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建筑

2016-10-13

数码摄影 2016年9期
关键词:房子摄影上海

我很热衷于行走,因为我的“行走”从生下来开始就没有断过的。除了拍摄之外,工作、生活都是跟行走有关,拍摄也就深深地打上了这种行走的烙印。

我是罗永进。我的父母是四川人,我出生在北京,在北京只待了两年,就随父母到了河北的张家口,到小学三年级,遇到文革。在文革中,随着父母去了湖北的五七干校。两年以后又回到河北张家口继续读完小学。初一是在北京上的。后来到了洛阳继续读初中高中,高中毕业就考了洛阳解放军外语学院。毕业以后留校在电教室工作,在洛阳工作期间,我又去了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在那的油画系进修了一年。回来以后又考了广州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又待了四年,一直到1992年回到解放军外语学院。1997年到北京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工作。两年以后,由于中国美术学院在上海办了分院,我就到了上海,一直工作到现在。虽然那个摄影专业没有成立,但我却留在了上海,在上海自己找了一个工作室,并且在2006年的时候,和朋友合作把这个工作室又扩展成为一个摄影画廊。

不难看出,我的经历非常漂泊,我的创作与这样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我的主要创作是在广州期间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的,接触到很多当代艺术的东西。虽然读的是美术史,但对摄影还是情有独钟,一直在拍照。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开始允许私人建造自己的房子。当时,经过了一段改革开放,每人手里也开始有了一些钱,可以有条件和能力去盖自己的房子。过去几十年里,人们都没有建房的权利,猛然间出现这个情况的时候,人们开始疯狂地盖房子。这些房子都尽可能地用最少的金钱来占最大的面积,并且把所有能够盖成房子的地方全部盖成房子,不考虑公共的空间,更不考虑外观。这种简陋、以占地为目的的建筑,给我提供了一个比较有趣的视觉现象:大面积的不断重复,面、线、点、黑白灰在画面上显示出来非常千篇一律但又有一些变化。那时整个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景观对我们现在来说,倒像视觉污染一样,这是一种很无可奈何的状态,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必然产物。

来到北京以后,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自己的心境也是不一样了。住在北京郊区的我,每天出门会经过很多正在建设的大工地。比如这一个建筑群叫莲花小区,在北京西站旁边,我看到的时候它正在建,规模非常大。当时,用的是135的相机,长焦,一张一张地拍,拍完了以后再把它接到一起。对我来说,当时这种摄影已经不是过去我所理解的那种瞬间的记录,它完全可以是一个有时间长度、有时间延续的东西。因为你在拍前一张到最后一张这个过程里,即使是不停地拍下去,把整个建筑物拍完了,可能也需要几小时,或者是一天以上的时间。所以,拍摄的时间可以拉得很长,可以任意的长,并且在拍摄过程中,随着每一张的变化手法也可以有不同。比如说曝光量、焦点、虚实的程度等。另外,还有时间的变化,这个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和最后建成,包括它周边的一些环境的变化,包括天气的变化,这里面可能有夏天,也可能春夏秋冬都有,比较明显的就是冬天的雪,地面上有冬天的雪,还有烧的锅炉。这个项目拍摄延续了四年。

2000年以后,我到了中国美院上海分院,上海的环境与北京、洛阳又有很大的不同。北京如果是平面铺开的话,那么上海就是一个纵向上升的感觉。所以,当时的一些作品都体现了这么一种状态,我把这个系列叫做《夜巡》,也是拍了很多年,还是使用了拼贴的方法,拍摄夜晚的上海城市景观,与原来白天拍摄的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曝光时间非常长,所以运用了一些晃动,可能每一张里面晃动的幅度、角度、虚实的变化都会不一样,每一张是一个单独的观看效果,将这些不同的观看效果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观看。

另一组《碉楼》系列是在广东开平那一带,现在这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但拍的时候还不是。我了解到这种建筑在那个区域大概还有一千座左右,他们全都是一些华侨在一百到两百年前建的,最新一些的也是解放以前盖的。这些建筑都是侨产(华侨的财产),国家有保护政策,保留完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遗存下来的建筑就和周边的环境(很多树和田)形成了一个比较和谐的关系,非常漂亮。在拍摄的时候,可能我更多的是找具有一定视野且比较开阔地带的建筑,这样就能够拍得比较清楚。并且我是在阴天拍,为了让整个建筑的各个面都能够看得比较清楚一些。

我的拍摄方式是有了一个想法以后,按照这个想法再去把很多个例收集起来,像做田野调查一样,按类型学材料收集的方式来进行。这些年,我也很热衷于行走,因为这个行走是从生下来开始就没有断过的。除了拍摄之外,工作、生活都是跟行走有关,拍摄也就深深地打上了这种行走的烙印。所以,我的拍摄都是在不停地行走中形成,我甚至有种停下来基本上就拍不出什么东西的感觉。而且,我特别喜欢那种意外的东西。拍摄的地点从北到南,从国内到国外等等。我更注重的是一些细节,除了我眼睛之外,这些细节更多的是通过相机的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或者相机的转换体现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别于眼睛观看,有别于我们头脑里的想象的,可能我觉得它更接近于诗。拍摄这些建筑的技术都是一些很平实的、普通的手法,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用尽量多的细节把它完整地移到画面上,仅此而已。

猜你喜欢

房子摄影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孤独的房子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一百分等
摄影42℃展版