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张望
2016-10-13魏骥遥
魏骥遥
当高收益光环不再,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回归其稳健型理财品种的特质,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2016年的银行理财投资再度向权益类资产抛出“橄榄被”。
回顾2015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收益率水平,不断下行的特征或成为业内共识。业内人士表示;2015年银行理财的收益水平整体呈现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上半年配资等高收益投资渠道支撑理财预期收益率维持稳定;而下半年由于股市大幅波动后市场的风险偏好下降叠加了宽松政策的效应,使得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开启了下行通道。
进入2016年,资产配置荒凸显,银行理财在资产端受到掣肘,不仅优质资产更为难觅,银行的议价能力也在下降,理财收益水平处于不断下行的过程。虽然银行理财的收益水平持续下行,但其收益率对比银行存款仍占优势。对风险偏好较低的稳健型投资者而言,当前购买长期限的理财产品仍是不错的选择。
2015年上半年,随着A股市场的火爆,权益类资产成为银行理财市场关注的焦点,权益类产品的暴增极大程度上减缓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的幅度,使得市场上关于“该类产品将逐步取代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的主流投向”的言论甚嚣尘上。不过,随着股灾的爆发,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及发行数量均出现断崖式下跌,在2015年下半年更是一蹶不振。
进入2016年,优质资产极度稀缺,国内经济数据持续下行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银行理财产品备受投资渠道受限、产品种类较少、收益率持续下滑等问题的困扰,难以真正满足客户的资产管理需求。在此前提下,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重新将理财资金引向资本市场是否会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新的突破口成了业内探讨的热点话题。
1宏观层面喜忧参半
从宏观层面来看,2015年年底,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未来预计至少还将实施两次加息,叠加人民币被纳入SDR和国内经济持续下行等因素,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人民币贬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资本外流和风险偏好下降,虽然即将开放的深港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外资的引入,但市场新增资金不足的局面仍较难改善。在此前提下,2016年权益类市场很难出现趋势性机会,大概率将维持震荡表现。银行理财希望通过进入资本市场打破资产荒的困境并不容易,但部分利好的消息也不可忽视。注册制这一短期极大利空、长期利好的政策暂缓推出无疑能让市场拥有更多缓冲时间,且之前市场已做出了一定的响应,因此延时推出后,短期内A股市场或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暖。
2权益类资产风险加大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自2015年8月权益类产品出现了0.34个百分点的下滑后,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的收益率差值始终维持在0.2%左右。进入2016年后,两者的差距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加大,但权益类产品领先幅度仍不甚明显(如下图所示)。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权益类产品仍然采用的是两融资产业务、股票质押融资、股票结构化优先级、定向增发优先级等固定收益类的投资方式,这种方式风险相对较小,但也较难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收益回报。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1日~2016年2月29日,涉及权益类投向的产品数量仅有4077款,而只投向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的产品数量高达99129款。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发行量的高低可以从侧面反映银行对该市场的风险评价水平。目前,权益类资产的整体风险偏大,短期内,银行大幅增大权益类市场投资的可能性较低。
可以预测的是,如果未来整体行情变化不大,且银行理财参与该市场的方式不进行创新,即使银行理财资金涌向该市场,权益类优质资产也会相对减少, “僧多粥少”的局面必然导致该类产品收益率进一步下滑,微弱的收益率优势也将不复存在。这使得现阶段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变得很低。另一方面,过少的产品数量也反映出银行业相关人才的匮乏。与券商、基金相比,银行投资资本市场的方式较少,且通常调整速度也明显偏慢,整体表现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制约银行迅速拓展该类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如果说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因隐性“刚兑”使得其配置风险相对较高的权益类资产的动力不足,不需要“刚兑”且收益波动较大的净值型产品的表现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新发行的88款净值型产品中,仅3款产品(光大银行2款,中信银行1款)配置了权益类资产,其占比仅为3 .41%。
3.更加注重风险与收益的匹配
从历史数据来看,权益类产品的“性价比”虽然较低,但伴随着3月A股市场的逐渐回暖及“资产荒”依旧较为严重的情况,银行没有过多的选择,权益类资产在严格的风控与较低的整体规模下仍然不失为一个适合当前环境的选择。近期,场外配资的杠杆开始出现抬升的迹象,这展示了银行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仍然很高。当然这可能并非是银行对股市前景的看好,只是相较于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可能风险相对更小。
2016年,如果要对冲资产端持续下滑的收益,即便是权益类产品,仅采用传统的固定收益模式仍会收效甚微。银行理财市场应该更加重视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参与方式。如果客户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可提供风险暴露处于固定收益类和完全暴露之间的产品,如定向投资类、夹层类、量化对冲类的产品等,使产品配置更加灵活,收益也有所保障。同时,面对高净值客户也可以采用MOM、FOF等委外模式直接投向二级市场或者风险相对较高的资产。
整体来看,2016年债券与货币市场整体表现较为平稳,同时,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虽然一降再降,但整体规模并没有受到过多影响,仍然是避险投资的首选。权益类市场经过半年的缓冲,已经逐渐恢复平稳,存在一定的获利空间,因此通过控制该类产品的整体规模,设立全面的风险监测体系,推进该类产品向净值化发展,并配合优秀的投资管理人、第三方机构形成内外联动,仍然可以获取相对理想的收益并保持可控的风险。
收稿日期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