领域专家参与的技术决策机制;
(3)推进信息化技术管理部门从技术部门转型为管理与服务部门;
(4)建立校级信息化工程中心,掌控全校基础架构和技术方向,提高学校自身信息化建设能力;
(5)在各部门设立信息化专职岗位,落实和推进业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全校信息化建设队伍。
3.改变信息化建设模式
第一,采用“大平台微应用”模式。建设一个全校性的“大平台”,细化各种业务为微小的服务,以“微应用”形式统一在“大平台”上构建。业务微型化后,每个应用系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面向用户服务的,全部放在大平台上建设;一部分是内部管理所需的,可以单独建设,也可以在大平台上建设。这样每一个业务单位就从过去的开发自己的业务软件,转变为管理自己的数据、管理自己的流程,这种模式也能较好的解决学校应用需求变化快、企业不愿意深入参与的问题。
第二,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预算、统一实施”策略。统一规划是全校统筹规划、统筹推进,统一标准是全校遵循一个标准规范,统一预算是全校信息化预算统一制定和管理,统一实施是全校统一实施信息化建设,确保一致性。另外,信息化开发模式也要从科研模式转变为商业服务模式,改变过去几个人的小团队开发、自己熟悉什么技术就使用什么技术、研究学习国外新技术现学现用等等科研思维主导的开发模式。
4.转变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职责
第一,各部门要从软件系统开发转变为管理数据应用和梳理业务流程。管理数据应用方面,各部门要负责明确业务开展需要的数据需求,维护部门业务范围内的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管理。梳理业务流程方面,各部门要负责梳理本部门的业务流程,优化面向用户的服务流程,参与跨部门流程整合,推动学校综合改革。
第二,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深度融合。学校各业务部门要重点思考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核心业务真正深入融合。例如,由于MOOC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扩展人才培养领域的融合深度和广度。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没有出现深度融合的案例,期望众创、众包、众筹等方式能够融入到科研领域来。在社会服务方面,信息技术如何融合缺乏开拓性的举措,可能在“互联网+校园”实现之后才会有重大突破。
5.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的矛盾比较多,造成教育信息化的企业做不大,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提不高。在过去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由于高校需求差异大、改革变化快,需要反复修改系统,造成企业成本加大,很难满足高校要求。所以要改变信息化建设模式,建立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在这种产业生态中,高校信息化水平能不断提升,企业能不断做强做大,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至少有三种模式可以供我们选择。一是大公司模式,能为学校提供完整解决方案。二是中小企业联盟模式,通过深度整合也可以为高校提供较详细的解决方案。三是高校联盟模式,高校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建共享。在商业模式上,也要有优先原则,优先考虑商业软件采购方式,其次是服务外包以及人力资源外包,最后才是自主研发。
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信息化建设队伍,融入全社会信息化潮流,才能实现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