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权威人士”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看
2016-10-13叶檀
叶檀
从1946年2015年,《人民日报》共有1606篇文章提到“极威人士”,该词汇共出现1771次。如今义增加了一篇文章,可见中嘲经济的确处于转型的关键点上。
5月9日,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目前呈“L”型走势,这是一个经济阶段,不可能很快过去。但由于中国经济具有较强的弹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不会出现大幅下降。言下之意,只要能维持6.5 010左右的增速,就不必实行强刺激。
从权威人士的言论中,投资者可以得出未来5年的投资准则。
第一,无论股市还是期市,投资者不应期待某个重要市场的长期增长。2015年,股市经历了高杠杆,2016年期货疯狂上涨,不同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处于极度分化的状态。高杠杆引发的后遗症被充分关注,这意味着,以高杠杆推动某个市场的疯狂上涨已经不是重要选项。
第二,抓住能够引领未来的板块。在“L”型经济的低迷期中,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都会出现分化。有关方面不会刻意扭转分化的趋势,反而会认为分化越快越好。因为,这意味着资源得到了高效配置,注入到了未来有盈利前景或现阶段还有不菲的盈利空间的行业。因此,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代表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投资者应牢牢握住这两个抓手。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群相对更安全,这些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市场化程度更高,会吸引更多人的到来。
第三,不要进行高杠杆投资。权威人士明确表示,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是一种幻想。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对个人投资而言,高杠杆同样不是一种好的方式,除非你拥有与巴菲特同等的投资技巧,即便如此,你也没有巴菲特那么充裕的现金流。
第四,不要触碰产能过剩的企业,也不要对市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未来,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处置“僵尸企业”。“减法”的色彩较浓,不可避免地将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问题,难度和要求都相对较高。但执政者的决心很大,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更大,痛苦的时间也更长。更好的解决办法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对这些企业进行“清盘”,这样既可以释放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
对低效率的企业实施去杠杆,可以采取并购的方式,也可以用破产清算的方式。对于无药可医的企业,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不要动辄进行“债转股”和“拉郎配”式的重组,这种自欺欺人的解决方式只会带来过高的成本负担。只要就业稳定,产能过剩行业的破产就不是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